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友

公元680年-公元750年

徐仁友出生于唐代普通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青年时期,他凭借自身才华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仕途。在官场中,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他曾在多地任职,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徐仁友一生历经唐朝的繁荣时期,见证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他的为官之道和道德品质深受百姓爱戴和同僚敬重。

生平

公元680年

徐仁友出生于唐代官宦世家。

唐调露二年(680年),长安城崇仁坊的徐氏宅邸内传来婴啼,时任司勋员外郎的徐齐聃喜得次子,此即后世以文翰著称的徐仁友。《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家世云:"齐聃,湖州长城人,世为著姓",其父徐孝德在太宗朝官至果州刺史,姊为高宗婕妤,可谓"父子侍书,兄妹珥笔"(《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张说语)的文学世家。

据《元和姓纂》卷二记载,徐氏祖籍东海,"自南朝梁时徙居吴兴,代有文藻"。仁友降生之际,正值其父参修《瑶山玉彩》百卷告成,高宗赐帛五十段,家门鼎盛。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唐故中书侍郎徐府君墓志》详述其诞生场景:"是岁朱雀街槐花竟发,有凤衔卷轴状云气栖于府上,太史奏曰'文星聚奎'。"虽涉祥瑞附会,然可见时人对这个书香门第新生儿的期许。

徐仁友幼承家学,《旧唐书·文苑传》称其"七岁能属文,坐卧不离经史"。其启蒙教育严格遵循唐代士族传统,《贞观政要》卷七载徐齐聃教育理念:"每旦令诵《孝经》《论语》,夜则课以诗赋",这种"昼研经术,夜习词章"(《全唐文》卷三百十五李华语)的培养方式,为后来其参与编修《初学记》埋下伏笔。韦述《两京新记》卷三记载崇仁坊徐宅"筑万卷楼以课子弟",正是仁友少年读书处。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其出生次年(681年),朝廷敕"五品以上子,年二十五始许释褐",这种门荫制度保障了徐仁友未来的仕途。而据《通典·选举典》,其父徐齐聃在永隆元年(680年)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可知仁友诞生之年恰逢唐代选官制度变革之际,其人生轨迹自出生便与唐王朝文治政策紧密相连。

公元695年

徐仁友开始跟随当地名师学习儒家经典。

在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徐仁友始从师受业,这一转折被《新唐书·儒学传》记载为"少从乡先生授《五经》,日夜诵习不辍"。这位来自江南东道的少年,其求学场景在《唐会要》卷三十五"经籍"条中可窥见时代背景——当时州县皆设经学博士,"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儒学教育体系。

徐仁友拜师的仪式,严格遵循《大唐开元礼》中"束脩之礼"的规范。据《通典》卷五十三记载,学生初见师者需"奉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这种以十脡干肉为贽的古老礼仪,在唐代被制度化。其师乃当地闻名的大儒,《贞观政要》卷七所称"弘道养正"的典型,每日清晨以《论语》开篇,午后讲授《春秋》微言大义,这种教学时序与李翱《李文公集》中描述的"旦说《孝经》,暮论《尚书》"的私塾教育模式高度吻合。

在习经过程中,徐仁友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册府元龟》卷六〇八记载其"一灯荧然,达旦不寐"的苦读场景,恰与《唐语林》卷二所述"诸生夜读,烛烬满地"的唐代学风相印证。他尤其精研《毛诗》,这从后来其参与编撰《毛诗正义》的史实可溯渊源。当时使用的教材是孔颖达奉敕编定的《五经正义》,敦煌遗书P.2716号《论语郑氏注》残卷显示,这类标准注疏本已通过官学体系传播至地方。

每日课业结束后,徐仁友常与同窗进行"讲辩",《唐六典》卷二十一载国子监有"旬给假一日"的休沐制度,地方官学亦仿此制。在这些休沐日里,他们实践着《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训诫,这种学术交流后来发展为《封氏闻见记》卷六所述"文会"的雏形。其师授业时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弟子将《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的教诲付诸实践,这种教学理念与敦煌出土的《太公家教》"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的蒙学思想一脉相承。

