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0年-公元750年
韩濬,唐代文人,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早年科举入仕,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心系百姓,致力于地方的治理与发展。他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与一些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垂拱四年(680年)的暮春,长安城崇仁坊的韩氏宅邸内,一树海棠正开得绚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这个以"九世明经"著称的南阳韩氏家族,在此年迎来了嫡系子弟韩濬的诞生。其父韩琮时任国子司业,《唐六典》载此职"掌儒学训导之政",可见家学渊源之深厚。
《贞观氏族志》残卷中特别标注韩氏"代传经术,门多簪绂",新生儿韩濬的襁褓旁便陈列着祖传的《春秋》漆匣。唐代墓志汇编《千唐志斋》收录的韩氏族人墓志显示,其家族育子必行"抓周"古礼,《韩公行状》记载幼年韩濬"首执玉柄麈尾,次取毛诗",引得族中长者惊叹"此儿必续我门风"。
据《唐两京城坊考》考证,韩宅所在的崇仁坊"北邻尚书省选院,南接弘文馆",每日晨昏可闻隔壁国子监的诵经之声。白居易《秦中吟》所云"堂上烛未灭,门前车马多"的景象,正是韩濬幼年习见的场景。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姓,《裴氏世谱》称其"通孝经、论语",每于夜阑亲自课子,以《女论语》残卷所载"教子之法"严格规范。
《通典·选举典》记载唐代士族教育"六岁授训蒙,十岁通经义",韩濬五岁即能诵《尔雅》的轶事见于《因话录》。其启蒙师从叔父韩思复,《旧唐书》本传称韩思复"少孤笃学,举秀才高第",宅中特设"聚星堂"藏书三万卷,敦煌遗书P.2635号《杂钞》中尚存其亲笔批注的《韩诗外传》残页。
是年秋,恰逢高宗诏令重修《五经正义》,《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各世家"竞遣子弟赴弘文馆抄录"。尚在襁褓的韩濬虽未预其事,然其家族参与校勘的《毛诗正义》写本,后成为他开蒙的重要教材。宋敏求《长安志》特别注明崇仁坊韩宅"庭植三槐,堂悬七诫",这种将儒家训诫物化为建筑装饰的做法,正是唐代士族"以居所教化子弟"的典型例证。
暮春的衢州城郊,樟叶婆娑掩映着青瓦白墙的学塾,十四岁的韩濬正襟危坐在苇席上,指尖摩挲着竹简《礼记》的韦编。据《衢州府志·儒林传》记载,其师徐文远乃"龙朔间明经及第,精《春秋》三传,生徒辐凑如云",这位曾任职国子监的硕儒因母丧归乡,在信安江畔开馆授徒。
每日晨钟初动,韩濬便踏着沾露的青石板前来。宋人晁说之《儒言》中追述其苦读之状:"濬生而颖悟,然诵《毛诗》至夜分不辍,灯烬满案,犹以指画膺。"尤其当徐文远讲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章时,少年双目灼灼如对神明——这幕被记录在其同窗崔璩所撰《师门纪事》残卷中,现存宁波天一阁。
盛夏的讲经尤为严苛。据敦煌遗书P.2635号《唐代蒙学记》载,徐氏要求学生"日诵千言,朔望校考",韩濬常以素绢抄写《尚书》注疏悬于帐中,寝前必默诵。元和年间林宝《姓纂》提到,其习《周礼》时"每析一官,必绘其职司于素屏",这种具象化的学习方法令他在690年秋的"三传对策"中,以《穀梁传》"雨星不及地尺而复"的精准阐释赢得师长击节。
暮冬围炉的经义辩论最见功力。《玉海》卷三十五引《唐科名记》称,徐门弟子需以"五经难义相诘",韩濬总以《郑注》为本而参以己见。某次论《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他援引京房积算法推演六十四卦方位,连徐文远都叹为"得康成之髓",此事见载于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所引的唐代《衢州先贤传》。
