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

2025年07月05日

摇落长年叹,蹉跎远宦心。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
佳此黄花酌,酣馀白首吟。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
登眺思清景,谁将眷浊阴。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
鱼以嘉名采,木为美材侵。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
参佐多君子,词华妙赏音。留题洞庭观,望古意何深。

张说

译文

摇落长年叹
草木凋零,长年叹息
蹉跎远宦心
虚度光阴,远方为官的心志消磨
北风嘶代马
北风呼啸,代地的马儿嘶鸣
南浦宿阳禽
南边的水滨,栖息着温暖的鸟儿
佳此黄花酌
欣赏这黄菊之美,举杯畅饮
酣馀白首吟
酒酣之余,白发老人吟咏诗篇
凉云霾楚望
凉云笼罩,遮蔽了楚地的视野
濛雨蔽荆岑
细雨迷蒙,遮掩了荆山的峰峦
登眺思清景
登高远眺,向往那清朗的景色
谁将眷浊阴
谁会留恋这浑浊的阴霾
钓歌出江雾
渔夫的歌声穿透江上的雾气
樵唱入山林
樵夫的唱和回荡在山林之间
鱼以嘉名采
鱼儿因美好的名声而被捕捉
木为美材侵
树木因优质的木材而被砍伐
大道由中悟
大道要从内心去领悟
逍遥匪外寻
逍遥自在,不必向外寻求
参佐多君子
同僚多是品德高尚的君子
词华妙赏音
文辞华美,欣赏美妙的音乐
留题洞庭观
在洞庭观题诗留念
望古意何深
怀古之情何其深远

词语注释

蹉跎(cuō tuó): 虚度光阴
霾(mái): 阴云遮蔽
濛(méng): 细雨迷蒙
岑(cén): 小而高的山
匪(fěi): 同“非”,不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秋,张说谪守岳州已近三载。这位曾位极人臣的"燕许大手笔",此刻独立洞庭湖畔的道观西阁,任飒飒秋风卷起他褪色的官袍。九日重阳本应登高宴饮,他却在这楚地烟霭中,望见了自己生命的深秋。

阁外"北风嘶代马"的呼啸,恰似他当年在幽蓟戍边的铁马冰河;"南浦宿阳禽"的寂寥,又暗合他贬谪南荒的飘零。案上黄花酒泛着琥珀光,倒映着诗人鬓边新雪——昔年紫微郎的豪迈,已化作"酣馀白首吟"的苍凉。远处荆楚群山被"濛雨"笼罩,如同他再难看清的庙堂之路。

然张说终究是盛唐之音的铸造者。当"钓歌樵唱"穿透江雾传来,他在老庄哲学中寻得解脱:"大道由中悟"的顿悟,与"望古意何深"的喟叹交织,最终升华为"逍遥匪外寻"的旷达。这场道观中的重阳宴,遂成为盛唐士人精神世界的微缩画卷——既有屈原式的政治苦闷,又具陶渊明式的超越智慧,更暗藏着他日重返朝堂的期许。次年冬,玄宗果然召还这位文坛领袖,而洞庭湖的秋雨,永远凝在了这首九日登高诗的水墨意境里。

赏析

诗人以"摇落长年叹"开篇,将草木凋零的秋景与人生迟暮之感巧妙融合,形成强烈的时空共鸣。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此类"气象浑厚"的起句,认为其"如千里来龙,陡然落穴"。北风中的代马嘶鸣与南浦栖息的阳禽形成动静对照,"嘶"与"宿"二字精炼传神,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联"状物如在目前,写情沁人心脾"。

"佳此黄花酌"转入宴饮场景,黄花酒与白发相映成趣,构成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意象。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酣馀白首吟'五字,写尽文人雅士风流之态"。而"凉云霾楚望"四句突然转折,以濛濛烟雨遮蔽荆楚山峦的意象,暗喻宦海浮沉的迷茫,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这种手法为"以景截情",使"欢宴骤转苍凉,顿生天地悠悠之感"。

诗歌后半部分展现精神超脱之态。"钓歌出江雾"与"樵唱入山林"构成工整的视听对仗,渔樵意象被赋予隐逸内涵。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盛赞此联"得陶潜田园真趣,具王维山水清音"。"大道由中悟"二句揭示全诗哲思内核,清代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认为此乃"点化庄周逍遥义,而不着痕迹"的妙笔。

结句"望古意何深"以五字收束全篇,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其"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将个人感怀升华为历史沉思。整首诗呈现出由宴饮之欢到人生之思,再到宇宙之悟的三重境界,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章法井然如层云叠嶂,而气脉贯通若江河行地"。

点评

此篇《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乃张说谪居岳州时所作,以摇落之景起兴,宦游之思为骨,尽显盛唐文人"处江湖之远犹怀庙堂"的典型心境。明代诗评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燕公(张说)岳州诸作,骨气沉雄而风神秀彻,此篇尤见其以健笔写愁绪,如'北风嘶代马,南浦宿阳禽'二句,物色与心绪交融,顿挫中自含雍容气度。"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中哲思:"'大道由中悟,逍遥匪外寻'十字,化用庄周之意而不露斧凿,谪宦中能作此达观语,可见宰相胸次。"而"钓歌出江雾,樵唱入山林"一联,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评点:"纯以白描得浑成之致,雾中渔歌,林间樵响,寻常景物经此妙手点染,便成有声之画。"

结句"留题洞庭观,望古意何深"尤耐寻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谓其:"以今古茫茫收束全篇,既见屈贾之遗恨,复存庾信《哀江南》之思致,然气韵终不失唐音之朗畅。"全诗将羁旅之叹、宴饮之乐、山水之趣、玄理之悟熔于一炉,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如七宝楼台,纵使拆碎下来,片片皆作金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