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的礼乐光华里,《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寿和》如一缕萦绕梁间的雅乐,承载着那个时代对天地神祇的虔敬与对人间秩序的礼赞。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唐代宫廷祭祀仪轨的繁盛——仪坤庙作为祭祀地祇的重要场所,乐章正是为配合"寿和"这一祭祀环节而作,融合了《周礼》"以乐舞教国子"的古老传统与唐人对礼乐制度的创新。
考《旧唐书·音乐志》载:"郊庙歌辞,贞观中祖孝孙等奉诏所定",可知这类乐章多由朝廷重臣集体创作。词中"於穆清庙"四字起笔便见《诗经·周颂》的庙堂气象,而"肃雍严祀"的庄重,恰与《礼记·祭统》"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的祭祀理念相契。唐人将"合福受釐(禧)"的祈福意识与"介以繁祉"的政教理想熔铸其中,使这首看似简短的乐章,成为连接天人、贯通古今的礼乐结晶。
当笙镛之声在青砖黛瓦间回荡时,这些文字便不再是简单的韵文,而是唐王朝"神人以和"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每个字词都经过礼官们的反复推敲,既要符合"五音相和"的乐律要求,又需暗合"德音孔昭"的教化功能,最终在香火缭绕中升华为盛唐气象的礼乐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