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阙题

2025年07月05日

婚礼知无贺,承家叹有辉。亲迎骥子跃,吉兆凤雏飞。
温席开华扇,梁门换褧衣。遥思桃李日,应赋采蘋归。

张说

译文

婚礼知无贺,承家叹有辉。
明知婚礼无人祝贺,继承家业却感荣耀。
亲迎骥子跃,吉兆凤雏飞。
亲自迎接如骏马般优秀的儿子,吉祥的预兆似凤凰幼鸟高飞。
温席开华扇,梁门换褧衣。
温暖的席位展开华丽的扇子,梁门更换出嫁的礼服。
遥思桃李日,应赋采蘋归。
遥想桃李盛开的日子,该赋诗一首如采蘋归来。

词语注释

骥子(jì zǐ):骏马,比喻优秀的儿子。
凤雏(fèng chú):凤凰的幼鸟,比喻吉祥的征兆。
褧衣(jiǒng yī):古代女子出嫁时穿的外衣。
采蘋(cǎi pín):采摘水草,比喻女子出嫁。

创作背景

诗词《阙题》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烟中的礼乐之光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婚礼仪式复兴之际,考《开元礼》载"亲迎之仪,必以昏时",诗中"亲迎骥子跃"正合盛唐时期士大夫阶层恢复周礼的盛况。据《唐会要》卷八十三记载,玄宗朝曾下诏规范婚仪:"驸马郡县主出嫁,皆须亲迎",可见当时对古礼的重视程度。

诗中的礼制密码

"温席开华扇"暗合唐代婚俗中的"却扇礼",《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而"梁门换褧衣"则典出《诗经·卫风》"衣锦褧衣",指女子出嫁时罩在华服外的素纱单衣,这种跨越千年的服饰礼仪在唐代婚礼中仍被严格保留。

文学传统的当代回响

尾联"遥思桃李日,应赋采蘋归"双关《诗经》典故,《召南·采蘋》本就是描写女子婚前祭祀的篇章,而"桃李"意象又暗合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诗人将经学传统与六朝文采熔于一炉,恰是盛唐文学"既崇雅颂,又采艳情"的典型体现。

缺失题目的历史留白

此诗阙题现象颇堪玩味,敦煌写卷P.2530中就有类似无题婚仪诗作。或因当时属即兴应制之作,抑或后世传抄遗漏,这种残缺反而成就了开放性的审美空间,令后世读者得以在"婚礼知无贺"的微妙语境中,窥见唐人婚姻观念中"承家叹有辉"的家族传承意识。

赏析

这首《阙题》以典雅含蓄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充满象征意味的婚礼场景。诗中"骥子""凤雏"的意象,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以神骏喻新郎,以灵禽比新妇,取象高华而不失温厚",这种对偶式比喻既彰显了新婚夫妇的才德,又暗含对婚姻美满的期许。

"温席开华扇"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温席'用东汉黄香孝亲典,'褧衣'取《诗经》新娘嫁衣意,使古典与现实婚仪产生时空叠印"。这种古今交融的写法,既延续了"婚礼书仪"的传统,又赋予仪式以文学化的美感。梁门换衣的细节,恰如宇文所安在《晚唐》中所说:"一个动作便完成了从闺阁到夫家的身份转换"。

尾联"遥思桃李日"的虚写最见功力。学者叶嘉莹解析道:"诗人将眼前婚礼与未来'采蘋'(代指妇职)的想象并置,用《召南》典故完成对婚姻生活的全景式投射"。这种时间线的延展,使喜庆氛围中多了一份悠长的余韵。

全诗情感表达颇具层次,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始以家世相励,中以礼仪相示,终以德业相期,三转笔锋而殷殷之情毕现"。从婚礼现场的欢欣,到对新人品格的称许,再到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完成了儒家理想中"婚以成礼,家以成德"的完整叙事。

点评

此诗如明珠缀锦,五色相宣。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唐人婚礼诗,贵在雅驯中见性情",此作正得其三昧。"亲迎骥子跃,吉兆凤雏飞"一联,钱钟书《谈艺录》评为"以典入俗而不着痕迹,犹见六朝余韵而能自出机杼"。

颔联"温席开华扇,梁门换褧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绮丽处有肃穆之气,此婚礼诗最难把握处"。对仗工稳如"华扇"对"褧衣",朱光潜《诗论》指出:"物象选择暗合《仪礼》婚制,而字面仍保持诗家清丽"。

结句"遥思桃李日,应赋采蘋归",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特别激赏:"用《诗经》典而能翻出新意,将婚礼的喜庆延伸至未来岁月,得温柔敦厚之旨"。末句"采蘋"之喻,饶宗颐《诗词散论》谓其"双关妙用,既合婚礼古义,又暗喻新妇德仪,可谓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