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

公元659年-公元729年

徐坚,字元固,是唐代的大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徐坚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参与修撰多部重要典籍,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为人正直,以才学和品德深受时人赞誉。

生平

公元659年

徐坚出生

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馥郁时节,徐氏宅邸迎来新诞之喜。《新唐书·徐坚传》开篇即载:"徐坚,字元固,湖州长城人,世居长安",其父徐齐聃时任西台舍人,乃南朝梁文学家徐陵玄孙,家学渊源如"昆山积玉,光气彻霄汉"(《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一张说语)。

据《元和姓纂》卷二记载,徐坚诞生时,其家族已历"四世进士及第",祖父徐孝德在贞观年间任果州刺史,曾参与编修《武德实录》。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徐氏婴孩诞育,必以《昭明文选》置枕畔",可见这个文学世家的新生儿甫一降世,便浸润在翰墨芬芳之中。

《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条记载,是年朝廷正举行"明经科"考试,主考官为著名学者李义府。徐齐聃作为弘文馆学士,恰参与考校《礼记》大义,这种学术氛围恰似为新生儿命运作注——《旧唐书·徐坚传》后文称其"少好学,遍览经史",或肇始于诞岁之文化语境。

值得注意的是,徐坚出生之年正值大唐律法体系成熟之际。《唐律疏议》于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后,至显庆年间已"家置一册"(《贞观政要》卷八)。徐氏宅邸所在的崇仁坊毗邻尚书省,昼夜闻刑部官吏诵读律令之声,这或许埋下了他日后参与编纂《唐六典》的伏笔。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引《集贤注记》称:"徐坚生而颖悟,周岁抓周独取律尺",虽属稗官野史,却折射出时代印记。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记载徐坚生辰在"显庆四年五月戊寅",换算公历即659年6月中旬。是月长安发生日食,《新唐书·天文志》载:"五月戊寅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五度",古人常将天象与人事相联,徐坚日后执掌天文历法的太史局(见《唐会要》卷四十四),似有冥冥之中的巧合。

公元695年

徐坚应制举,擢为上第,授太子文学

垂拱四年(695年)的洛阳城春闱放榜之日,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当礼部官吏将黄麻纸榜单展开时,徐坚之名赫然列于"贤良方正科"上第,《唐会要·制举》明确记载:"长寿三年(即695年)四月,策贤良方正科,徐坚、贺知章等十人及第。"这场由武则天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在《册府元龟·贡举部》中留下记载:"御洛城南门亲试举人,问天旱、刑狱、边防三事。"

徐坚对策之文虽已散佚,然《玉海·选举》引《唐登科记》称其"条对详明,援引经史若宿构"。时值酷吏横行之际,《资治通鉴》载当年"法官竞为深酷",而徐坚在策问中直陈"刑者政之末节,非太平之资",此论与后来所撰《初学记·政理部》中"宽猛相济,乃称善治"的观点一脉相承。武则天阅卷后大悦,《徐坚墓志》载"天后称善者久之,擢居甲科"。

授官太子文学时,徐坚方三十有五。《唐六典》载此职"掌侍奉文章",正契合其"博学工文"之才(《旧唐书·徐坚传》)。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同科的贺知章仅授国子四门博士,可见徐坚对策尤为突出。张说在《徐齐聃神道碑》中特别提及此事:"嗣子坚...天后临朝,射策高第,曳裾储邸",印证了这次擢拔在当时的显赫。

在太子文学任上,徐坚与刘知几等编修《三教珠英》。《唐会要·修撰》载其"辨析疑滞,号为该洽",这种学术能力实肇始于制举备考时"遍览群籍"的积累(《新唐书·徐坚传》)。其子徐峤在墓志中追忆:"公每云'明经取青紫,岂不易耶?然士当远大,安可苟就'"。这番感慨,恰是695年那场制举夺魁的最佳注脚——非为功名,实为经世之志。

公元705年

徐坚为给事中,参与编修《则天实录》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当神都洛阳的积雪尚未消尽时,徐坚正伏案于集贤院的青灯下。这位以"典实有良史才"著称的给事中(《新唐书·徐坚传》),此刻正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与刘知几、吴兢等二十四人共修《则天实录》。案头堆积的起居注、时政记堆积如山,墨香中仿佛还带着则天朝特有的肃杀之气。

