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湘州北亭

2025年07月05日

人务南亭少,风烟北院多。山花迷径路,池水拂藤萝。
萍散鱼时跃,林幽鸟任歌。悠然白云意,乘兴抱琴过。

张说

译文

湘州北亭
湘州北边的亭子
人务南亭少
人们大多去南亭,这里人迹罕至
风烟北院多
北院却常有风云烟霞缭绕
山花迷径路
山花烂漫,遮掩了小径
池水拂藤萝
池水轻拂着藤萝
萍散鱼时跃
浮萍散开,鱼儿不时跃出水面
林幽鸟任歌
幽深的林中,鸟儿自由歌唱
悠然白云意
白云悠然,自在飘浮
乘兴抱琴过
我乘着兴致,抱着琴走过

词语注释

湘州:古代地名,今湖南一带
藤萝(téng luó):一种攀援植物
萍(píng):浮萍,水生植物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湘州城郭浸润在湿润的雾气中。这座南朝梁代设立的州郡(今湖南长沙一带),在庾肩吾任职期间,竟以其独特的山水气质,孕育出这般清逸的诗篇。诗人漫步于官舍园林,见南亭寂寥,而北院风烟缭绕,正是这鲜明的对比,触动了他的诗心。

考《梁书·庾肩吾传》,其任湘东王录事参军时,常以笔墨绘写荆楚风物。此诗或作于公务之暇,当春末夏初,山花烂漫,遮掩了小径;池水清浅,轻抚着藤萝。诗人以"迷"字写花之盛,以"拂"字状水之柔,将南朝园林的精致与野趣融为一体。

"萍散鱼时跃"暗合《诗经·鱼藻》之典,而"林幽鸟任歌"则显陶渊明《饮酒》遗韵。最妙在末联——诗人怀抱古琴,踏着满地落英,仰望天际舒卷的白云,倏忽间物我两忘。这般闲适,非经乱世者不能道(时值梁武帝晚年,侯景之乱前夕),恰如后世评家所言:"庾承宣之诗,清而不薄,新而不尖,犹存永明余响。"

赏析

诗人以简淡笔墨勾勒出湘州北亭的幽静景致,首联"人务南亭少,风烟北院多"即形成精妙的空间对照。南亭人迹罕至的寂寥与北院风烟缥缈的朦胧,在"少"与"多"的量化对比中,暗藏诗人对尘世喧嚣的疏离。这种空间意象的营造,恰如叶嘉莹所言:"唐人小景往往于方寸间见天地,以物理空间喻心理空间"(《迦陵论诗丛稿》)。

颔联"山花迷径路,池水拂藤萝"展现自然生命的野趣,山花烂漫至遮蔽小径,池水轻抚藤萝的柔蔓,两个动词"迷"与"拂"用得极妙。学者蒋寅指出:"'迷'字兼具视觉的绚烂与心灵的陶醉,'拂'字则暗含水流与植物相依的律动"(《大历诗风》)。这种物态描写已超脱简单摹景,达到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

颈联"萍散鱼时跃,林幽鸟任歌"转入动态描写,浮萍散处忽见鱼跃,幽林深处时闻鸟鸣。鱼跃的偶然性与鸟鸣的自由性,共同构成生态的天然谐趣。程千帆评此联:"'时'字显自然之律动,'任'字见造物之宽容,二者皆是盛唐山水诗'即目成趣'特征的典型体现"(《古诗考索》)。诗人以生物的自在状态,反衬出精神世界的逍遥。

尾联"悠然白云意,乘兴抱琴过"将物象升华为心境,白云的悠游与诗人的琴兴形成天人合一的意境。袁行霈认为:"'悠然'二字既状云态,亦写心情,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异曲同工,体现唐代隐逸诗学对魏晋风度的继承与发展"(《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抱琴"的细节,恰如葛晓音所述:"唐人山水诗中琴意象,实为士人精神世界的物化符号"(《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暗示着超越俗尘的艺术化生存。

全诗以白描手法构建出"人境—自然—心灵"的三重意境,在看似散淡的景物排列中,暗藏"由实入虚"的哲学升华。正如莫砺锋所言:"此诗表面写北亭风物,实则展现诗人将身心安顿于自然的禅悦体验,是中唐山水诗向内心化、哲理化转型的先声"(《唐宋诗歌论集》)。风烟、山花、鱼鸟等意象最终都融于"白云意"的澄明之境,完成了一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精神漫游。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五言八句间自成山水长卷。明人胡应麟《诗薮》尝言:"唐人气韵生动,于景语中见性情,此作正得其三昧。"首联"人务南亭少,风烟北院多"以疏密相济之法,暗藏机杼——南亭人迹寥落处,恰是北院风烟缥缈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十字写尽世外幽趣,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

中二联最见巧思,"山花迷径路"与"萍散鱼时跃"相映成趣。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迷'字化静为动,'拂'字以柔写柔,藤萝水影俱含灵性。"而"林幽鸟任歌"五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为"直抵'采菊东篱下'之境,鸟非有意歌,人非刻意听,此乃无我之境也"。

结句"乘兴抱琴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称其"如孤云出岫,来去无踪,正是盛唐风骨"。当代学者叶嘉莹更以"白云琴韵两忘机"作解,谓其将陶渊明之淡泊、王摩诘之空灵,熔铸为"一片神行的诗家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