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扈从南出雀鼠谷

2025年07月05日

豫动三灵赞,时巡四海威。陕关凌曙出,平路半春归。
霍镇迎云罕,汾河送羽旂。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
迟日宜华盖,和风入袷衣。上林千里近,应见百花飞。

张说

译文

扈从南出雀鼠谷
随从圣驾南行,穿越雀鼠谷
豫动三灵赞,时巡四海威。
圣心感动天地人三灵齐赞颂,适时巡游彰显四海威仪。
陕关凌曙出,平路半春归。
黎明时越过陕关出发,平坦大道上已觉春意半归。
霍镇迎云罕,汾河送羽旂。
霍邑之地迎接罕见祥云,汾河之畔目送羽饰旌旗。
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
山南杨柳已半遮春色,谷北荒草仍稀疏可见。
迟日宜华盖,和风入袷衣。
春日迟迟华盖正相宜,和煦微风轻透夹衣。
上林千里近,应见百花飞。
上林苑虽远在千里,却似见百花纷飞眼前。

词语注释

扈从(hù cóng):随从帝王出巡
云罕(yún hǎn):绘有云纹的旌旗,指仪仗
羽旂(yǔ qí):饰有羽毛的旗帜
华盖(huá gài):帝王车驾的伞盖
袷衣(jiá yī):双层夹衣
上林(shàng lín):汉代著名宫苑,此处借指皇家园林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723年)早春,唐玄宗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启程,浩浩荡荡北巡晋阳(今太原)。这场声势浩大的巡幸,既为彰显盛世威仪,亦为巩固北方边防。张说作为中书令随驾扈从,行至雀鼠谷时,但见吕梁山脉残雪未消,汾河谷地已萌新绿,帝王仪仗在苍茫山水间迤逦如龙,遂以诗笔凝铸这一盛况。

"豫动三灵赞"开篇即显天人感应之象,《周礼》有云"三灵者,天地人也",诗人以典章雅言奠定皇家气度。当銮驾穿越陕关(即今灵石县雀鼠谷)时,晨光初破晓色,旌旗映着霜雪分外鲜明。谷中地势险绝,《元和郡县志》载此道"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而诗人笔下却化作"平路半春归"——这"半春"二字最是精妙,既写实谷北残冬与山南早春并存的奇景,又暗喻玄宗巡幸带来的勃勃生机。

中联"霍镇迎云罕"对仗工丽,霍山(太岳山)云雾中隐现的仪仗与汾水畔翻飞的羽旂相映成趣。张说曾三度镇守并州,深谙此地风物,故能精准捕捉"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的物候特征。尾联遥想长安上林苑的百花,实以汉喻唐,《西京杂记》载武帝扩建上林"周袤三百里"的典故在此化为"千里近"的盛世想象,将地理的险峻全然消解于帝国的恢弘气象之中。

此诗可视为开元盛世的艺术注脚,雀鼠谷的险峻地势与帝王仪仗的雍容气度形成张力,最终在"应见百花飞"的愿景中达成和谐。张说以宰相之才运诗家之笔,将一次军事巡幸升华为天人共颂的文明盛典。

赏析

这首诗以帝王巡幸为背景,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展现出一幅气象恢宏的春日行旅图。首联"豫动三灵赞,时巡四海威"以天地人三灵为铺垫,奠定全篇庄重典雅的基调,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将人事与天道相融,彰显盛唐时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诗中意象的构建极具层次感:"陕关凌曙"与"平路半春"形成时空对仗,破晓的关隘与仲春的坦途暗示巡幸的时空跨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赞赏"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二句,认为"通过植被的阴阳向背,以微观生态折射宏观地理,体现诗人观察之精微"。

服饰意象的描写尤见匠心,"华盖"与"袷衣"的对照,既显仪仗之盛又不失时节特征。著名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激赏"迟日宜华盖,和风入袷衣"的描写,称其"将帝王威仪与自然节令完美融合,庄严中见灵动"。

尾联"上林千里近,应见百花飞"采用虚实相生手法,以想象中的上林苑百花呼应眼前春景。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结句:"化用汉苑典故而不露痕迹,使实景与虚境在千里尺度上产生蒙太奇般的叠映效果。"全诗在空间上形成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递进,在情感上完成从庄严威仪到舒展畅达的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扈从南出雀鼠谷》以皇家巡游为经纬,却织就一幅气韵生动的春行图。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陕关凌曙出,平路半春归'十字,尽得初唐气象。曙色与春意相激荡,帝王仪仗之威与自然生机之妙浑然一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空间经营:"'山南柳密,谷北草稀',不独状物工细,更以阴阳向背暗喻皇恩浩荡,草木亦得沾溉。"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解析其声律精微:"'迟日宜华盖,和风入袷衣'中'宜''入'二字最见匠心。前者以平缓之韵应仪仗雍容,后者用仄声字状春风透衣之灵动,物候感知与礼仪氛围水乳交融。"而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结句妙处:"'上林千里近'化实为虚,将皇家苑囿与自然春色熔铸一炉,'应见百花飞'更以虚拟语气拓展想象空间,使庄重典雅的扈从诗顿生空灵之致。"

全诗最称绝处,在于将"雀鼠谷"这般险隘之地,写得既有"汾河送羽旂"的壮阔,又不失"和风入袷衣"的细腻。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帝王巡幸题材易入板滞,此诗却以春之气息贯注始终,威仪中见生机,规制内含灵动,诚所谓'以天地为卷轴,运造化于毫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