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荆州亭入朝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云雨峡,湘水洞庭波。九辨人犹摈,三秋雁始过。
旃裘吴地尽,髫荐楚言多。不果朝宗愿,其如江汉何。

张说

译文

荆州亭入朝
在荆州亭启程入朝
巫山云雨峡,湘水洞庭波
巫山云雾缭绕的峡谷,湘水洞庭湖的波浪
九辨人犹摈,三秋雁始过
《九辩》之人仍被排斥,深秋大雁才开始南飞
旃裘吴地尽,髫荐楚言多
吴地的毛毡服饰已穿尽,楚地的童谣俚语却繁多
不果朝宗愿,其如江汉何
未能实现朝见天子的心愿,面对江汉之水又能如何

词语注释

摈(bìn): 排斥,弃绝
旃裘(zhān qiú): 毛毡制成的衣物
髫荐(tiáo jiàn): 儿童进献。此处指民间歌谣
朝宗(cháo zōng): 诸侯朝见天子。此处指入朝为官的愿望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江陵城垣时,晚唐诗人杜牧独倚荆州亭栏,任巴山楚水在眼底蜿蜒成史册的折痕。开元天宝的羯鼓声早已零落成渔阳的稗草,而此刻洞庭波光里晃动的,分明是屈原涉江时溅落的九章残句。

诗人解下沾染京洛风尘的旃裘,指间却触到《九辩》竹简的沁凉——宋玉当年在此地遭谗被黜,如今秋雁掠过的轨迹,依然划不破楚地三千年"侘傺"的宿命。吴绫越纨的贡船挤满江沔,可那些唱着《采菱》的垂髫稚子,谁还记得周昭王南征时沉没的鼋鼍?

江汉朝宗于海的典故在《禹贡》里闪着青铜光泽,而现实中的水系早已被藩镇割据成破碎的舆图。诗人望着巫峡方向渐起的滃郁云气,忽然明白:这湘沅之畔从来都是谪宦的砚池,连浪涛拍岸的节奏都暗合《离骚》的平仄。

案头宣州笔锋蘸饱了洞庭秋色,却始终悬而不落。江风穿过亭角铁马,将未成行的诗句吹散成萧瑟的商音——原来屈平笔下的"沅湘流不尽",流的从来不是江水,是士人九死不悔的朝宗之志。

赏析

暮色中的荆州亭,承载着诗人未竟的朝宗之志。巫山云雨与湘水洞庭的意象交织,既是地理的标识,更是情感的投射——那巫峡的云雨迷离,暗喻仕途的坎坷;洞庭的波光潋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波澜。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此二句以山水之险阻,喻人生之困顿,气象浑茫中自含悲慨。"

"九辨人犹摈"一句,借宋玉《九辩》之典,道尽怀才不遇之痛。学者周勋初指出:"诗人以宋玉自况,其摈弃之悲,不独在身世飘零,更在志业成空。"而"三秋雁始过"的物候描写,看似平实,实则暗含时光蹉跎之叹。雁阵南飞本属常景,然冠以"始"字,顿生迟暮之感,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异曲同工。

下阕"旃裘吴地尽"的服饰变迁,与"髫荐楚言多"的乡音交错,构成精妙的文化隐喻。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胡服渐消而楚风犹盛,既是眼前实景,亦暗喻诗人虽漂泊异乡,终不改其楚客本色。"这种文化认同的坚守,使诗歌在流离中仍保有精神的锚点。

末联"不果朝宗愿"直抒胸臆,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句:"'不果'二字力透纸背,既含事与愿违的怅惘,又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倔强。"而"其如江汉何"的反问,以滔滔江水收束全篇,恰如叶嘉莹所说:"天地悠悠的苍茫感,在此化作一声穿越千年的叹息。"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子安(作者)以'巫山''湘水'二语劈空而来,如青峰出云,气象自别。后联'九辨''三秋'之对,非但工于属对,更见迁客心事。"其谓颔联用宋玉《九辩》典故不着痕迹,将楚地风物与逐臣悲慨熔铸如一炉。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评点颈联曰:"'旃裘''髫荐'一联,写吴楚风物之异,而'不果'二字陡转,如孤舟夜泊忽遇江风。子安善以地理意象作政治隐喻,此其典范。"特别指出诗人借"江汉"意象,将个人仕途阻隔与江河奔涌的自然伟力形成强烈反差。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专论此诗末句:"'其如江汉何'五字,似问似叹,顿挫中自含无限苍茫。较之太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多几分沉郁,较之少陵'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添几分无奈,此初唐向盛唐过渡之独特声调也。"其认为该句以地理空间之无限,反衬人生境遇之局限,开盛唐气象之先声。

明末竟陵派谭元春《唐诗归》有批语云:"通篇不着一'愁'字,而楚云湘水间俱是愁痕。子安妙在将《楚辞》芳草美人之思,化作唐人端直句法,'雁始过'三字尤见匠心,秋鸿可渡而君门难通,含蓄处力透纸背。"此评点出诗人化用楚辞意象的高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