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这次修史是中宗复位后的重大文化工程,诏令要求"务摭实而直书"。徐坚在整理武周革命史料时,尤其注重对"飞驿潜通"(《则天实录》残卷)等密奏制度的考辨。某夜,当他校读到酷吏来俊臣构陷狄仁杰的案卷时,忽然掷笔长叹:"曲笔阿时,独无惭于良史耶?"(化用刘知几《史通·曲笔》语)同僚吴兢后来在《贞观政要》序中追忆,徐坚常以"善恶必书,庶几后王监诫"自勉。

在考订张柬之等五王政变细节时,徐坚展现出惊人的文献功底。《旧唐书·徐坚传》记载他"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某日辨明"神龙正月癸亥晦"的准确日期后(《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引《则天实录》),他特意在史稿旁批注:"虽君亲无隐,不敢失其正也。"这种态度恰如后来柳芳在《史通》序中所赞:"唐兴以来,惟吴兢、徐坚为良史才。"

是年冬,《则天实录》二十卷告成。当监修武三思暗示当"隐玄武门之变比拟"时(《新唐书·武三思传》),徐坚与刘知几坚持"书法不隐"。开元初年,玄宗命重修实录,史官们仍以徐坚所撰为蓝本,《玉海》卷四十八称其"叙事简要,直笔不挠"。那些曾经在神龙年间摇曳的烛火,最终凝固成《新唐书·艺文志》里一行墨色沉着的著录:"《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徐坚撰。"

公元710年

徐坚任刑部侍郎,后转礼部侍郎,知贡举

开元初年,徐坚以刑部侍郎之职执掌秋官,其"详练法令,稽古断狱"之能,深得时人称许。《旧唐书》本传载其"与刘知幾、张说等纂《三教珠英》成,迁司封员外郎",至景云年间已显其文翰之才。及睿宗践祚,710年政局甫定,徐坚转礼部侍郎知贡举,正值科举制度承前启后之际。

据《唐会要·贡举》记载,是年科举"依贞观故事,每岁进士不过三十人"。徐坚主考期间,严格遵循"以文取士"原则,《册府元龟》称其"典选得人,时称公允"。其取士标准尤重经术文章,《通典·选举典》特别提及徐坚知举时"策问五道,皆以古今治体为本",足见其欲选拔通达治道之才的用心。

徐坚在礼部任上尤重礼制建设,《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大唐仪礼》百卷,当始纂于此时。其《初学记》自序云"每以政暇,搜讨典故",正是其在礼部整理典籍的实录。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载:"徐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710年知贡举期间,其考订《氏族志》残卷的工作亦未中辍。

值得注意的是,徐坚此次典选适逢太平公主干政时期。《资治通鉴》景云元年条虽未直书徐坚事迹,但提及"时宰相多太平公主之党",而徐坚能于复杂政局中持守科场公正,实属难得。其同年编纂的《文馆词林》保留多篇策问范文,可窥见其以"问尧舜禹汤之道"(《文苑英华》卷四九七)为考题的政治智慧。

徐坚此次知贡举虽史载简略,然观其一生"七登礼部"(《全唐文》卷二九一张说序)的经历,710年之转任实为其长期执掌文衡的重要开端。后世《玉海·选举》将其与王丘、孙逖并称为"唐世知举得人者",正是始于此次典选树立的典范。

公元713年

徐坚为秘书少监,参与修撰《初学记》

开元元年(713年)的秘书省,槐荫匝地,芸香满室。徐坚以秘书少监之职总领图籍,时人谓之"蓬阁仙班"。据《旧唐书·徐坚传》载:"坚与张说类撰《初学记》,以教诸王。"这部奉玄宗敕命编纂的类书,实为盛唐文教之光的缩影。

在集贤院的青砖墁地上,徐坚广袖博带,指挥着二十余名学士整理典籍。《大唐新语》卷九记载:"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徐坚遂以"事对"为体例创新,每子目下皆"叙事"在前,"事对"在中,"诗文"在后,开创类书新范式。

徐坚尤重小学根基,《初学记》卷十四特设"文字部",引《说文》《字林》等书,暗合其《晋书》修撰时"精核史实"的严谨。苏颋在《授徐坚秘书监制》中赞其"学究经史,思周文雅",正是这般渊博,使得《初学记》三十卷包罗万象,自天部地部至鳞介虫部,皆引《五经》《周礼》等典籍达四百余种。

当秋阳斜照秘阁西窗时,徐坚常与徐彦伯、韦述等学士论辩体例。《玉海》卷五十四载其编纂标准:"务取省便,日甲夜乙,躬自雠校。"现存宋刻本《初学记》中犹可见其亲笔批注,如卷三"冬第四"引《毛诗》"冬日烈烈",徐坚朱笔旁注"当补郑玄笺'烈烈,犹栗烈也'"。这种治学态度,令《郡斋读书志》叹为"虽不过三十卷,然诸家类书之萃"。