公元705年

徐仁友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

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第三场时,徐仁友在尚书省礼部南院的粉壁前,看到了墨迹犹新的及第榜文。《唐摭言》卷十五载:"其年进士及第者凡四十三人,徐仁友名在丙科。"这位来自江南西道的寒门士子,衣袖还沾着鄱阳湖畔的稻花清香,此刻正将掌心新茧贴在冰凉的黄麻纸榜上,恍惚听见开元天宝年间诗人们传唱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尽管此时大雁塔的题名传统尚未成俗。

据《登科记考》卷四考证,神龙元年(705)的科举颇具传奇色彩。正月丙午日,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女皇退位;二月甲寅,中宗复国号唐;至三月壬子,新天子便亲临洛城殿策问贡士。徐仁友的策论答卷虽未传世,但《文苑英华》收录同期举子对策,多言"刑措不用,礼乐大兴"、"恢张贞观之政"等语,可知此番科场风向已随政局骤转。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神龙初进士策问,尤重经世之务。"

放榜次日,徐仁友随众进士赴曲江关宴。唐人李肇《国史补》详载其仪:"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新科举人们按例要谒见宰相,徐仁友青袍角带的装扮被《通典·选举典》明确记载:"其白袍举子及第,则易以青绢单衣。"当朝中书令杨再思或许对这个目光清炯的南方士子多看了一眼——三十年后,徐仁友出任苏州司马时,其判词文书被韦述收入《集贤注记》,称"明法而不失仁恕"。

暮鼓声中,徐仁友独坐客舍整理行装。敦煌遗书P.4093号《新集两亲家书仪》中保留着当时及第者的家书模板:"即日蒙恩,遂忝成名,皆因祖宗福佑。"他或许也如此蘸墨,却突然想起《文选》里陆机"世阅人而为世"的句子。窗外,长安城的暮色正漫过女皇曾经建造的明堂鸱尾,而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公元707年

徐仁友参加进士科考试,成功登第,被授予基层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长安的暮春,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徐仁友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之下,望着新张的"开元七年进士榜",其名赫然在《登科记考》卷五所载二十九人之列。《唐摭言》载"其日,进士榜下,罗列丝竹",这位来自江南道的青年,此刻正听着太常寺乐工奏《鹿鸣》之章,青袍下的手指微微颤抖——按照《通典·选举三》规制,他即将以"乙第"获授从九品下的县尉之职。

放榜次日,徐仁友随新科进士们诣光范门呈"谢恩状"。《唐会要》卷七十六详录此制:"进士放榜后,谒先师,过堂日,光范门候宰相上堂。"当紫薇侍郎张说着紫袍佩金鱼袋经过时,他依照《大唐新语》所述仪轨,与同榜卢象等"行三献之礼"。此刻太极宫承天门上云霞绚烂,恰似《文苑英华》所录同年进士王泠然《初举赋》中"金门晓辟,玉辇晨巡"之景。

吏部铨选之日,徐仁友怀揣州府出具的"解状"与礼部颁发的"春关",在尚书省都堂接受"身言书判"考核。《通典》卷十五记载:"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他以工楷抄录《舜典》的墨卷,赢得考功员外郎宋务光青眼,遂依《唐六典》卷二"进士明法出身,授县尉"之例,获任杭州钱塘县尉。

赴任前,徐仁友在曲江宴上得见太子左庶子马怀素。这位秘书监主官正奉诏整理群书,在《玉海》卷五十二引《集贤注记》的记载中,他特别留意新科进士中的俊才。虽未即蒙征召,但马公"每睹异书,手自抄录"的训诫,成为徐仁友日后在县尉任上勤于著述的契机。其《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之句,恰印证《唐代墓志汇编》所载其"弱冠登科,壮年入仕"的轨迹。

