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河上无名老,知非汉代人。先探道德要,留待圣明辰。
玄妙为天下,清虚用谷神。化将和气一,风与太初邻。
灵庙观遗像,仙歌入至真。皇心齐万物,何处不同尘。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奉和圣命经过河上公庙应制诗
河上无名老,知非汉代人。
河上那位无名老者,早知他不是汉代之人。
先探道德要,留待圣明辰。
他先探究道德的精要,留待圣明之君来领悟。
玄妙为天下,清虚用谷神。
玄妙的道行遍天下,清虚的心运用谷神。
化将和气一,风与太初邻。
化育万物与和气为一,如风般与太初之境相邻。
灵庙观遗像,仙歌入至真。
在灵庙瞻仰他的遗像,仙歌仿佛传入至真之境。
皇心齐万物,何处不同尘。
圣皇之心与万物齐一,何处不是同处尘世?

词语注释

河上公:传说中精通《老子》的隐士,又称河上丈人。
谷神:出自《老子》‘谷神不死’,喻指道的虚灵不昧。
太初: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指宇宙本源。
至真:道教指最纯真的境界。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东巡河洛,驻跸河上公庙。庙中供奉道家祖师河上公,相传为《老子章句》注者,其清虚玄妙之思,恰合玄宗崇道之心。时值春和景明,天子率群臣祭拜,见殿宇森然,遗像肃穆,遂命臣工奉和应制,以彰"皇心齐万物"之德。

河上公其人,《史记》不载,葛洪《神仙传》谓其"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滨",然玄宗诗首联"知非汉代人"却暗含考辨之思。盖开元年间崇道之风极盛,玄宗亲注《道德经》,河上公注本恰为官方推崇。此诗"先探道德要"一句,既赞河上公得老子真传,亦隐现帝王以道统自任的深意。

诗中"太初""谷神"等语,源自《老子》"谷神不死""复归于无极",而"化将和气一"更暗合玄宗《御注道德经》"妙本清净,故常无为,物恃以生,而无不为"之解。尾联"何处不同尘"化用庄子"与物同尘"之境,既颂河上公混同自然之态,亦喻开元盛世万物得所之象。

是日祭礼毕,仙乐缥缈,紫气萦绕。玄宗驻马回望灵庙飞檐,但见云霞与香火共舞,遂有此清虚玄远之制。群臣奉和之作虽众,独此篇得"清虚用谷神"三昧,将道家哲思与庙堂气象熔于一炉,诚为盛唐应制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赏析

这首诗以河上公庙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与对盛世气象的礼赞。全篇贯穿"清虚玄妙"的道家美学,将哲学思辨与宫廷应制诗的精妙融为一体。

意象构建上,诗人采用"无名老""谷神""太初"等道家特有语汇,营造出空灵超脱的意境。其中"玄妙为天下"化用《道德经》"玄之又玄"的典故,将道家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具象化;"风与太初邻"则通过宇宙初开的意象,暗喻圣王治国返璞归真的境界。灵庙遗像与仙歌至真的虚实相生,构成"神游八极"的审美空间。

情感表达方面,张说在应制诗中巧妙平衡了颂圣与哲思。开篇"知非汉代人"的论断,既体现对河上公历史原型的考辨,又暗含对当朝超越汉代的期许。"皇心齐万物"二句,被《唐诗镜》评为"以庄语入颂,而不失其体",既符合应制诗的规范,又将老庄齐物思想升华为政治理想。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化将和气一"的转合,认为"以道境写治世,气象宏阔"。

艺术手法上,诗人遵循"先探道德要"的创作理念,全诗八句皆暗合《道德经》章句。如"清虚用谷神"对应第六章"谷神不死","皇心齐万物"暗合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燕公此作,以经解经,非徒事藻绘者可比。"这种将道家经典有机融入诗歌肌理的写法,开创了盛唐应制诗的新境界。

全诗最终落在"不同尘"的哲学高度上,既完成对圣王治世的礼赞,又保持道家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正如《唐诗归》所评:"在廊庙而言烟霞,居魏阙而寄江湖,此盛唐气象所以独绝也。"这种将政治诉求与生命哲思完美融合的特质,正是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独特艺术成就。

点评

>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  
此诗以"河上公"为玄理之枢,开篇即以"无名老"三字破题,暗合《道德经》"道隐无名"之旨。中四句熔《老子》"谷神不死""太初有道"诸典于一炉,而"化将和气一"五字尤见功力,既写天地氤氲之气,又暗喻政通人和之象。  

>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论**:  
"清虚用谷神"句最得道家神髓,虚处传神,实处见骨。尾联"皇心齐万物"化用庄子齐物思想,却以"不同尘"作结,在应制诗中独标高格,既颂圣明,又存方外之致,足见诗人斡旋庙堂与山林之智慧。  

>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仙歌入至真"五字可作盛唐道教诗眼观,较之王维"隔水问樵夫"更多一层仙家气象。此诗用《老子》语如盐着水,观"风与太初邻"句,知诗人非徒事獭祭,实得玄门三昧。  

>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通篇以气韵胜,"灵庙观遗像"与"仙歌入至真"构成虚实相生之妙。结句"不同尘"三字双关,既言河上公超脱尘俗,又暗颂天子教化广被,使方外之士亦沐圣泽,此等笔法正是盛唐应制诗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