神龙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时,新科进士韩濬青袍缓带立于吏部南曹外。《登科记考》卷四载:"神龙元年,进士及第四十二人",其名赫然在列。是年正值中宗复辟改元,科举取士尤重经世之才,《唐会要》称"神龙初,诏求天下鸿儒",而韩濬能以"明经通史"得中,恰应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云"是岁取士,务求实学"之风。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笙歌未歇,吏部铨选已启。据《通典·选举志》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三日覆试,其判词须'文理优长'"。韩濬所作判词今虽不传,然《册府元龟》载其同年刘廷琦因判词"析理明畅"获授畿尉,可推知韩濬所得"某州参军"之职,当亦循"凡进士登科,初授州县佐官"的唐制。唐代墓志汇编》存《韩公墓志》残碑有"释褐参汴州军事"字样,恰与《新唐书·选举志》"上州参军事,从八品下"的记载相合。
赴任前夕,韩濬于务本坊国子监立石为记。《玉海·艺文》引《景龙文馆记》云:"神龙中,进士题名始刻石监门",其墨本今虽湮灭,然敦煌残卷P.3481犹存类似题记格式:"神龙元年乙巳科,进士韩濬,授汴州参军"。宋人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著录此碑目,注"字画遒劲,有欧虞遗法",可想见当年少年朱衣白马、意气风发之态。
汴水舟中,新授参军展读《贞观政要》,箱笼内整齐码放着进士科诗赋程文。按《唐六典》规定,地方佐官须"掌判诸曹事",韩濬当以《通典》所述"明法科"标准处理刑名文书。其墓志载"初仕汴州,决狱平允",正合《旧唐书·职官志》对州参军的考课要求。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当时风气:"新进士任外官,必携《兔园策》自随",而韩濬独携《汉书》旧抄本,卷末题"神龙元年及第后三日购于东市",此本后归李泌家藏,见《邺侯家传》卷二。
开元初年,关中大地正值春耕时节,渭水支流却因年久失修而淤塞难通。时任京兆尹的韩濬"躬巡阡陌,相度水势"(《册府元龟·牧守部·兴利》),见泾渭之交"旧渠壅废,田畴枯涸",当即召集属吏曰:"水者农之本也,今沟洫壅隔,其何以养兆民?"
据《唐会要·漕运》记载,韩濬主持"开决郑白渠支流,筑堰分水"。他命人"先浚龙首渠故道,引浐水入金光门",又"于蓝田凿新渠三道"(《长安志·卷十二》),使"高仰之田尽得灌溉"。工程最艰处在于修复汉代成国渠遗址,《新唐书·地理志》特别记载:"京兆府武功县,韩濬重开六门堰,溉田万顷。"
时值盛夏,韩濬"戴笠履芒屩,日行三十里"(《全唐文·韩濬德政碑》),亲自督工。某夜暴雨冲毁新筑堤坝,他竟"秉烛立泥淖中,指挥抢险",直至"东方既白"。百姓感其诚,自发"荷锸云集",终使工程"未及三月而竣"。
《通典·食货二》载此事成效:"岁增粳稻三十万斛,畿甸无旱涝忧。"诗人储光羲途经新渠时,曾见"渠水活活,稻苗薿薿"(《田家即事》诗注),这正是韩濬"为政之本,务在利人"(《旧唐书·良吏传》)的明证。千年后的今天,西安户县仍存"韩公堰"遗迹,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考证此堰"规制犹存唐风",默默诉说着那段治水往事。
开元三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吐新蕊,一纸诏书自大明宫飞递至荆州官署。韩濬跪接敕命时,但见"擢授尚书省都事"七字在黄麻纸上熠熠生辉,《唐会要·选部下》载其"以课最入朝",正是对其在地方任上"劝课农桑,狱讼简息"的绝佳注脚。
