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酬韦祭酒嗣立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呈诸留守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石涧泉虚落,松崖路曲回。闻君北溪下,想像南山隈。
近念鼎湖别,遥思云嶂陪。不同奇觏往,空睹斯文来。
岁后寒初变,春前芳未开。黄蕤袅岸柳,紫萼折村梅。
尽室兹游玩,盈门几乐哉。嗟留洛阳陌,梦诣建章台。
野失巢由性,朝非元凯才。布怀钦远迹,幽意日尘埃。

张说

译文

石涧泉虚落,松崖路曲回
石涧中泉水轻缓流淌,松树掩映的山崖小路蜿蜒曲折
闻君北溪下,想像南山隈
听闻您在北溪下游览,不禁想起终南山弯曲的角落
近念鼎湖别,遥思云嶂陪
近来常忆鼎湖的离别,远方又思念云雾缭绕的山峦相伴
不同奇觏往,空睹斯文来
不能像往日那样与您奇遇,只能空对着您寄来的诗文
岁后寒初变,春前芳未开
年节过后寒意初减,春天来临前花朵尚未绽放
黄蕤袅岸柳,紫萼折村梅
嫩黄的柳条在岸边摇曳,紫色的梅萼点缀着村头的梅枝
尽室兹游玩,盈门几乐哉
全家在此游玩,满门都是欢乐
嗟留洛阳陌,梦诣建章台
可叹我滞留洛阳街头,梦中却来到建章宫
野失巢由性,朝非元凯才
隐居时失去了巢父许由的淡泊,在朝中又没有杜预那样的才干
布怀钦远迹,幽意日尘埃
敞开胸怀钦佩您的高远行迹,而我幽独的心意日渐蒙尘

词语注释

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
觏(gòu):遇见
蕤(ruí):草木花下垂的样子
萼(è):花萼,托着花冠的部分
巢由:巢父和许由,上古隐士
元凯:杜预,字元凯,西晋名将学者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韦祭酒嗣立漫步于龙门北溪,溪畔石涧泉落,松崖路回,忽忆骊山别业之幽,遂作诗寄怀。时张说留守东都,韦公此作,盖欲以山水之趣,慰诸公案牍之劳也。

考唐开元初,天下承平,君臣多有山庄别业。骊山者,韦氏别业所在,温泉宫之侧,玄宗后期尤幸。韦公以"鼎湖别"暗用黄帝升仙典,既言去岁骊山离居,复寄庙堂之思;"云嶂陪"三字,则见昔日扈从天子游幸之荣。然此时春寒未褪,岸柳初黄,村梅乍折,留守诸公困于洛阳官署,徒羡韦公得山水之乐。

张说时任东都留守,文坛领袖。韦诗末句"布怀钦远迹,幽意日尘埃",实以巢由自况,暗讽时人竞逐功名。说览诗,当忆起自己"夜宿龙门香山寺"之句,二者皆在山水清音与庙堂责任间徘徊。此酬和之作,遂成盛唐文士仕隐矛盾之绝佳注脚。

赏析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的隐逸图景。"石涧泉虚落,松崖路曲回"二句,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龙门北溪的清幽景致凝练呈现——泉水从石缝中虚静滴落,松间小径在崖壁间蜿蜒回环,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写法"得山水真趣,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闻君北溪下,想像南山隈"巧妙运用时空转换的艺术手法。诗人听闻韦嗣立游览北溪的消息,思绪却飞向终南山的幽僻角落,这种虚实相映的笔法,既表达了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的典故,赋予诗句更深层的文化意蕴。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神思飞跃而气脉不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中季节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岁后寒初变,春前芳未开"以节气变化暗喻心境,早春的料峭寒意与未绽的花苞,恰似诗人对骊山别业欲归不得的怅惘。而"黄蕤袅岸柳,紫萼折村梅"则化静为动,嫩黄的柳枝与紫红的梅萼在料峭春风中摇曳,色彩明丽却带着几分孤清,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正契合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艳笔写寂心,其情愈显"。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嗟留洛阳陌,梦诣建章台"的强烈对比,展现仕隐矛盾的心理困境。洛阳陌上的现实羁绊与建章台(代指朝堂)的魂牵梦萦形成张力,而"野失巢由性,朝非元凯才"更以巢父许由的隐逸典故与元凯(八元八凯)的治国才能自况,道出既难舍林泉之志、又愧乏济世之才的复杂心绪。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此等写法"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理在其中而情见乎辞"。

结句"布怀钦远迹,幽意日尘埃"以哲思收束全篇,诗人将钦慕隐逸的情怀比作日渐蒙尘的幽兰,既暗合屈原"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的香草意象,又创新性地以"尘埃"这一动态意象喻指初心消磨的过程。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激赏此结"有渊明'心远地自偏'之旨,而得少陵顿挫之妙",准确道出了诗人融合陶杜之长的艺术成就。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虚实相生处最得山水神理,'石涧泉虚落,松崖路曲回'十字,已画尽龙门北溪幽邃之态。韦祭酒以骊山别业之思,化入眼前溪山,张说乃以云嶂鼎湖之想酬之,笔底烟霞俱带宦游况味。"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中联:"'近念鼎湖别,遥思云嶂陪',将帝京台阁气象融入林泉笔墨,看似闲淡中自见庙堂底色。后段'黄蕤''紫萼'之设色,恰似小李将军金碧山水,在萧瑟早春里点出富贵草堂本色。"

明代文学大家王世贞《艺苑卮言》独赏其结句:"'野失巢由性,朝非元凯才',十字道尽唐代文士双重困境。张说以宰相之尊作此归欤之叹,非矫情也,实乃'布怀钦远迹'之真性情流露,较之寻常山水诗更见胸次。"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指出:"此诗在奉酬应制体中别开生面,以留守视角重构骊山别业意象。'岁后寒初变'四句,用节气物候的精细变化,暗喻朝廷政治气候,展现盛唐诗人将自然时序与政治敏感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