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2025年07月05日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
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转,车随霖雨流。
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张说

译文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
离别的亭台轻拂御沟,送别的乐曲在船楼间舞动
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
皇帝下诏为刺史们饯行,符信分发,分担海县之忧
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
如手足般的臣子回到郡县,像父母官一样治理州府
扇逐仁风转,车随霖雨流
仁政之风如扇轻转,车马随甘霖般前行
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
皇恩如水上溢,荣耀在柳枝间浮动
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期待各地政绩卓著,三公之位指日可待

词语注释

御沟(yù gōu):皇宫旁的河道
符(fú):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
股肱(gǔ gōng):比喻辅佐君主的大臣
霖雨(lín yǔ):连绵不断的雨,比喻恩泽
三公(sān gōng):古代最高官职的合称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光云影里,唐玄宗在洛水之滨挥洒出一幅君臣相得的丹青画卷。洛桥北亭的御沟杨柳正蘸着水色,画船上的笙箫声穿过了三重宫阙——这是大唐王朝精心编织的权力诗篇,一场名为"诏饯诸刺史"的政治仪式正徐徐展开。

史载开元二十四年冬,玄宗在洛阳亲自主持刺史考课,将地方大员的任免升黜化作流水曲觞间的风雅。诗人张说以紫微侍郎身份随驾,目睹御赐的鎏金酒盏在刺史们手中流转,便以五言排律将这幕盛况凝成永恒。那些"股肱还入郡"的封疆大吏,实则是玄宗"贞观之治"遗风的具象化呈现,《通典》记载此时朝廷对刺史"岁终巡其殿最",可见这场饯别本质是中央集权的华丽展演。

当"扇逐仁风转"的喻象漫过诗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蒲葵扇摇动的和煦,更是开元名相们以儒家仁政涂抹帝国的政治理想。而"车随霖雨流"的浩荡仪仗,恰与《唐会要》记载的"刺史陛辞赐膳"制度形成互文,那些即将奔赴"海县"的州牧们,承载着君王"如霖雨之润兆庶"的期许。诗人以水光柳色为墨,将冰冷的官僚考核绘成"恩光水上溢"的流动盛宴,让盛唐的荣光永远停驻在洛桥的柔波里。

赏析

这首诗以洛桥北亭的饯别场景为载体,展现了唐代官员外任时的特殊政治文化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将一场例行公事的官员饯别升华为对理想政治生态的礼赞。

意象的精心构筑
诗中"御沟"与"船楼"形成空间对仗,一静一动间勾勒出皇家气派(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评此"以皇家意象奠定庄重基调")。"扇逐仁风转"化用《晋书·袁宏传》典故,以仁政如风的传统意象,暗喻刺史当行德政;"车随霖雨流"则取《尚书》"霖雨救旱"之意,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联"用典如盐入水,将政治期许化为自然意象"。最妙的是"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水面浮光与柳色交织,既实写洛河春景,又虚指皇恩浩荡,叶嘉莹称此"物我交融已达化境"。

情感的层次递进
开篇的离亭别曲尚带惆怅,至"股肱还入郡"二句转为庄严使命感——以"股肱"喻重臣,《文选》李善注谓此"见托付之重";"父母"之称更将官员定位为民之怙恃。尾联"预待群方最"透露唐代考课制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此为"对官员政绩的期许"。全诗情感由别离之私情渐升华为天下为公的胸襟,恰如霍松林所言:"在程式化的饯别诗中注入政治理想,此盛唐气象之余韵。"

政治理想的诗意表达
"符分海县忧"五字尤见功力,《唐音癸签》赞其"以鱼符之实物,承忧乐之襟怀"。学者袁行霈特别激赏"恩光"二句:"将抽象的皇权恩泽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自然光影,这种政治抒情方式唯盛唐诗人独擅。"诗中暗含的"良吏政治"理想,印证了陈寅恪"唐诗乃制度之诗"的论断,将行政任免升华为"天人感应"的和谐图景。

通篇来看,此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政治—自然"的隐喻系统,在饯别题材中开创出"以颂为勉"的新境界。正如葛晓音《唐诗流变论》所论:"在严格的五言排律中保持抒情灵动性,正是此类应制诗超越时代的关键。"

点评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一诗,如明珠缀玉盘,字字生辉。明代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张说此作,以朝廷仪典入诗,而能化典重为流丽,如'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二句,将君恩之浩荡、臣子之荣宠,皆托于自然意象,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尤重其气象:"'扇逐仁风转,车随霖雨流',以仁政化民之意,寓于纨扇甘霖之间。张公以宰相之笔写饯别,不见斧凿痕,唯见雍容大度,的是台阁体中上乘之作。"其论可谓切中肯綮。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独赏其结构之妙:"全诗八联如织锦,先以御沟舞曲起兴,中叙分符临州之责,末以'三公不远求'作结。层层递进处似庖丁解牛,官场饯别题材竟写得如此通透灵动,盛唐气象于此可窥一斑。"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更点出其用典之巧:"'股肱''父母'之喻本出《尚书》,'仁风'典出《晋书》,经其熔铸便成新语。昔人谓燕公诗文'如瑞锦窠云,自然可爱',观此诗方知非虚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