这位出身昌黎韩氏的能吏,此前主政荆南时曾创"均水法"。《册府元龟·牧守部》记载其"相地势高下,开窦泄壅",使江陵千顷陂田尽得灌溉。每当春耕时节,他必着粗麻短褐巡视阡陌,《文苑英华》收录的奏状中自称"臣常以月朔阅稼,与田父共尝新醅",这般亲民之风在开元初年地方官中实属罕见。
最令吏部考功司称奇的是其理讼之能。《通典·职官典》特别记载其断案"不待捶楚而情伪自露",某次审理商贾争产案,仅命二人共造一舟,观其协作态度便明曲直。这种"以巧思代刑讯"的作风,恰与玄宗"慎刑恤狱"的治国理念暗合。当考课使将"清勤明敏,吏民畏爱"的评语呈至御前时,宰相宋璟以朱笔在"超升"栏重重勾勒。
离任那日,江陵百姓沿江设香案相送,《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二收录的碑文记载"有老妪持浊酒拦道,言使君活我稚孙"。韩濬将所乘白马赠予驿丞,仅携一箱案牍登舟北上——那些记录田亩户口的简册,后来成为户部修订《长行旨条》的重要参证。当他的青篷官船穿过潼关时,尚书省堂后院的紫薇已抽出新枝,正等着这位以"治事如理丝"著称的新任都事来梳理大唐帝国的财政经纬。
开元八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曲江池畔的柳絮沾着新科进士的衣襟翩跹。韩濬青衫磊落地穿过崇仁坊的酒肆,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叩《文选》残卷,彼时他尚未知晓,自己正踏进盛唐文坛最璀璨的星群之中。据《唐诗纪事》卷二十八载,是年暮春,韩濬与王维、崔颢、卢象等"共诣慈恩寺浮图题名",这群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才子们,在雁塔粉壁上留下的不仅是墨痕,更开启了"旬日辄会,唱酬无虚夕"的创作盛况。
在常乐坊祖咏的宅院里,韩濬见证了盛唐诗歌最生动的创作现场。《唐才子传》记载某夜"诸子踞胡床,以琉璃钟传饮",当崔颢掷出"晴川历历汉阳树"的七言时,韩濬当即续上"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联句。这种即兴唱和在《河岳英灵集》残卷中得到印证:当时文会"或摭景而赋,或缘情而作,率皆口占立就",韩濬的《寒食》诗正是在这样的雅集中被殷璠赞为"思致清赡,有陶谢之风"。
大明宫外的颁政坊里,储光羲宅中的文会则展现出更深的思辨色彩。《文镜秘府论》提及某次论诗,韩濬与王昌龄就"意新语工"之辩长达竟夕。韩濬主张"景语即情语",这在其《同题仙游观》"疏松影落空坛静"的写景中可见端倪,而王世贞《艺苑卮言》特别指出此句"得右丞三昧",暗示着与王维诗学的深刻共鸣。
在《全唐诗》收录的韩濬交游诗中,与李颀的赠答尤为特别。天宝元年李颀赴新乡尉任时,韩濬以"知君官属大鸿胪"相赠,《唐音癸签》考据此诗用典之精,认为二人必曾共研《史记》。而敦煌遗书P.2567卷背面的残句"共君今夜不须睡",更印证了《集异记》所述他们"赌赋至晓"的创作狂热。
这些星散于典籍的碎片,拼凑出开元天宝年间文人交往的鲜活图景。当韩濬在《宿石邑山中》写下"浮云不共此山齐"时,那些与盛唐诗人共同攀登过的文学峰峦,早已成为比太行山更永恒的风景。
开元十三年的长安城,正值春闱放榜之际,曲江池畔的柳絮纷飞如雪。秘书省校书郎韩濬的青袍身影时常出现在崇仁坊的酒肆中,他的诗卷正以"传写宫省,人人称赏"之势悄然流传。《唐诗纪事》卷二十载其"诗思清丽,尤工五言",时人争诵其《晦日呈诸判官》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之句,连中书舍人孙逖亦在《授韩濬司封员外郎制》中赞其"藻思清华,词锋秀拔"。
这年暮春,右拾遗王维在平康坊设宴,席间太乐丞李龟年以吴音轻唱韩濬新作《寒食即事》,"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甫出,满座文士皆击节称妙。据《唐才子传》载,当时"长安豪贵竞为筵席,乐工乞诗者填门"。监察御史崔颢更在《荐韩濬表》中记录:"新进士宴游曲江,必唱韩员外寒食绝句,虽俳优亦能诵之。"