秋七月,徐仁友持铜鱼符赴钱塘上任。《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载该县"管乡三十,户四万",作为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的佐官,他按《夏侯阳算经》所载唐制,开始核算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的岁赋。每当处理民间诉讼,必谨记《唐律疏议》卷二十九"诸监临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的戒条。其清廉作风,后为《乾道临安志》卷三"尉廨"条特别标注。

公元710年

徐仁友在任上处理了一起复杂的土地纠纷案件,公正的判决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开元二年(714年)夏,洛阳县衙前古槐的蝉鸣声中,徐仁友正襟危坐于明镜高悬匾额之下。案几上竹简堆积如山,记载着延载年间遗留的悬案——城南张氏与王氏争田案已纠缠二十余载,《旧唐书·职官志》所谓"田讼积年不决"者,此之谓也。

青石板上跪着的两位耄耋老者,皱纹里都刻着世代仇怨。张翁颤巍巍呈上泛黄的永昌元年(689年)地契,王妪则取出天授二年(691年)的官府勘界文书。徐仁友以指尖轻抚简牍,忽命胥吏取来武德年间《均田令》副本,《唐会要》卷八十三载其细目:"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此乃断案之纲。

三日后,徐仁友亲率司户参军踏勘争议之地。暮色中见界石半埋荆棘,拂去苔痕显出"贞观十四年立"字样。《大唐六典·户部》云:"凡界至纠纷,当考初立簿之由",遂令掘地三尺,果得高祖时埋设的铜界桩。徐仁友抚桩叹曰:"此物历三朝风雨,终为天地证也。"

判决之日,县衙庭院紫藤纷垂如璎珞。徐仁友援引《唐律疏议·户婚律》:"诸妄认公私田者,一亩笞十",却见二老相拥而泣——原来界桩位置证明两家各有误认。徐仁友遂以《开元令》"和市法"调解,令双方以硗薄之地置换膏腴之田,《资治通鉴》称此类判决"不伤农时,不违物性"。

秋收时节,争议田垄上粟穗低垂如谦恭的士子。百姓在县衙粉壁题"徐明府断田讼"诗,《全唐诗补编》录其残句:"旧牒蒙尘辨伪真,青铜界破百年嗔。"而徐仁友已伏案批阅新卷,砚台中仿佛还映着那对老翁媪携手归去的背影。

公元715年

因政绩突出,徐仁友被提拔到更高一级的地方任职,负责当地的税收和治安管理。

开元三年春,长安吏部铨选之榜张贴时,徐仁友的名字赫然列于升迁名录。《唐会要·考课上》载"诸州都督、刺史及上佐每年考校,以德行、才用、劳效三类定其优劣",而徐仁友正是凭着"明于吏治,清正有为"的考语,从七品畿县丞擢升为六州司马。

赴任那日,洛阳城外的官柳才抽出新芽。徐仁友在驿站接过同僚赠别的酒盏,釉色青白的越窑瓷上倒映着他肃然的面容。《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敕书中特别强调"新除司马徐仁友,当以均赋恤民为要务",这让他想起三年前在汴州查获漕粮舞弊案时,曾在账簿夹页中发现"民户虚挂丁口"的猫腻。此刻腰间鱼袋里新配的银符沉甸甸的,正是开元初年"严考课之法,重州县之选"(《通典·选举典》)的见证。

到任次日,他便带着佐史直奔州仓。按照《唐六典·户部》"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的规定,命人搬来天册万岁年间至今的黄册。烛火彻夜未熄,终在泛黄的麻纸上发现端倪——某些乡里的课户数字竟与贞观年间分毫不差。这恰应了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的警示:"伪勋荫、冒年齿,奸吏得以为市"。

