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远江峡山寺

2025年07月05日

流落经荒外,逍遥此梵宫。云峰吐月白,石壁淡烟红。
宝塔灵仙涌,悬龛造化功。天香涵竹气,虚呗引松风。
檐牖飞花入,廊房激水通。猿鸣知谷静,鱼戏辨江空。
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

张说

译文

流落经荒外,逍遥此梵宫。
漂泊流离经过荒远之地,如今逍遥在这佛寺之中。
云峰吐月白,石壁淡烟红。
云雾缭绕的山峰间吐出皎洁的月光,石壁上笼罩着淡淡的红烟。
宝塔灵仙涌,悬龛造化功。
宝塔似有灵仙涌动,悬空的佛龛展现造化的神奇。
天香涵竹气,虚呗引松风。
天然的香气混合着竹林的清新,空灵的诵经声引来松间的微风。
檐牖飞花入,廊房激水通。
飞花穿过屋檐的窗棂飘入,回廊下的流水激荡相通。
猿鸣知谷静,鱼戏辨江空。
猿猴的啼鸣更显山谷的幽静,鱼儿的嬉戏可辨江水的空旷。
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
静默之中什么最珍贵?唯有心境与这宁静相融。

词语注释

梵宫(fàn gōng):佛寺。
悬龛(xuán kān):悬在空中的佛龛。
虚呗(xū bài):指僧人诵经的声音。
檐牖(yán yǒu):屋檐下的窗户。
激水(jī shuǐ):湍急的流水。

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晨光与暮色交织处,诗人宋之问的身影出现在岭南烟瘴之地。公元710年,这位曾以"近乡情更怯"惊艳诗坛的才子,因政治倾轧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途经清远峡山寺时,山寺的钟声正穿透江雾。

唐代的清远江峡尚属"荒外"之地,却因南北交通要道而成为贬谪文人必经之途。峡山寺始建于梁武帝时期,依丹霞地貌而建,红岩临江的奇景与佛教圣地的庄严,为流落至此的诗人提供了双重慰藉。当宋之问拾级而上,但见晚霞将赭色石壁染作胭脂,月光在云峰间流转如银,这"云峰吐月白,石壁淡烟红"的造化神工,恰与其《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壮美一脉相承。

诗中"宝塔灵仙涌"暗合峡山寺"岭南第一圣域"的盛名——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鼎,慧能禅师亦曾驻锡。而"悬龛造化功"则实写唐代独特的摩崖佛龛,丹霞岩壁上人工雕凿的佛窟与天然石穴相映成趣。诗人以"天香""虚呗"点染佛寺禅意,更用"飞花激水"的动态打破寂静,最终在"猿鸣鱼戏"的天然画卷里,抵达"心境同"的禅悟境界。

这座江峡古刹,就这样成为盛唐山水诗与禅理诗交汇的见证。当后世文人循着诗踪而来,仍能触摸到石壁上未冷的唐月,听见松风中不散的梵呗。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清远江峡山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流落荒外却在此找到心灵慰藉的心境。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首联"流落经荒外,逍遥此梵宫"开篇即点明诗人的处境和心境。"流落"二字道出了诗人的漂泊之感,而"逍遥"则转折出在梵宫(佛寺)中找到的宁静与自在。这种对比手法,凸显了佛寺作为精神避难所的意义。正如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的景物描写已蕴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颔联"云峰吐月白,石壁淡烟红"以精妙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山寺夜景。云峰"吐"月,赋予山峰以生命;石壁映照着淡红色的烟霞,色彩对比鲜明。这一联不仅对仗工整,更通过视觉意象的渲染,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意象的运用体现了唐代诗人"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

颈联"宝塔灵仙涌,悬龛造化功"转入对寺庙建筑的描写。"涌"字生动表现了宝塔的雄伟气势,"造化功"则赞美了悬龛的鬼斧神工。诗人将人工建筑与自然造化相提并论,暗示了佛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香涵竹气,虚呗引松风"一联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山寺的清幽氛围。"天香"既指佛寺的香火,又暗喻佛法的神圣;"虚呗"(诵经声)与松风相应和,构成了一幅声色交融的禅意画面。这种描写手法,正如苏轼评价王维诗作时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接下来的"檐牖飞花入,廊房激水通"二句,通过动态的景物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飞花入户,激水通廊,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山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猿鸣知谷静,鱼戏辨江空"一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猿鸣反而更显山谷之幽静,鱼游方见江面之空旷。这种反衬技巧,深得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真传。

尾联"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通过静默修行达到心境澄明的感悟。这与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诗人对佛理的理解和认同。正如学者葛兆光在《禅宗与中国文化》中所言,这种境界正是"物我两忘,主客合一"的禅悟体验。

全诗以山寺景物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巧妙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一个流落文人如何在佛门净地中找到精神归宿的心路历程。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又有对佛法境界的向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堪称唐代山水禅意诗的代表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荒外梵宫为眼,摄尽江峡奇景。'云峰吐月'一联,着色如丹青妙手,烟云变灭处,自见造化灵心。"其评点尤重诗人"以逍遥心观世相"的独特视角,谓"流落"二字实为反衬,愈显超然物外之致。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专论此诗空间构建之妙:"自山寺仰观('云峰''石壁'),俯察('宝塔''悬龛'),近玩('檐牖''廊房'),远听('猿鸣''虚呗'),如展荆浩《匡庐图》长卷。末联'心境同'三字,正是般若真如,照见诗眼。"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诗中声色通感:"'天香涵竹气'以嗅觉通于清骨,'虚呗引松风'令听觉化为形质。禅诗至此,已非六根尘境,直是灵山会上拈花一笑之境界。"

艺术特色集评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称其"景语皆情语":"'猿鸣知谷静'较王籍'鸟鸣山更幽'更进一层,盖非耳目之静,乃菩提无树之静也。"
  •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比较王维辋川诸作时指出:"此诗廊房激水、飞花入牖之动态禅意,较摩诘'人闲桂花落'更显生机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