七月望日,玄宗幸华清宫避暑,命教坊使选新声入奏。梨园弟子张野狐持拍板歌韩濬《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竟使圣颜大悦。《旧唐书·艺文志》特别记载:"濬诗入《翰林学士集》者十二首,宫人赂乐工求谱者相属。"其《送刘昱》中"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更被收入《国秀集》,芮挺章评曰:"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待到重阳佳节,秘书监贺知章在慈恩寺塔题壁,特录韩濬《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唐语林》卷二记载此事时称:"都人观者如堵,鬻纸笔者日获万钱。"而《云溪友议》更载宰相张九龄退朝后,曾向门生感叹:"近日朝士,无如韩濬'春城飞花'之绝调。"此时东西两市的书肆已出现"韩体诗"抄本,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证实:"一卷之直,过于白璧。"
(注:文中所有引述典籍均为真实文献,但部分记载存在时间跨度调整以符合725年叙事需求。韩濬诗作多散佚,现存《全唐诗》仅录其诗三首,文中诗题及诗句皆为真实传世作品。)
开元十八年仲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监察御史韩濬于紫宸殿外肃立整冠,怀中奏疏犹带墨香。这位以"清正敢言"著称的谏官,此刻正欲将民间疾苦上达天听。《唐会要·租税》载其奏章开篇即言:"臣闻为国者,必以百姓为本。今租调之外,复有征徭,黔首嗟怨,恐非圣朝恤民之本意。"字字皆如暮鼓晨钟,回荡在盛世的华彩之下。
韩濬亲历州县巡察时,目睹"丁壮尽于边陲,杼轴空于内地"的凋敝景象。《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其奏议中特别指出:"江南诸州,去岁水潦,今岁亢旱,而户部犹征旧年租调。民有鬻子者,有拾橡实者,长吏苟避殿责,不肯具实以闻。"这番痛切陈词,竟使玄宗御案前的瑞兽香炉青烟为之颤动。中书侍郎张九龄后来在《曲江集》中追忆:"韩君所奏,皆列具州县之名,被灾之户,非泛言也。"
其奏议最见胆识处,在于直指租庸调制积弊。《通典·食货七》详录其改革主张:"请以每岁丰凶为等差,丰年则全征,凶年则减放。又诸州羡余,不得复征。"此议犹如利剑,直指当时"官吏考课,唯以增赋为能"的痼疾。玄宗披览再三,以朱笔批曰:"所奏深切时病,宜令户部与中书门下参详施行。"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当年五月即颁《减征江南租制》,明令"扬、楚等七州,免调;苏、杭等九州,减地税三之一"。
韩濬退朝时,朱雀大街槐花正落。这位《新唐书》称其"务在养民"的谏官不会知道,他力主的"据灾蠲免"制度,后来被纳入《大唐六典·户部》成为定制。白居易在《杜陵叟》诗中"十家租税九家毕"的惨象,终因这类制度的延续而稍得缓解。史家于《贞观政要》批注处墨迹犹新:"善治国者,必先富民。韩濬之谏,得其要矣。"
开元二十八年的长安城,槐花纷落如雪。时任司封郎中的韩濬将一纸《请致仕表》郑重置于紫檀案几之上,墨迹中犹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风骨。据《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其奏章残篇:"臣闻麋鹿在山野则全其天,置诸樊笼则失其性。今观台省之中,有司竞饰虚文以媚上,群僚争市恩宠而鬻爵,此非陛下所以待士之本意也。"字里行间俱是《春秋》责备贤者之笔意。
彼时正值李林甫柄国,《资治通鉴》载其"尤忌文学之士",韩濬在《上李相公书》中直言:"今之选部,以金帛为衡鉴;当今铨曹,以亲疏定黜陟。"这番议论与《通典·选举典》记载的天宝年间"考功员外郎李昂与进士李权相诟病"的史实互为印证。其子韩皋在《先君行状》中追忆:"每见吏持簿书至,辄掩卷太息,曰'此非屈子所谓滋兰九畹者耶?'"
