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絮纷扬如雪,尚书省的值房里却弥漫着肃穆气息。李峤执笔凝神,窗外传来戍鼓声声——这是神龙二年(706年),中宗复位后的多事之秋。突厥默啜可汗屡犯边境,朝廷正擢升李迥秀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季昶以御史中丞身份监军。
砚台中研磨着靛青,墨香里仿佛能嗅到阴山脚下的铁血。诗人想起去岁在麟台翻阅的边报:单于都护府的烽燧每月必燃,幽并子弟的骸骨堆积成新的长城。此刻奉命作诗,笔锋蘸满的不仅是墨汁,更是对两位儒将的期许。
"汉郡接胡庭"的起句如战鼓擂响,案头《汉书·地理志》正翻到朔方郡页。李峤特意选用"薛公""李相"的尊称,因知季昶曾献《安边策》于则天朝,而迥秀当年任夏官侍郎时"威振蕃夷"(《旧唐书》本传)。"白狼水"典出《水经注》,实指辽西要冲,诗人却将它与黄花塞并置,在时空交错中构筑起宏大的防御意象。
当写至"胜敌在安人"时,窗外暮鼓恰敲三更。这看似平常的应制诗里,藏着诗人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深意——正如他在《军师凯旋》中所倡"安人方戢武"。笔落"汗青"二字时,东方既白,晨光中仿佛看见两位大臣正佩着金鱼袋,在玄武门外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