0%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2025年07月05日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
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
藉马黄花塞,蒐兵白狼水。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张说

译文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
汉朝的边郡连接着胡人的领地,幽州与并州布满了烽火台。
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
旌旗依照军队编制排列,文武官员皆是贤能之士。
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
薛公善于运筹帷幄,李相威震边疆。
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
中原与冀州被两条大河分隔,长城绵延万里。
藉马黄花塞,蒐兵白狼水。
在黄花塞备好战马,于白狼水集结军队。
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战胜敌人在于安抚百姓,愿为君王名留青史。

词语注释

胡庭: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领地。
烽垒:古代边防报警的烽火台。
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筹画:谋划,策划。
边鄙:边疆,边远地区。
中冀:指中原地区和冀州。
藉马:准备好马匹。藉(jiè),准备。
黄花塞:古代边塞名,具体位置不详。
蒐兵:集结军队。蒐(sōu),聚集。
白狼水:古代河流名,具体位置不详。
汗青史:指史书。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前,先用火烤干竹简的水分(汗),便于书写和防蛀,故称史书为汗青。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絮纷扬如雪,尚书省的值房里却弥漫着肃穆气息。李峤执笔凝神,窗外传来戍鼓声声——这是神龙二年(706年),中宗复位后的多事之秋。突厥默啜可汗屡犯边境,朝廷正擢升李迥秀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季昶以御史中丞身份监军。

砚台中研磨着靛青,墨香里仿佛能嗅到阴山脚下的铁血。诗人想起去岁在麟台翻阅的边报:单于都护府的烽燧每月必燃,幽并子弟的骸骨堆积成新的长城。此刻奉命作诗,笔锋蘸满的不仅是墨汁,更是对两位儒将的期许。

"汉郡接胡庭"的起句如战鼓擂响,案头《汉书·地理志》正翻到朔方郡页。李峤特意选用"薛公""李相"的尊称,因知季昶曾献《安边策》于则天朝,而迥秀当年任夏官侍郎时"威振蕃夷"(《旧唐书》本传)。"白狼水"典出《水经注》,实指辽西要冲,诗人却将它与黄花塞并置,在时空交错中构筑起宏大的防御意象。

当写至"胜敌在安人"时,窗外暮鼓恰敲三更。这看似平常的应制诗里,藏着诗人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深意——正如他在《军师凯旋》中所倡"安人方戢武"。笔落"汗青"二字时,东方既白,晨光中仿佛看见两位大臣正佩着金鱼袋,在玄武门外整装待发。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军事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将领镇守边疆的雄浑气象。诗中"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开篇即勾勒出边境对峙的紧张态势,胡汉交界处的烽火台暗示着战争的迫近。"旌旗按部曲"四句运用史传笔法,将薛季昶的谋略与李迥秀的威名并举,符合《唐诗品汇》所称"以史笔入诗,气象森严"的特点。

"中冀分两河"一联最具意象张力。长城作为分隔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标志,在这里被赋予"各万里"的夸张表述,既体现空间上的辽阔,又暗含对峙的持久性。黄花塞、白狼水等地名的选用极具边塞特色,研究者周勋初指出:"唐人边塞诗好用塞外地名,不求实指而重意境营造,此诗正是典范。"

末联"胜敌在安人"升华全诗主旨,从军事层面跃升至治国理念。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赞赏此句:"得《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真髓,见出诗人胸襟。"而"为君汗青史"既是对将领功业的期许,也暗含诗人对青史留名的价值追求,这种将个人功业与国家命运相联结的表达,正是盛唐边塞诗的典型情感模式。

全诗在艺术上体现了"气象雄浑而用意深远"(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的特点。对仗工整处如"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用典自然处如"汗青史"化用文天祥语意,都在刚健的军旅书写中融入文士情怀,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点评

此篇边塞之作,以金石之笔铸就雄浑气象,恰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评:"张说七言,骨力峻嶒,若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中"汉郡接胡庭"起句即见吞吐大荒之势,暗合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开篇摄魂"之论。

"旌旗按部曲"一联,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其:"文武双提,骨格遒劲,直承建安风骨"。而"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之句,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以史笔入诗,凛然有庙堂气象,见宰相器宇"。

结句"为君汗青史",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叹曰:"五字作千斤之坠,将整篇烽烟尽收砚底,此真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也"。此等收束,恰印证了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之中"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