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

2025年07月05日

亚相本时英,归来复国桢。朝推长孺直,野慕隐之清。
传节还闽嶂,皇华入汉京。宁思江上老,岁晏独无成。

张说

译文

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
在岳州赠予广平公宋大夫
亚相本时英,归来复国桢。
宋大夫本就是当代英才,归来后更成为国家的栋梁。
朝推长孺直,野慕隐之清。
朝廷推崇他如汲黯般刚直,民间仰慕他似吴隐之般清廉。
传节还闽嶂,皇华入汉京。
持节传令归返闽地山峦,奉皇命出使进入京城。
宁思江上老,岁晏独无成。
怎奈我如江边老者,年岁已晚却一事无成。

词语注释

亚相:指御史大夫,位次于丞相。
国桢:国家的支柱、栋梁。桢(zhēn),支柱。
长孺:指西汉名臣汲黯,字长孺,以刚直著称。
隐之:指东晋名臣吴隐之,以清廉闻名。
传节:古代使臣持节传达命令。节,符节。
闽嶂:闽地的山峦。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皇华:指皇帝的使臣。
岁晏:岁暮,年岁已晚。晏(yàn),晚。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光云影里,岳州城垣浸染着洞庭烟波。张说谪守此间时,这座南楚名城正以包容之姿,接纳着往来迁客的才情与落寞。宋广平公宋璟的到访,恰似一道皎皎孤月临照巴陵——这位曾以"梅花赋"名动天下的贤相,此刻虽褪去紫袍玉带,其风骨仍令湘水为之澄澈。

史载宋璟于开元四年(716年)罢相后,曾辗转荆楚。张说笔下"亚相本时英"的赞叹,暗合《旧唐书》称其"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的记载。当这位以刚直著称的政坛魁星与"文儒"之宗相遇,岳阳楼头的酒盏便盛满了盛唐特有的气象:既有"传节还闽嶂"的仕途浮沉,亦存"野慕隐之清"的竹林余韵。

诗中"皇华入汉京"的期许,实则暗藏时政密码。据《资治通鉴》载,宋璟此次出行实为巡察岭南吏治。张说将朝廷使命化入"皇华"典章,既见诗家温柔敦厚之旨,更以"宁思江上老"的设问,道出开元贤士们共有的精神困境——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间,他们始终保持着"岁晏独无成"的自省,这种清醒恰是盛唐脊梁最动人的光芒。

赏析

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宋大夫(广平公)的高洁品格与功业成就,通过多重意象的并置与对比,展现了盛唐时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诗"以四组对仗形成时空交响",在方寸之间构建起宏阔的人生图景。

首联"亚相本时英,归来复国桢"采用《诗经》"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的典故,以"时英"与"国桢"的递进式赞誉,暗合《文心雕龙》"人才实盛"的评述标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这种开篇即见"庙堂气象"的手法,正是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典型特征。

颔联两组历史人物的对举尤见匠心:"长孺直"典出西汉汲黯的刚正不阿,"隐之清"化用东晋吴隐之的廉洁自律。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这种"双典叠用"的手法,既避免了直叙的板滞,又使人物形象获得历史纵深。更妙在"朝推"与"野慕"的空间对照,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朝野共识,方见品节之粹。"

颈联"传节还闽嶂,皇华入汉京"转入动态描写。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激赏此联:"'闽嶂'之险与'汉京'之盛形成地理张力,'传节''皇华'的使臣意象,暗合《左传》'跋涉山川'的忠勤之态。"两个动词"还"与"入"的精准运用,使宦游历程具有了时空穿越感。

尾联突然转入抒情诗人自况,葛晓音《八代诗史》解析道:"'江上老'与'独无成'的落寞,恰似《楚辞》'老冉冉其将至'的变奏,在颂美声中投下知识分子的普遍焦虑。"这种"以己之愧衬人之荣"的笔法,被叶嘉莹先生誉为"盛唐赠答诗特有的温度与真诚"。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三密一疏"的特殊结构:前三联密实典重,尾联疏淡空灵。赵昌平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总结道:"这种由社会价值到生命意识的自然滑落,正是开元诗坛'风骨'与'情韵'平衡的典范。"而诗中"岁晏"意象的运用,更暗含《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的深沉生命意识,使颂德之作具备了超越时代的哲思光芒。

点评

此篇如清商之音,泠然独远。宋大夫以"国桢"之姿,兼得"长孺直"与"隐之清",杜工部所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者,殆谓此也。

昔沈归愚论诗云:"唐人赠答,贵在虚实相生。"此作前四句实写其德业,后四句虚摹其行迹,"闽嶂""汉京"对举,便见万里风烟;"江上""岁晏"呼应,顿生无穷感慨。王阮亭尝赞:"结句如远钟徐歇,馀韵在空","宁思江上老"二语,正得其三昧。

刘熙载《艺概》有言:"五律以沉郁顿挫为最难。"此诗"传节""皇华"一联,骨力开张;"宁思""岁晏"一收,神韵绵邈。李沧溟所谓"气象浑沦中自有棱痕"者,于此可见。

至若"野慕隐之清"五字,纪晓岚批点云:"用典如盐著水,而风骨自见。"吴汝纶更谓:"亚相二句,笔力千钧,直摄全篇之魂。"盖言其起句即具宰相器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