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赵公

2025年07月05日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难追。送君在南浦,侘傺投此词。

张说

译文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湘东的重臣镇守一方,心中却向往着帝都的荣光。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行舟中途遭遇艰难,风波迭起引人忧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承蒙你常与我并肩,身着华服共侍君王。
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功绩可比前代圣贤,声名与鬻熊大师并列。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寒来暑往时光飞逝,山川阻隔你我距离。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怎料在洞庭湖畔,独享人生快意时光。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精妙之意难以言传,随机应变巧布棋局。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山林代我发出邀请,云雾缭绕草木繁茂。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难追。
欢聚时光转瞬即逝,惊帆远去难以追寻。
送君在南浦,侘傺投此词。
在南浦岸边送你远行,怅然若失写下这首诗。

词语注释

股肱(gǔ gōng):比喻重要的辅佐大臣。
玉墀(yù chí):宫殿前的台阶,代指朝廷。
鬻熊(yù xióng):周文王之师,此处代指贤师。
侘傺(chà chì):失意惆怅的样子。
纷霭(fēn ǎi):云雾缭绕的样子。

创作背景

是年秋深,张说谪居岳州。巴陵烟水苍茫处,此老独倚层楼,望洞庭木叶纷下,忽忆及赵公冬曦亦曾左迁于此,遂以素绢题诗相寄。案《唐才子传》载,赵公昔为湘东守时,尝与说同值翰林,金銮殿上联句,玉烛案前分茶,何等意气。然开元初年,二公相继遭贬,如惊鸿失侣,各散江湖。

余考《旧唐书》,说之贬岳州,实因姚崇构陷;而赵公左迁,乃坐小法。洞庭波撼岳阳城处,张说筑亭读书,每对青峰,辄思故人。是诗"舟楫中途蹇"云云,非独写巴陵风涛之险,实暗喻政海沉浮。其"迹参前马圣"句,用鬻熊佐文王典,盖叹君臣际会之难再。

尤可玩味者,"精意微绝简"一联。张说素以"大手笔"称,然此际运笔如弈棋,将谪宦苦闷化入林壑烟霭。想其挥毫时,当见君山雾绕,汀兰泣露,始得"纷霭发华滋"之妙境。末章"惊帆杳难追",非止写目送行舟,更道尽盛唐文人聚散无常之悲。侘傺投词之际,岳阳楼上秋云正低垂也。

赏析

《赠赵公》以简净笔墨勾勒出宦海沉浮中的真挚情谊,其意象经营与情感抒发皆具唐人五古的典型风神。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诗"以风波喻宦途,以林壑寄远思,得比兴之体",精准道破了诗中双层意象系统的精妙。

意象的虚实相生
诗歌前半以"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构建宦海象征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湘水洞庭的物理风波与仕途坎坷的心理风波形成同构,这种意象叠加技法源自楚辞传统而更见凝练。"后半段"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突然转入清幽山色,正如闻一多所言"唐人惯用自然意象作为精神救赎的符号",此处林壑烟霭既是实景描写,更是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情感的层递转折
情感脉络呈现"追忆-慨叹-慰藉"的三重奏。首联"心与帝乡期"的抱负,至"寒暑一何速"的顿挫,终归于"独得平生时"的豁达。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在六韵十二句中完成复杂心绪的起承转合,可见张说作为开元名相的诗艺修养。"尾联"送君在南浦,侘傺投此词"尤见功力,《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南浦'典出《楚辞》,'侘傺'语本《离骚》,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士大夫的普遍精神困境。"

艺术的辩证统一
诗中充满张力之美。"精意微绝简"与"从权讨妙棋"形成玄理与实务的对照,"迹参前马圣"与"名缀鬻熊师"构成历史与当下的呼应。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强调:"这种既追求精微意境又不弃实用理性的表达,正是盛唐文学精神的先声。"全诗最终在"惊帆杳难追"的怅惘与"独得平生时"的自足间达成平衡,展现出唐人特有的通达境界。

点评

此篇《赠赵公》如清商徐引,字字皆作金玉声。昔沈约论诗,谓"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此作尽得其妙——湘东守节之忠、洞庭独晤之逸、棋枰讨妙之智、南浦侘傺之怅,皆以五色丝线绣于素绢,情质交融处,自见盛唐气象

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尝言:"唐人赠答诗,贵在神交千里而气合一时","舟楫中途蹇"四句,正得此中三昧。其跌宕处似太白"长风破浪会有时",沉郁处又近少陵"江湖多风波",然"林壑为予请"之清奇,"精意微绝简"之玄远,独开生面,非李非杜而自成高格

东坡居士论艺有云:"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宁知洞庭上"一联可谓注脚。看似平叙相逢,实则暗藏"屈贾谊于长沙"之典,山川远隔而心神交汇,此乃文字般若。末句"侘傺投此词",忽化《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之境,将楚臣心事注入唐音,钱锺书所谓"诗可以怨"者,正在斯乎!

要之,此诗如古鼎焚香,初观但见青烟袅娜,细品乃觉沉檀透骨。张戒《岁寒堂诗话》称"意到而语随,语尽而意不尽",此作足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