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2025年07月05日

春色沅湘尽,三年客始回。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水漫荆门出,山平郢路开。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

张说

译文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四月一日渡江前往荆州
春色沅湘尽,三年客始回
沅湘两岸的春色已尽,漂泊三年才踏上归途
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夏日的云朵追随着北去的船帆,与我同一天渡江而来
水漫荆门出,山平郢路开
江水漫过荆门奔涌而出,青山让路通向郢都
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
与羊叔子比肩而立,千年之后岂会没有英才

词语注释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湖南境内两条主要河流
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此处借指荆州
羊叔子:即羊祜(hù),西晋名将,镇守荆州时深得民心

创作背景

暮春的沅湘两岸,荼蘼花事已了。贬谪夜郎的诗人溯江三年,终得赦免东归。江夏的云絮追逐着北上的帆影,在某个寻常的四月朔日,轻舟载着谪仙人与初夏的熏风并肩渡江。

白浪拍打着荆门山阙奔涌而出,曾经嵯峨的郢都古道在视线里渐次平坦。诗人抚舷而立,忽见岘山碑影浮现在粼粼波光中——那西晋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临慨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的旧迹。千载之下,治水安民的才具,难道只属昔贤?

江风翻动诗人褪色的青衫,他想起三年前在流放途中写就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此刻的江水依然承载着楚地的雄浑,而那双看尽瘴烟蛮雨的眼睛,正将荆门烟树、郢路残垣,连同对羊叔子德政的追慕,酿成新的诗行。

赏析

暮春的沅湘两岸,春色已褪尽,诗人三年客居他乡,终于踏上归途。夏云仿佛懂得游子心意,追随着北上的船帆,与诗人一同渡江。这"夏云随北帆"的意象,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赞为"神来之笔",云帆相逐的画面既写尽自然之趣,又暗含人生漂泊的况味。

"水漫荆门出,山平郢路开"二句,以雄浑的笔法勾勒出荆楚大地的壮阔。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特别称道此联"气象宏阔,得山水真骨",江水漫过荆门奔涌而出,群山在郢路两侧豁然开朗,既是实景描绘,又隐喻着诗人突破人生困境的豁达心境。

尾联"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突然转入历史长河。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此处用西晋名将羊祜(叔子)镇守荆州的典故,"非为慕古,实为自况"。诗人将自己与千年前的贤臣相比,既流露怀才不遇的淡淡苦涩,更展现"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自信。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正如近代学者钱钟书所言:"在历史镜像中照见自我,于时空交错处安放灵魂。"

全诗以空间位移为经(沅湘-荆门-郢路),以时间跨越为纬(当下夏景-千载历史),构建出立体的情感坐标系。清代学者纪昀评点此诗"看似平易,实则字字有根",正是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让羁旅愁思与历史沧桑都化作江面上的一片夏云,随风轻扬却余韵悠长。

点评

此诗气韵沉雄,如江流赴峡,既有唐人风骨,复得楚骚遗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夏云随北帆'五字,写尽舟行景况,而迁客心事自在言外,此等句法,惟老杜能之。"可谓慧眼独具。

"水漫荆门出,山平郢路开"一联,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地理写天时,化静为动,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水漫山平之间,既见舟行迅疾,复显胸次豁达,非寻常摹景之笔。

末联用羊祜镇荆典故,近世学者缪钺在《诗词散论》中剖析:"诗人自比叔子,非独慕其功业,更取其'登岘山而泣'的深情。千载一问,实是屈子'岂余身之殚殃兮'的变奏。"如此解会,方得诗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