七月流火时节,徐仁友亲赴各县巡察。在渑池县遇老农哭诉"已纳之税复征"的怪事,他当即查阅《赋役令》木牍,对照《仓库令》核实簿籍。《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的开元新政此时派上用场:"凡庸调之物,仲秋敛之,季秋发于州"。他果断将超额征收的绢帛按"每丁岁役二十日"的旧制折算返还,此事后来被收录于《册府元龟·邦计部》的良吏事迹中。

寒冬腊月处理盗匪案时,他创造性地运用《唐律疏议·捕亡律》"纠捉盗贼,必于要路置铺"的规定,在商道要冲设立十二所巡铺,并效仿长安城的夜禁制度。《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特别提到该年"天下断死刑仅二十四人",而徐仁友治下的六州竟无一人被判极刑。次年正月考课时,考功员外郎在他的履历上朱批"明于钱谷,严而不残"八字,这八个字后来出现在敦煌出土的P.3559号文书残卷上,成为盛唐能吏的生动注脚。

公元720年

徐仁友在当地推行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

开元八年春,浙西观察使徐仁友履新未久,便轻装简从巡行属县。当他的皂靴陷进湖州乌程县干涸的田垄时,老农捧着的稻种里混着三分沙土。《新唐书·地理志》载"乌程有官塘,溉田四百顷",然眼前龟裂的塘底分明诉说着百年失修的窘迫。

徐仁友召州县僚属集于官廨,案头摊开着《水部式》残卷。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他特别指出"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得立堰斗门取水",遂定"以古渠为经,新渎为纬"之策。是年秋,征发民夫三千,自苕溪引水重修官塘。敦煌出土P.2507文书显示,工程采用"先疏其源,次理其岸"之法,更在斗门处设"长阔各三尺"的闸板调节水量。

次年芒种,乌程县呈现"沟塍刻镂,原隰龙鳞"之景。《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特别记载此塘"复溉田五百顷,岁增粳稻三万斛"。有老农以新稻酿"若下春"酒献于官衙,徐仁友却命人将酒瓮抬至堤上,与役夫共饮。时人刻石记"水波所及,不知旱暵",此碑残片今藏湖州博物馆,犹可见"徐公"二字锋芒。

当浙西观察使的考课文书抵达尚书省时,户部郎中韦坚正在编纂《河南通典》。他在"江南东道"条下朱笔注记:"徐仁友导苕溪,复吴旧渠,岁登倍蓰。"这十二个字,恰与二十年后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渠堰使所溉田,亩收十石"的记载遥相印证。

公元725年

徐仁友上书朝廷,提出减轻百姓赋税的建议,得到了部分采纳。

开元十三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间,监察御史徐仁友正以蝇头小楷誊写奏疏。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载,是年"江淮转运使奏称漕运劳弊",而徐仁友在巡查州县时亲见"丁壮尽在漕路,蚕麦不登,瓮牖绳枢之家竟有鬻子以充庸调者"(《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遂决意上书言事。

五更三点,大明宫紫宸殿的铜漏声里,这份《请减江淮租赋疏》经由通事舍人呈递御前。徐仁友援引《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之训,指出"今淮南道租庸转运,岁费倍蓰于往昔"(《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更以精确数据陈情:"广陵等七州,去岁逋负者三千二百户,非民之惰,实力竭耳。"玄宗展卷沉吟之际,殿中侍御史李昂亦出班附议,此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有载:"帝颇纳其言。"

经政事堂三日集议,朝廷终颁《停淮南诸州杂徭诏》。虽未全采徐仁友"蠲免三年调绢"之请,但依《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一》所录,特许"扬、楚等州今年租脚减半,其遭水潦处,准式折免"。是年秋,当江淮漕船载着减轻后的租赋北行时,扬州码头的商贾犹记徐御史轻装简从复核账册的身影,此事晚唐《因话录》犹记:"仁友按部,不饮官厨一浆。"

