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的隐逸图景。"石涧泉虚落,松崖路曲回"二句,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龙门北溪的清幽景致凝练呈现——泉水从石缝中虚静滴落,松间小径在崖壁间蜿蜒回环,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写法"得山水真趣,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闻君北溪下,想像南山隈"巧妙运用时空转换的艺术手法。诗人听闻韦嗣立游览北溪的消息,思绪却飞向终南山的幽僻角落,这种虚实相映的笔法,既表达了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的典故,赋予诗句更深层的文化意蕴。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神思飞跃而气脉不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中季节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岁后寒初变,春前芳未开"以节气变化暗喻心境,早春的料峭寒意与未绽的花苞,恰似诗人对骊山别业欲归不得的怅惘。而"黄蕤袅岸柳,紫萼折村梅"则化静为动,嫩黄的柳枝与紫红的梅萼在料峭春风中摇曳,色彩明丽却带着几分孤清,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正契合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艳笔写寂心,其情愈显"。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嗟留洛阳陌,梦诣建章台"的强烈对比,展现仕隐矛盾的心理困境。洛阳陌上的现实羁绊与建章台(代指朝堂)的魂牵梦萦形成张力,而"野失巢由性,朝非元凯才"更以巢父许由的隐逸典故与元凯(八元八凯)的治国才能自况,道出既难舍林泉之志、又愧乏济世之才的复杂心绪。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此等写法"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理在其中而情见乎辞"。
结句"布怀钦远迹,幽意日尘埃"以哲思收束全篇,诗人将钦慕隐逸的情怀比作日渐蒙尘的幽兰,既暗合屈原"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的香草意象,又创新性地以"尘埃"这一动态意象喻指初心消磨的过程。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激赏此结"有渊明'心远地自偏'之旨,而得少陵顿挫之妙",准确道出了诗人融合陶杜之长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