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一个暮春,张九龄在杭州刺史任上与友人赵侍御同游西湖。彼时朝堂风波未息,诗人因直谏忤旨而自请外放,偏荒之地反成了心灵栖所。
薄雾中的南岘山轮廓如黛,与西湖烟波构成水墨长卷。夜半推窗时,钱塘江月悄然浸透案上诗笺;晨起卷帷际,葛岭云霞正缠绕着刺史官邸的飞檐。远山起伏似凝固的浪涛,而真正的潮水却在苕溪转弯处,将天汉星辰也搅碎成粼粼银箔。
诗人与赵侍御并辔行过西泠松径,画舫穿过三潭印月的水纹。那些被贬谪的郁结,此刻都消融在"水色千里辨"的澄明里——他们从六朝谢客的山水诗中,重新打捞出了超越荣辱的生命姿态。当发现岸柳新萌的绿意已更替了去岁枯枝,张九龄忽然领悟:这"绿壤发欣颜"的生机,恰似《尔雅》虫书篆字般,用自然密码记录着永恒轮回。
在宦海沉浮的间隙,这场文人雅集成了精神救赎。诗人以贾谊《鵩鸟赋》的典故作结,将长沙太傅的忧愤转化为"荣辱两都遣"的豁达。那些被西湖春水濯洗过的词句,最终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困境,成为盛唐山水诗中最温润的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