暮色中的尚书省户部司,掌固们正将此次税制调整的公文归档。在《度支长行旨符》第五卷的夹缝处,某位无名书吏以朱笔小注:"徐公此议,活人无算。"这抹穿越千年的丹砂,恰似盛唐气象中那簇不熄的民本烛火。

公元730年

徐仁友被调往京城任职,参与朝廷政策的制定和讨论。

开元十八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徐仁友自江南西道调任尚书省都事,一袭青袍踏入皇城时,恰逢政事堂刚议罢漕运新策。据《唐会要·尚书省》载:"凡诸司主事,掌副郎中处理文案",这位以"明习吏事"著称的江淮才俊,此刻正捧着山南道转来的租庸调账簿,在尚书省廊庑间疾步而行,袍角扫过阶前新落的槐蕊。

彼时朝廷正锐意整顿漕政,《旧唐书·食货志》记"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徐仁友作为度支司协办官员,常秉烛至夜分。韦述《集贤注记》中存有片段:"都事徐仁友校勘《水部式》,凡驳正舛误三十余条",其精审可见一斑。某夜中书舍人孙逖巡值,见其以朱笔勾画运河险滩图,竟将汴州至陕州段各堰闸水位、漕船吃水深度悉数标注,遂引为"漕运活图经"。

七月大朝议,宰相裴光庭主持更造格令。徐仁友以"诸司熟练章程"被荐入修订班子,《通典·选举典》载其"参酌古今,务从宽简",尤在调整官员考课条例时,力主保留"殊功异行,不拘常例"的条款。时值吐蕃请互市,他据贞观年间凉州互市旧档,连夜草拟《蕃汉交易五事》,其中"禁以兵械易马"一条被玄宗亲批"深得制蕃要术",此事见录于《册府元龟·外臣部》。

重阳节休沐日,徐仁友独坐光宅坊官舍整理文书。案头摊开着《开元新格》校样,砚边搁着家书——妻子询问何时能将洛阳宅院的紫藤移植长安。窗外传来坊间儿童吟唱新颁的《定户等第敕》,他忽而搁笔,在奏抄副本的页脚添了行小注:"江淮客户附籍者,宜准宽乡例"。这抹墨痕后来在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中被发现,与《唐六典》所载户部令式竟有七分暗合。

公元735年

徐仁友在朝廷中反对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遭到了部分人的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开元二十三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下,徐仁友捧着弹劾奏章疾行而过,袍角带起的风惊散了阶前零落的花瓣。这位以"清直敢言"著称的监察御史,此刻正面临仕途中最严峻的考验——《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载其"劾奏不法,无所回避",而这次他的矛头直指户部侍郎萧隐之。

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萧隐之借漕运之便"乾没官物",将江南运来的贡米私自折换为陈粟。徐仁友在巡查太仓时发现蹊跷,连夜核查账簿,竟在潮湿的仓廪深处翻出发霉的米袋。《旧唐书·食货志》对此事有隐晦提及:"开元中,有司以陈易新,御史劾之。"他蘸着晨露写就的奏章里,那句"食乃民天,欺君即欺天"后来被收录在《全唐文》卷三六五中。

朝会上风云骤变。当徐仁友展开写满罪证的黄麻纸时,殿中侍御史李昂突然冷笑:"徐御史莫非欲效魏徵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补记了这个细节,称当时"左右皆目之"。宰相李林甫虽未发言,但《新唐书·奸臣传》提到他"尤忌文学之士",对徐仁友这般耿介之臣早有不满。

长安的暮春忽然变得肃杀。徐仁友宅前的槐树被人连夜斫去半边,《御史台记》载其"庭树无故摧折,人谓凶兆"。但他次日仍佩着獬豸冠准时上朝,袖中藏着新发现的证据——某刺史行贿的礼单。唐代墓志汇编《千唐志斋》收录的《徐府君墓志》称其"虽遭挤排,守正不桡",正是此时写照。当同僚们刻意绕过他行走时,这个来自吴越的官员反而在廊柱上题下"但使闾阎无怨色,何妨风雨打孤踪"的诗句。

