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赦归在道中作

2025年07月05日

陈焦心息尽,死意不期生。何幸光华旦,流人归上京。
愁将网共解,服与代俱明。复是三阶正,还逢四海平。
谁能定礼乐,为国著功成。

张说

译文

赦归在道中作
在赦免归途中所作
陈焦心息尽,死意不期生。
心中的焦虑已然平息,本以为必死却意外获生。
何幸光华旦,流人归上京。
多么幸运啊,在这光明的日子,流放之人得以重返京城。
愁将网共解,服与代俱明。
愁绪如网般一同解开,服饰与时代都焕然一新。
复是三阶正,还逢四海平。
又见朝廷秩序井然,更逢天下太平。
谁能定礼乐,为国著功成。
谁能制定礼乐制度,为国家建立功勋?

词语注释

陈焦:指内心的焦虑。陈,久积;焦,焦急。
流人:被流放的人。
三阶:指朝廷的秩序或等级。
四海:指天下。

创作背景

公元705年正月,神龙政变的硝烟尚未散尽,八十二岁的张说在贬谪钦州的蛮荒之地,突然接到了那道改变命运的赦书。这是中宗李显即位后对"二张"案牵连者的宽宥,当诏书带着长安的春意穿越五岭抵达时,诗人正在瘴疠之地用枯枝练习《仪礼》的祭器图式。

岭南的晨露还沾着谪宦的苦辛,诗人却已望见了洛阳的宫阙。他想起三年前被构陷流放的那个雪夜,御史台的囚车碾过结冰的漕渠,那时他以为会像陈焦般"心息尽"地埋骨异乡。而今赦书上的朱砂印玺,恰似南天突然涌现的北极星光。"何幸光华旦"的慨叹里,藏着对武周时代终结的复杂心绪——女皇退位的消息与赦令同时传来,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竟成了两个时代交替的见证者。

解下囚衣时,丝帛撕裂声让他想起《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典故。三阶(指天地人三才)归正的宿命感与四海升平的愿景,在诗人胸中激荡成礼乐的韵律。当他途经潭州,看见湘江两岸的新粟正在抽穗,忽然明白这份赦免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机,更是整个帝国重归礼乐文明的开始。于是"为国著功成"的誓愿,随着车辙深深烙在重返长安的官道上。

赏析

这首诗以流人赦归途中的复杂心绪为经纬,织就一幅交织着生命感悟与家国情怀的画卷。首联"陈焦心息尽,死意不期生"如金石相击,迸发出劫后余生的震撼。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二句"字字血泪,乃患难者真声",那濒临绝望的焦灼与意外获赦的恍惚,在"息尽"与"不期"的强烈反差中形成情感张力。

"光华旦"与"流人"的意象对照尤见匠心。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光华'喻圣明之世,'流人'状飘零之身,赦书一道,顿成云泥之别。"诗人将个人命运转折置于王朝更迭的宏大背景下,使"归上京"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暗含着重返政治中心的象征意义。

颈联"愁将网共解,服与代俱明"运用双重隐喻。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网'既指法网,亦喻心网;'服'既指囚衣,又暗含服膺新朝之意。"这种精妙的意象叠加,将脱囚之喜与易代之思熔于一炉。赦归者褪去囚服的动作,被赋予"与代俱明"的时代内涵,展现诗人对政治清明的期许。

尾联"复是三阶正,还逢四海平"化用《周礼》"三阶平则天下太平"的典故。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许此联:"以天文喻人事,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治世的礼赞。"而"定礼乐"的抱负,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非虚夸之辞,实乃历经患难者重建文明秩序的赤诚。"

全诗情感流转如溪涧奔涌,从"死意"的沉郁到"光华"的欣悦,最终归于"功成"的庄重。这种由个人及家国、自苦难向光明的书写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美学传统的典范。学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道:"在赦归的尘土中开出理想之花,此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绝望处仍怀抱对文明的信念。"

点评

此诗以"赦归"为题眼,却以"死意"发端,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云:"发端十字,已见血性。不假雕饰而肝胆毕现,此子昂本色也。"诗人以陈焦自况,将贬谪时的绝望心境与赦还时的恍如隔世形成强烈对比,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悲喜交迸,如暗夜忽睹曦和"。

"光华旦"三字尤为精妙,纪昀批点曰:"'光华'喻君恩,'旦'字状新生,一语双关,得《风》《骚》之遗韵。"中二联对仗工稳而气脉流动,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赞叹:"'愁将网解'喻脱罪籍,'服与代明'言沐新朝,字字有来历而不见斧凿,此所谓'律吕自调'者也。"

末联忽转庙堂之思,钟惺《诗归》评曰:"赦归非为私庆,乃思礼乐功成,胸次气象自别。"刘克庄更在《后村诗话》中将其与杜甫比较:"子昂此作,沉郁处近少陵,而'三阶正''四海平'六字,尤见宰相器度,非止骚人情怀也。"

全诗如黄叔灿《唐诗笺注》所云:"始如寒泉呜咽,终作黄钟大吕,一赦归途,写尽士人进退之思。"其情感跌宕处,恰似张说所言:"子昂文章,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此篇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