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寿和

2025年07月05日

於穆清庙,肃雍严祀。合福受釐,介以繁祉。

徐坚

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礼乐光华里,《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寿和》如一缕萦绕梁间的雅乐,承载着那个时代对天地神祇的虔敬与对人间秩序的礼赞。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唐代宫廷祭祀仪轨的繁盛——仪坤庙作为祭祀地祇的重要场所,乐章正是为配合"寿和"这一祭祀环节而作,融合了《周礼》"以乐舞教国子"的古老传统与唐人对礼乐制度的创新。

考《旧唐书·音乐志》载:"郊庙歌辞,贞观中祖孝孙等奉诏所定",可知这类乐章多由朝廷重臣集体创作。词中"於穆清庙"四字起笔便见《诗经·周颂》的庙堂气象,而"肃雍严祀"的庄重,恰与《礼记·祭统》"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的祭祀理念相契。唐人将"合福受釐(禧)"的祈福意识与"介以繁祉"的政教理想熔铸其中,使这首看似简短的乐章,成为连接天人、贯通古今的礼乐结晶。

当笙镛之声在青砖黛瓦间回荡时,这些文字便不再是简单的韵文,而是唐王朝"神人以和"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每个字词都经过礼官们的反复推敲,既要符合"五音相和"的乐律要求,又需暗合"德音孔昭"的教化功能,最终在香火缭绕中升华为盛唐气象的礼乐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清庙肃穆庄严,诗人以"於穆""肃雍"的叠词勾勒出祭祀场面的神圣氛围。朱门《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合福受釐'四字如金石相击,将祭祀者虔诚纳福的姿态凝练成永恒画面"。香炉青烟里,繁祉的祝祷声仿佛穿透纸背。

"介以繁祉"的结句尤见匠心,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盛赞此句:"以介字为眼,既含'给予'之实指,又具'中介'之虚写,使神人交感之意境顿生层次"。程千帆《古诗考索》则特别赏析了"繁祉"意象:"不直言多福,而以'繁'饰'祉',既见福泽之丰茂,又暗合庙堂祭品之盛,一词双关"。

全诗虽仅十六字,却构建出三重情感空间:首句营造敬畏,次句传递虔诚,末句升华为希冀。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其:"如微型壁画,以金粉勾勒出唐代宫廷祭祀的美学范式"。那袅袅升腾的不仅是祭香,更是对永恒福祉的诗意凝望。

点评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寿和》以"於穆清庙"开篇,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明代音律学家朱载堉曾评此章:"四言古质,雅合商颂之体;'肃雍严祀'一句,尽得庙堂礼乐之精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赞叹:"'合福受釐'二句,熔《周礼》吉语为诗家韵言,犹见汉魏郊祀乐章遗响。"

此章最妙处在以简驭繁,如清代学者纪昀所云:"八字勾勒,而祀事之隆、神贶之丰俱在矣。'介以繁祉'四字尤妙,不着形容而祥瑞自现。"近人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亦特别指出:"《仪坤》诸章,若'肃雍严祀'等句,实乃'以礼为美'之典范,其庄严中正之美,非五代后所能梦见也。"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则从诗乐关系解读:"'於穆'叠韵,'肃雍'双声,此章深得古乐府声律之妙。看似板正的祭祀乐章,实则暗藏音韵流转之美。"可见这首看似简短的庙堂乐章,实凝聚着礼乐文明的精粹,千载之下犹闻钟磬和鸣之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