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

2025年07月05日

礼乐终,烟燎上。怀灵惠,结皇想。
归风疾,回风爽。百福来,众神往。

张说

译文

礼乐终,烟燎上。
庄严的礼乐结束,祭神的烟火升腾。
怀灵惠,结皇想。
心怀神灵的恩惠,凝结皇帝的诚念。
归风疾,回风爽。
归去的风迅疾,回旋的风清爽。
百福来,众神往。
百种福泽降临,众神欣然前往。

词语注释

烟燎(yān liáo):祭祀时焚烧的烟火。
灵惠(líng huì):神灵的恩惠。
皇想(huáng xiǎng):皇帝的诚念或祈愿。
归风(guī fēng):指神灵归去时的风。
回风(huí fēng):回旋的风,象征神灵的降临。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冬,泰山之巅的霜雪犹未消尽,玄宗皇帝携千乘万骑至此封禅。彼时的大唐,正氤氲着开元盛世的华光,四方宾服,八荒来朝。这《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便诞生于如此煌煌气象之中,成为天地人神对话的秘语。

史载玄宗登封时"燔柴升烟以报天",诗中"礼乐终,烟燎上"六字,恰似青烟携着韶乐直上九霄。太常寺乐工们奏响的雅乐,在岱宗绝顶化作"怀灵惠,结皇想"的灵韵——这是帝王对昊天上帝的虔敬,亦是盛唐将天人感应凝练成的诗行。

"归风疾,回风爽"暗合《史记》封禅"风辄引去"的典故,武帝当年未能等来的祥风,此刻正环绕着玄宗冕旒流转。而"百福来,众神往"的咏叹,何尝不是对《诗经·周颂》"绥我眉寿,介以繁祉"的盛世回应?张说奉敕撰写的这篇乐章,将汉魏封禅文中的凝重化为唐人特有的飞扬,恰似泰山云海间倏忽往还的仙踪。

当青铜编钟的余韵消散在日观峰巅,这些鎏金文字却永远镌刻在了唐诗的银河里。每个字都在诉说:这是属于开元时代的信仰,是一个王朝在泰山极顶与苍穹订立的诗意契约。

赏析

这首《豫和》乐章以泰山封禅为背景,却跳脱了传统颂诗繁复的礼制描写,用十六字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秘图景。开篇"礼乐终,烟燎上"以动静相生的笔法,让肃穆的礼乐声在袅袅升腾的烟霭中化为视觉延续,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将瞬间的仪式感延展为永恒的宗教体验"。

中段"怀灵惠,结皇想"采用互文手法,灵惠与皇想虚实相生。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暗合《礼记》"祭神如神在"的精髓,帝王的虔敬与神明的恩宠在香火中交织,形成"双向奔赴的精神契约"。而"归风疾,回风爽"六字尤为绝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疾爽二字既状风势,更暗喻神行速度,天地间的气流都成为神灵意志的具象化表达"。

末句"百福来,众神往"以排比句式收束全篇。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特别激赏这种"去人格化的神祇描写":百福是抽象赐予,众神是具象存在,二者并置形成蒙太奇效果,使封禅不再是单向祭祀,而成为"天人共赴的宇宙盛宴"。整首诗在《全唐诗》研究中被誉为"盛唐气象的微型标本",其精妙处正在于用最简练的意象群,完成了从人间仪式到神话叙事的审美飞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豫和》之章,简而能赅,短而弥永。'礼乐终,烟燎上'六字,便写尽封禅肃穆之象;'归风疾,回风爽',恍见天风浩荡拂坛壝,笔力千钧。"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结句'百福来,众神往',以倒装句法作收,使缥缈之祝辞顿生峥嵘气象。张说以庙堂之笔运仙灵之思,此泰山乐章所以独绝也。"

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怀灵惠,结皇想'二句,虚字相生,递进层深。灵惠皇想,互文见义,将人神交感之意境,以最经济的文字道出,此正盛唐祭祀乐章高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