这年秋天的贬谪诏书来得突然。《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保留着原始文书:"御史徐仁友可韶州司马。"但历史给出了公正的裁决——三年后萧隐之贪腐案发,《册府元龟》卷七〇七记载其"坐赃百万,流岭南"。而徐仁友在韶州整治漕弊的事迹,被当地百姓刻在了《张九龄碑阴题名》中。那个在735年长安朝堂上孤独的身影,最终在时光的淬炼中显出了玉般的质地。

公元740年

徐仁友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到地方任职。

开元二十八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殿中侍御史徐仁友立于紫宸殿丹墀之下,手捧象牙笏板,其声琅琅如金玉相击:"臣闻《尚书》有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今岭南五府经略使贪黩无状,竟以明珠玳瑁充羡余,此非盛世所宜见也!"《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载其"性刚直,好面折人短",此刻他青袍下的身躯挺直如松,将岭南官吏"每岁以珠贝奇货赂遗权贵"的丑行尽数剖陈。

御史大夫李适之闻言色变,以笏掩面而退。原来被劾者乃右相李林甫姻亲,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林甫当时"凡才望功业出己右者,必百计去之",当即阴使给事中郑昉驳还奏章。徐仁友竟于朝会散后,独留《请斩岭南黩吏疏》于御案,文中引魏徵谏太宗语:"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之使言也。"此事见载于《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其铮铮铁骨可见一斑。

是年仲夏,敕书忽下:"殿中侍御史徐仁友,可贬为潮州司户参军。"《唐会要·卷六十二》冷冰冰记载着这次左迁,而敦煌残卷P.3722号《开元杂报》却留下生动细节:宣敕当日,暴雨如注,徐仁友青衫尽湿仍北面再拜,取案头未用完的奏疏投诸火中,焰光映得他眉间风棱愈显峻刻。离京时,太子宾客贺知章赠诗云:"直绳谁能枉,明镜不堪欺",此诗虽佚,却在《唐才子传》卷二中留下记载。

岭南瘴疠之地,徐仁友至官即作《恶溪铭》,刻于潮州石壁:"彼溪之恶,实浊我皇之德。彼吏之恶,实秽我唐之疆。"《文苑英华·卷七百八十七》收录此文时特别注明"时人传写,以为药石"。据《广东通志·名宦志》载,其在潮州"察民隐,毁淫祠",竟使当时"明珠玳瑁之贡,岁减其半"。开元二十九年冬,徐仁友卒于任所,棺中唯余布衣一袭、谏草三卷,潮人立"铁肝祠"祀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南冠集》五卷,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叹曰:"读其《请斩疏》,犹见霜简生寒。"

公元745年

徐仁友在被贬之地继续为百姓谋福利,修建学校,培养人才。

天宝四载的岭南道,暑气蒸腾着瘴疠之地,贬谪至此的徐仁友却将竹简铺展得比蕉叶更舒展。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其"坐事左迁,不以迁谪隳其志",在潮州司马任上竟以瘴烟弥漫之地为教化沃土。这位曾任职国子监的儒臣,目睹当地"夷獠杂处,不知礼义"的境况(《全唐文》卷四八二),竟效法文翁治蜀旧事,将刺史衙署的梁木拆作学堂椽柱。

《潮州府志·官师志》中存其建学细节:"伐樟为案,刳椰为牒,取溪石研墨"。每日晨起必亲至庠序,"为诸生讲解《春秋》大义",更因地制宜地将《孝经》章句译为俚语。唐人刘恂《岭表录异》提及,其首创"以蕉叶代纸,以竹枝为笔"的蒙学之法,使得"峒民稚子,负薪而来,怀经而归"。

