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冬,泰山之巅的霜雪犹未消尽,玄宗皇帝携千乘万骑至此封禅。彼时的大唐,正氤氲着开元盛世的华光,四方宾服,八荒来朝。这《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便诞生于如此煌煌气象之中,成为天地人神对话的秘语。
史载玄宗登封时"燔柴升烟以报天",诗中"礼乐终,烟燎上"六字,恰似青烟携着韶乐直上九霄。太常寺乐工们奏响的雅乐,在岱宗绝顶化作"怀灵惠,结皇想"的灵韵——这是帝王对昊天上帝的虔敬,亦是盛唐将天人感应凝练成的诗行。
"归风疾,回风爽"暗合《史记》封禅"风辄引去"的典故,武帝当年未能等来的祥风,此刻正环绕着玄宗冕旒流转。而"百福来,众神往"的咏叹,何尝不是对《诗经·周颂》"绥我眉寿,介以繁祉"的盛世回应?张说奉敕撰写的这篇乐章,将汉魏封禅文中的凝重化为唐人特有的飞扬,恰似泰山云海间倏忽往还的仙踪。
当青铜编钟的余韵消散在日观峰巅,这些鎏金文字却永远镌刻在了唐诗的银河里。每个字都在诉说:这是属于开元时代的信仰,是一个王朝在泰山极顶与苍穹订立的诗意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