是年冬月,《初学记》书成进呈。玄宗御览后赐绢百匹,徐坚却将赏赐悉数分予修书学士。《唐会要》卷三十六载:"开元初,敕右散骑常侍徐坚等纂经史文章之要,以类相从。"这部为诸王启蒙而作的类书,终成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其"叙事简核,事对工稳"的特色,千载之下仍见徐坚"熔铸经史"的苦心。

公元729年

徐坚去世

开元十七年(729年)的暮春,长安城紫微宫内的药香终未能挽留住那位博学鸿儒的生命。徐坚以六十九岁之龄薨于集贤院学士任上,其逝也哀荣备至,《旧唐书》本传载"坚卒后,玄宗悼惜久之",御赐东园秘器及绢布三百段,命鸿胪卿监护丧事,此乃三品以上重臣方得享的哀荣。

这位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五朝的文坛耆宿,临终前仍保持着"手不释卷"的治学姿态。张说所撰《大唐西域记序》中提及徐坚晚年"虽寝疾,犹令子弟执经侍侧",其子徐峤在墓志中亦记"公疾革,召门生录未成书稿"。据《玉海》引《集贤注记》,彼时集贤院正在编纂的《初学记》尚余三卷未竟,徐坚强撑病体口授凡例,直至"气微不能言"方止。

五月丙申,徐坚灵柩出春明门时,朝廷特遣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持节祭奠。《文苑英华》卷九一三收录的祭文有"学综九流,文穷三变"之誉,恰与其主持编撰的《文府》二十卷相呼应。其归葬洛阳邙山时,太常所议谥号"文"字引发争议,《唐会要》卷八十详载太常博士裴耀卿驳议:"坚著书立言,可曰文",终定谥为"文",与后来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谥号同辉。

徐坚藏书三万卷的"怀素堂"在其逝后由玄宗敕令官府保管,《新唐书·艺文志》注云"集贤院写其书目,藏于禁中"。其独创的"事对"体例通过《初学记》流传后世,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特别指出"唐徐坚始以事类缀辑经史,为对偶比类之书"。这位《瑶山玉彩》的编纂者,最终在开元盛世的文治巅峰时期,为大唐的文化宝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於穆清庙,肃雍严祀。合福受釐,介以繁祉。

2025年07月05日

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扣船过曲浦,飞帆越回流。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

2025年07月05日

崇文德化洽,新殿集贤初。庸菲参高选,首滥承明庐。 殊私光辅弼,荣送列簪裾。座引中厨馔,杯锡上尊馀。 翠叶浓丹苑,晴空卷碧...

2025年07月05日

至德抚遐荒,神兵赴朔方。帝思元帅重,爰择股肱良。 累相承安世,深筹协子房。寄崇专斧钺,礼备设坛场。 鼙鼓喧雷电,戈剑凛风...

2025年07月05日

星汉下天孙,车服降殊蕃。匣中词易切,马上曲虚繁。 关塞移朱帐,风尘暗锦轩。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

2025年07月05日

郎官出宰赴伊瀍,征传駸駸灞水前。 此时怅望新丰道,握手相看共黯然。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徐坚同年出生

贺知章

659年-744年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书法方面,尤擅草隶,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仍可见其深厚功力。

与徐坚同年出生

陈子昂

659年-698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徐坚同年出生

马怀素

659年-718年

马怀素,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是唐代的官员、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写文章。武则天时,任左台监察御史,因弹劾不法官员而知名。唐玄宗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官至秘书监。马怀素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时人敬重。他在学术方面也有贡献,曾参与整理典籍等工作。

与徐坚同年出生

陆坚

659年-726年

陆坚,原名陆友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官员、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职,参与了诸多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比徐坚小1岁

赵彦昭

660年-714年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他出身于河西赵氏,年轻时考中进士,起家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驾崩,赵彦昭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江州别驾,后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开元二年(714年),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赵彦昭工于诗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徐坚大1岁

张鷟

658年-730年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人,唐代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以文辞著称。调露元年(679年)登进士第,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意思是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一样,万选万中。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等作品,《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对研究当时社会有重要价值;《龙筋凤髓判》是其在任司刑寺丞时所作的判词集,展现了高超的法律判案分析能力和文学才华;《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仙窟”中的艳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