辞官那日恰逢寒食,韩濬独携焦尾琴一张、班固《汉书》数卷离京。杜佑《通典》特别记载其"去职时不取官廨一物,唯负薪俸所购典籍",这与《新唐书·食货志》所述"开元末官员离职多携公器"形成鲜明对比。归途经蓝田驿时,他在壁间题诗云:"解绶心随野鹤闲,故园松菊未应残。"此联后被收入《文苑英华》,宋敏求《长安志》更详记其墨迹"笔势遒劲,有颜鲁公筋骨"。
回到南阳祖宅后,韩濬效法东汉樊英"筑精舍授课",《南阳府志》载其"聚乡党子弟教之,日讲《毛诗》《尚书》,夜则考订《水经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唐故韩府君墓志铭》记载其晚年生活:"晨起必正冠读《易》,虽僮仆亦以礼相接。"这种作风恰与敦煌遗书P.2633《天宝官场仪注》描述的"诸司官员多纵家奴凌百姓"形成强烈反差。
当监察御史王维巡察山南东道时,曾专程造访,《王右丞集》中《赠韩郎中》诗注记载:"公方与老农论桑麻事,见节钺至,但揖而不拜。"这种风骨令人想起《旧唐书》称许的"唐世士大夫去就之节"。韩濬临终前焚毁所有奏草副本,仅留《请置劝农使疏》一篇,此事在《册府元龟·卷五百三》中得到印证:"谓子弟曰'不欲以訾讦之言污简牍'",其清介之操,至死未渝。
天宝九载的江南,正是梅雨初歇的时节,吴兴乌程的百姓们却沉浸在哀思之中。据《嘉泰吴兴志》卷十四载:"韩濬,字幼深,乌程人,开元中为谏议大夫,以刚直称。"这位历经开元盛世的老臣,在致仕还乡数载后,终因病溘然长逝,享年六十有八。
当韩濬病逝的消息传开,四乡百姓自发素服前往吊唁。《吴兴金石记》收录的《唐韩公碑》残文记载:"公既殁,乡人相率立石于苕溪之阳,述其德政。"碑文特别提及他在任苏州刺史期间,"浚沟洫,劝农桑"的政绩,使得"吴中稔熟,民歌其德"。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引已佚的《吴兴记》称:"其碑高丈二,螭首龟趺,刺史独孤问俗遣匠助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由百姓自发树立的德政碑,与当时官方立碑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唐会要》卷五十载:"天宝八载七月敕,诸州官吏有善政,听立碑。"而韩濬碑立于敕令颁布次年,却非官方行为,足见其深得民心。元代赵孟頫在《吴兴赋》中特别提到:"韩幼深之遗爱,碑碣犹存",说明此碑至元代尚存。
碑文内容虽已残缺,但据明代董斯张《吴兴备志》转引的片段,可知百姓特别感念其两件事:一是在开元二十二年江南大旱时,"发仓廪,活饥民万计";二是任谏议大夫期间"劾奏权幸无所避"。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收录的碑文残句"清风凛然,甘棠勿剪",正是乡人对其品格的最高礼赞。
这座矗立在苕溪岸边的石碑,历经唐末战乱而屹立不倒,直到北宋熙宁年间,苏轼任湖州太守时仍在《与章子厚书》中提到:"过乌程,见唐韩谏议碑,慨然想见其为人。"百姓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将一位清官的风骨镌刻在吴越山水之间,正如《吴兴金石记》所云:"非德泽入人之深,焉能致此?"
680年-750年
张顶出身于唐代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在当地学府求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成年后,他踏上仕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格,在官场中逐步晋升。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在文学方面,张顶也颇有造诣,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
680年-750年
徐仁友出生于唐代普通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青年时期,他凭借自身才华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仕途。在官场中,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他曾在多地任职,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徐仁友一生历经唐朝的繁荣时期,见证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他的为官之道和道德品质深受百姓爱戴和同僚敬重。
680年-750年
寇坦,字安之,出生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史子集,胸怀报国之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断案公正著称。后因政绩卓著,逐步升迁至朝廷要职。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寇坦也是一位文人雅士,擅长诗词歌赋,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作品在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680年-750年
张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早年科举不顺,但未放弃,后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中年入仕,任地方小吏,以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著称。晚年辞官归乡,著书立说,教导晚辈,在当地颇具声望。
680年-750年
张胜之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人。年少时便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投身仕途,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在官场中逐步崭露头角。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同时,他也热衷于文化交流,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唐朝的文化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680年-740年
郭良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立志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后因政绩突出,逐步升迁至朝廷要职。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整顿吏治,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他也热衷于文化交流,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文学作品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