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张说执笔立于石门山前,江风拂动他渐染霜白的鬓发。这位历经武周至玄宗朝堂沉浮的诗人,此刻凝望滔滔江水,笔下流淌出的《石门别杨六钦望》,恰似一幅用离愁与宦海沧桑绘就的水墨长卷。
开元初年的政治风云为诗作蒙上厚重底色。张说因与姚崇政见相左遭贬岳州,而诗题中的"杨六钦望",经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实为与张说同遭贬谪的朝臣杨瑒。石门山作为楚蜀咽喉要道,成为两位宦游之人偶然相逢又匆匆作别的见证。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此地震撼景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险峻的地理特征,更添羁旅飘零之感。
诗中"燕人同窜越"五字,道尽同乡沦落之悲。据《新唐书》载,张说本贯范阳,与杨瑒皆属古燕地人士。当"万里自相哀"的叹息随江雾升起时,我们仿佛看见两位贬官在驿亭相对执手,宦海浮沉与乡土之思在浊酒中荡漾。"暮年伤泛梗"化用《战国策》土梗与木梗争的典故,暗喻政治风暴中身不由己的处境,而"寒灰"之喻更见《庄子·齐物论》"心固可使如死灰"的哲学投影。
最堪玩味的是结句"俱看石门远"的时空建构。诗人将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的意境,转化为双重视角下的隔空对话——当一叶扁舟载着杨瑒消失在水天相接处,张说仍伫立江岸,潮水东落与浮云西回的自然意象,成为政治命运无常的绝妙隐喻。这种"去住彼此"的书写模式,后来在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得到更淋漓的发挥。
此诗可贵处,在于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叩问。那拍岸的潮声不仅是洞庭湖的自然节律,更似历史长河中无数贬谪者的集体叹息。当严羽《沧浪诗话》评价盛唐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时,或许正源于此类将地理空间、政治遭际与哲学沉思熔铸一体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