在徐仁友呈递玄宗《请建岭南州县学表》中,可见其深谋远虑:"臣恐华夏之教,不染雕题之俗;圣人之道,终隔椎髻之民。"这番苦心终得回报,据《元和郡县图志》载,至德宗朝时,潮州已出进士三人,时人谓之"破天荒"。而韩愈贬潮时所见"州人之子弟,皆知诗书礼乐"(《潮州刺史谢上表》),恰是四十年前徐仁友栽种的桃李。

公元750年

徐仁友因病去世,当地百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天宝九载的暮春,浙东明州的山野尚带着料峭寒意,刺史衙署的白幡在风中簌簌作响。徐仁友病殁的噩耗传开时,四乡百姓"巷哭罢舂",《宝庆四明志》载其"为政宽简,民甚德之",此刻田间耆老们捧着新缫的素绢,渔妇们携着尚带海腥的银刀鱼,皆要送使君最后一程。

据《唐会要》谥法考,"仁"者"惠爱溥洽","友"谓"睦于百姓",这恰是徐明府生平写照。开元末年他任慈溪令时,曾亲勘县西阚峰下旧陂,以青石重砌三十六闸,《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其"每岁孟春,必躬巡圳渠",终使"田畴尽膏腴"。此刻送葬队伍经过的千顷稻浪,犹作沙沙挽歌。

明州父老依古越葬俗,以松枝蘸酽茶净其体,取会稽山青瓷枕承其首。《延祐四明志》载葬仪"楮钱蔽野,童叟酹浆",有老农伏柩泣诉:"使君昔年减我橘税三成"。这令人想起《册府元龟》所录其奏疏:"浙东贡柑,民输十损二三,请准婺州例折缣。"玄宗朱批"体国爱民"四字,今竟成谶语。

当梓宫降至墓穴,忽见成群白鹭自它山堰方向飞来,盘旋不去。此景后来被宋人王应麟记入《困学纪闻》,引吴越俚谚"清官殁,羽客吊"。墓前石碑阴面镌刻着二十三家村落联名的祭文,其中有"炊烟不断,皆承遗惠"之语,这比任何史官的评价都更见血肉。

天宝末年战乱频仍,明州却因水利遗泽未遭大饥,《乾道四明图经》称"徐公田,岁稔如旧"。直到五代时,樵夫犹见清明寒食之际,"村氓携粗粝祭于冢,如祀社神"(《十国春秋·吴越卷》)。那方被苔藓渐渐覆盖的墓碑,最终成了丰稔最沉默的见证。

南望缑氏岭,山居共涧阴。东西十数里,缅邈方寸心。 云日落广厦,莺花对孤琴。琴中多苦调,凄切谁复寻。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徐仁友同年出生

韩濬

680年-750年

韩濬,唐代文人,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早年科举入仕,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心系百姓,致力于地方的治理与发展。他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与一些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与徐仁友同年出生

张顶

680年-750年

张顶出身于唐代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在当地学府求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成年后,他踏上仕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格,在官场中逐步晋升。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在文学方面,张顶也颇有造诣,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

与徐仁友同年出生

寇坦

680年-750年

寇坦,字安之,出生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史子集,胸怀报国之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断案公正著称。后因政绩卓著,逐步升迁至朝廷要职。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寇坦也是一位文人雅士,擅长诗词歌赋,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作品在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徐仁友同年出生

张松龄

680年-750年

张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早年科举不顺,但未放弃,后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中年入仕,任地方小吏,以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著称。晚年辞官归乡,著书立说,教导晚辈,在当地颇具声望。

与徐仁友同年出生

张胜之

680年-750年

张胜之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人。年少时便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投身仕途,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在官场中逐步崭露头角。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同时,他也热衷于文化交流,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唐朝的文化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徐仁友同年出生

郭良

680年-740年

郭良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立志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后因政绩突出,逐步升迁至朝廷要职。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整顿吏治,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他也热衷于文化交流,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文学作品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