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深渡驿

2025年07月05日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张说

译文

旅泊青山夜
夜晚停泊在青山脚下
荒庭白露秋
荒凉的庭院里白露凝结,秋意渐浓
洞房悬月影
幽深的房中悬挂着月亮的影子
高枕听江流
倚靠高高的枕头,倾听江水奔流
猿响寒岩树
猿猴的啼叫声回荡在寒岩上的树林间
萤飞古驿楼
萤火虫飞舞在古老的驿站楼阁旁
他乡对摇落
身处异乡,面对草木凋零
并觉起离忧
更觉离愁别绪涌上心头

词语注释

旅泊(lǚ bó):旅途停泊
荒庭(huāng tíng):荒凉的庭院
洞房(dòng fáng):幽深的房间,非现代婚礼新房之意
白露(bái lù):节气名,此处指秋天的露水
摇落(yáo luò):草木凋零,常象征萧瑟凄凉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深渡驿,恰是唐代宗大历年间一个秋日的剪影。彼时宦游荆楚的诗人张继,正沿着长江水道缓缓东行,江雾弥漫处,这座始建于南朝的古驿在霜露中若隐若现。青石板阶上还留着前朝使臣的马蹄痕,而廊柱间的漆色早已被江风剥蚀成斑驳的史册。

诗人系舟登岸时,白露正凝结在驿庭的衰草上。这座见证过无数离别的驿站,此刻在秋声中更显岑寂。推开发出吱呀声响的木质阁门,月光竟如唐代宫廷的冰绡帐般垂落床前——这"洞房"原是驿馆最幽深的客房,南朝江总曾在此写下"月光移数尺,方知夜已深"的句子。江流在悬崖下呜咽,与竹簟下的辗转形成奇妙的共鸣。

五更将尽时,寒猿的哀啼自巫山余脉传来,惊醒了驿楼檐角沉睡的铜铃。几点流萤掠过《水经注》记载的"古驿层楼",恰似安史之乱中离散的宫人提灯寻觅旧梦。诗人披衣而起,看见院中百年银杏正簌簌坠落金叶,每一片都写着庾信《哀江南赋》的残句。这满目摇落之景,终让羁旅愁思与历史沧桑在晨光中完成了最后的唱和。

赏析

暮色中的深渡驿,被诗人用五言律诗定格成永恒的秋夜画卷。首联"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以水墨般的笔触铺陈时空,青山与白露构成冷色调的视觉对撞,宋代诗论家刘辰翁曾评此"十字中含万里倦游意","荒庭"二字尤见功力,既实写驿站的萧索,又暗喻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

颔联"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转入微观视角,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其"幽寂之趣,溢于言表"。月影悬于幽深内室,与枕畔江流声形成动静相生的意境,清人黄生《唐诗摘钞》指出:"听江流三字,写尽旅人孤枕不寐之状"。月光与江水的意象交织,构建出透明而清冷的空间质感。

颈联"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将听觉与视觉双重意象推向极致。猿啸穿透寒林,萤火点缀古楼,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称此联"物色与羁情俱到",寒猿的哀鸣与流萤的微光形成声光交织的蒙太奇,暗合《楚辞》"猿啾啾兮狖夜鸣"的悲凉意境。

尾联"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将物候变迁与心理震颤完美融合。宋代诗论家范晞文《对床夜语》特别推崇"并觉"二字:"非久客不知其妙",落叶纷飞触发离愁的描写,与屈原"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唐代诗评家皎然在《诗式》中称此类结句"情在言外,旨冥句中",将羁旅愁思升华到生命意识的层面。

全诗以白露、江流、猿啸、萤火等意象编织成精密的意境网络,清代《唐宋诗醇》评其"炼字炼句,归于自然",每个意象都承载着双重功能:既描绘实景,又象征飘零。这种"即物即心"的创作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向中唐抒情诗过渡的典型代表,在杜甫《旅夜书怀》与李商隐《宿骆氏亭》之间架起艺术桥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字如珠,串起秋夜旅怀,'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二句,尤得静夜神理。月影悬而心绪亦悬,江流急而离思更急,字字皆作双关语。"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猿响'、'萤飞'一联,以动衬静,荒寒之境全出。猿声在树,萤火穿窗,不写愁而愁自现,此盛唐手法之妙也。末句'并觉'二字,将客心与秋色打成一片,较之直言思乡,更觉蕴藉风流。"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曾将此诗与庾信《小园赋》相较:"'荒庭白露秋'五字,抵得半部《小园赋》。白露在庭,是眼中景;白露在心,是客中情。唐人善用寻常字眼作不寻常搭配,此即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