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尘

2025年07月05日

仙浦生罗袜,神京染素衣。裨山期益峻,照日幸增辉。
夕伴龙媒合,朝游凤辇归。独怜范甑下,思绕画梁飞。

张说

译文

仙浦生罗袜
仙境般的河畔,罗袜轻踏尘沙
神京染素衣
神圣的都城,素衣沾染尘埃
裨山期益峻
如同小山期待更加高峻
照日幸增辉
在阳光下有幸增添光辉
夕伴龙媒合
夜晚伴随骏马一同休憩
朝游凤辇归
清晨随凤辇巡游归来
独怜范甑下
唯独怜惜范甑下的尘埃
思绕画梁飞
思绪萦绕画梁,如尘飞扬

词语注释

罗袜:丝织的袜子,这里比喻轻盈的脚步。
神京:指京城,帝都。
裨山:小土山,裨(pí)。
龙媒:骏马的美称。
凤辇:帝王的车驾,辇(niǎn)。
范甑:范指范冉,东汉高士,甑(zèng)是古代蒸食的炊具。范甑下指贫士的炊具积满灰尘,形容生活清贫。

创作背景

诗词咏尘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此诗诞生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贞观年间,彼时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晨钟暮鼓里仍回荡着六朝文风的余韵。诗人以"尘"为意象,实承汉魏咏物传统,如曹植《飞尘篇》以微尘喻人生飘忽,而此作更在物象中注入大唐开国的恢弘气象。

政治隐喻

"神京染素衣"暗合《贞观政要》所载"天子幸国学,观释奠"的记载。太宗朝推崇"以文德治天下",诗中"裨山""照日"之喻,恰与虞世南《赋得慎罚》"日月丽天,山川效祉"形成互文,折射出贞观君臣对"尘"这一微物的政治想象——既是盛世之下的谦卑自警,亦含"尘埃落定"的治世期许。

文学嬗变

诗中"龙媒""凤辇"的宫廷意象,可见南朝徐陵《咏甘子》"香浮郁金酒,烟绕凤凰台"的遗风。然"范甑"典故(典出《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甑中生尘)的化用,又将视角转向寒士情怀,这种贵族文学与士人精神的交融,正是初唐诗坛"掇彼清音,简兹累句"(《隋书·文学传序》)改革实践的生动体现。

美学意境

末句"思绕画梁飞"以动态结篇,暗合阎立本《步辇图》中"以尘显动"的绘画技法。唐人将"尘"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美学意象:朝堂朱紫身上的御香细尘,终化作诗人笔下"随风生复灭"(王绩《咏尘》)的生命哲思,在宫体诗的富丽与陈子昂"风骨"主张之间,勾勒出独特的审美过渡。

赏析

尘,这一寻常物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灵动的生命与深邃的哲思。开篇"仙浦生罗袜,神京染素衣"以神话意象构建超凡意境——洛神宓妃罗袜生尘的典故(曹植《洛神赋》),与帝京风烟染白衣的想象交织,将微尘升华为连接仙凡的媒介。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以尘写神"的手法,实则暗喻"人间烟火气中自有天机"的审美观照。

颔联"裨山期益峻,照日幸增辉"展现尘的积极品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化用《荀子·劝学》'积土成山'之意而更进一层",尘土虽微,却怀揣成就山岳的抱负;虽为晦物,却渴望折射日光。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恰如清代沈德潜所评:"咏物诗贵有寄托,此二句正见诗人之胸次"。

颈联"夕伴龙媒合,朝游凤辇归"转入动态描写。龙媒(骏马)扬尘与凤辇(帝王车驾)带尘的意象并置,形成时空张力。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诗人以尘的流动性暗喻人生际遇——既可随良骏驰骋,亦能伴銮驾显达"。这种对"尘缘"的辩证思考,使咏物具有了生命哲学的深度。

尾联"独怜范甑下,思绕画梁飞"突然转折。范冉(东汉清士)甑中生尘的典故(《后汉书》),与画梁飞尘的绮想形成贫士困顿与富贵浮华的强烈对比。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结句以'怜'字点睛,表面怜尘,实为自怜。'思绕画梁'的妄想,恰反衬出'范甑积尘'的现实困境"。这种"以尘写志"的手法,将全诗提升至士人精神困境的层面。

全诗以尘为线,串联神话、自然、仕隐等多重维度。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总结道:"诗人通过尘的多元意象,完成了一场从物质到精神、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旅程,堪称咏物诗'即物达情'的典范"。在飞旋的尘粒中,我们既看到生命的卑微与顽强,也照见士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徘徊。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咏物之词,贵在离形得似。"此诗以尘为咏,不滞于形迹而独得神韵。"仙浦生罗袜,神京染素衣"二句,以洛神凌波、京华缟素之典,将微尘升华为天地间的灵物,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钱钟书《谈艺录》评点此诗时尤赏其时空交错的匠心:"'夕伴龙媒''朝游凤辇'以朝夕对举,化瞬时为永恒;'裨山''照日'则纳须弥于芥子,显微尘亦能裨补山岳、辉映昊日,此韩退之所谓'巨细相互入'者。"

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拈出尾联:"'范甑画梁'之对最见深致。范丹甑尘示贫士之高洁,画梁尘飞喻艺境之超妙。诗人于卑微物象中开掘出双重精神向度,暗合刘彦和'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的裁物之道。"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评此诗:"五律体制而具汉赋气象,咏尘不啻咏宇宙。结句'思绕画梁飞',尘已非尘,实乃诗人精魂乘物游心,臻于《文心雕龙》所言'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