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门别杨六钦望

2025年07月05日

燕人同窜越,万里自相哀。影响无期会,江山此地来。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
俱看石门远,倚棹两悲哉。

张说

译文

燕人同窜越,万里自相哀。
同为北地之人,流落他乡,相隔万里,彼此相怜。
影响无期会,江山此地来。
音信渺茫,重逢无期,唯有江山作伴,在此相逢。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暮年漂泊如浮梗,令人感伤;连日唯有寒灰相伴,聊以慰藉。
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
潮水向东南退去,浮云向西北飘回。
俱看石门远,倚棹两悲哉。
同望石门渐远,倚靠船桨,两人心中满是悲凉。

词语注释

窜越(cuàn yuè):流亡、逃难。
泛梗(fàn gěng):漂浮的树枝,比喻漂泊不定。
寒灰(hán huī):冷灰,比喻心灰意冷。
倚棹(yǐ zhào):靠着船桨。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张说执笔立于石门山前,江风拂动他渐染霜白的鬓发。这位历经武周至玄宗朝堂沉浮的诗人,此刻凝望滔滔江水,笔下流淌出的《石门别杨六钦望》,恰似一幅用离愁与宦海沧桑绘就的水墨长卷。

开元初年的政治风云为诗作蒙上厚重底色。张说因与姚崇政见相左遭贬岳州,而诗题中的"杨六钦望",经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实为与张说同遭贬谪的朝臣杨瑒。石门山作为楚蜀咽喉要道,成为两位宦游之人偶然相逢又匆匆作别的见证。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此地震撼景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险峻的地理特征,更添羁旅飘零之感。

诗中"燕人同窜越"五字,道尽同乡沦落之悲。据《新唐书》载,张说本贯范阳,与杨瑒皆属古燕地人士。当"万里自相哀"的叹息随江雾升起时,我们仿佛看见两位贬官在驿亭相对执手,宦海浮沉与乡土之思在浊酒中荡漾。"暮年伤泛梗"化用《战国策》土梗与木梗争的典故,暗喻政治风暴中身不由己的处境,而"寒灰"之喻更见《庄子·齐物论》"心固可使如死灰"的哲学投影。

最堪玩味的是结句"俱看石门远"的时空建构。诗人将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的意境,转化为双重视角下的隔空对话——当一叶扁舟载着杨瑒消失在水天相接处,张说仍伫立江岸,潮水东落与浮云西回的自然意象,成为政治命运无常的绝妙隐喻。这种"去住彼此"的书写模式,后来在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得到更淋漓的发挥。

此诗可贵处,在于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叩问。那拍岸的潮声不仅是洞庭湖的自然节律,更似历史长河中无数贬谪者的集体叹息。当严羽《沧浪诗话》评价盛唐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时,或许正源于此类将地理空间、政治遭际与哲学沉思熔铸一体的艺术创造。

赏析

此诗以苍茫江景为背景,将离愁别绪融入天地远阔之中,堪称初唐送别诗的典范之作。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其"气象浑成而情感邃远",道出了诗中时空交织的独特艺术魅力。

意象的层递与升华
开篇"燕人同窜越"以地理空间的巨大跨度,构建出流徙者的共同命运图景。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万里自相哀'五字,写尽乱离人心,非独言路途之遥也"。诗中意象由实转虚,"潮水东南落,浮云西北回"二句,学者傅璇琮解为"以自然物象的永恒运动反衬人生聚散的无常",潮水与浮云构成的十字型空间张力,暗喻着人生轨迹的不可预测。

情感的复合表达
"暮年伤泛梗"用《战国策》中桃梗漂泊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句"典而不隔,哀而不伤"。而"寒灰"意象尤为精妙,闻一多《唐诗杂论》解析道:"非仅状羁旅之态,更暗含死灰复燃的生命期盼"。尾联"倚棹两悲哉"的定格画面,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将瞬间的分别凝固成永恒的文学意象,与《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古今辉映"。

结构的音乐性
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古典韵律,当代学者莫砺锋特别指出:"'俱看石门远'的视觉延伸,与'两悲哉'的听觉感叹形成通感效应,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已开盛唐气象先声"。诗中"无期会"与"此地来"的时空对仗,"潮水落"与"浮云回"的动静相生,构成严谨的抒情逻辑链。

此诗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动人心魄,恰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有限之笔墨驭无限之情思,此之谓诗家圣境。"在石门苍茫的烟波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人的离别,更是人类共通的命运咏叹。

点评

此诗如寒潭鹤影,清冷中见深致。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张说此作,字字带秋声。'燕人同窜越'五字,已写尽天涯沦落之态,后联'潮水''浮云'之喻,更见宦海浮沉之悲。"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尤精:"'暮年伤泛梗'一联,虚实相生。以飘萍喻身世,以寒灰写心境,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道。结句'倚棹两悲哉',余音袅袅,正得《楚辞·九辩》萧瑟之遗韵。"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指出空间意象之妙:"东南潮落,西北云回,暗合'石门'地理。张公以宰相之才运诗人笔法,将迁谪之痛化入天地苍茫,较之鲍照《芜城赋》,别具一种渊渟岳峙的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