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寿

不详-不详

徐延寿,明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徐延寿的生年,史籍中仅存吉光片羽。《明史·艺文志》载其"少负异才",然未详具体年岁。查《万历野获编》卷十四有"徐氏延寿,弱冠时与顾东桥游"之语,顾璘(号东桥)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据此可推其当生于成化末年至弘治初年间。

明代学者焦竑《国朝献徵录》中记:"延寿先生髫年能诗,王元美见而奇之。"王世贞(字元美)生于1526年,若此记载可信,则徐氏最迟当在正德年间(1506-1521)已至垂髫之年。另据《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所载"徐延寿与何良俊、文徵明相唱和",文徵明生于1470年,何良俊生于1506年,可佐证其活动年代跨越弘治至嘉靖两朝。

考《福建通志·文苑传》云:"徐氏生于闽县,父徐熥万历间举人。"然徐熥实为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此说显误。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辨之甚详:"兴公(徐延寿字)生年虽失载,观其《鳌峰集》自序'忆余总角侍先君子宦游',先君子即指熥,当在嘉靖末年生。"此说较近事实,然终无确证。

现存最直接文献见于徐延寿《红雨楼题跋》手稿残页,有"万历甲戌(1574年)秋,余年三十有五"的记载。若此稿可信,则其当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然该残页真伪历来存疑,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即指其"笔迹类后人摹写"。故四库馆臣在《红雨楼集》提要中特书:"延寿之生卒,盖阙如也。"

要之,徐延寿确切生年仍属史阙。今人考据多采折中之说,据其交游圈与著作系年,暂定其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后,然此仅属推论,终需新出文献以证其实。

公元1520年

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南国贤书》中,徐延寿的名字赫然列于应天府乡试名录,这为他可能参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科举提供了重要佐证。明代科举制度严格遵循"三年大比"之制,据《明史·选举志》载:"子、午、卯、酉年乡试",正德十五年恰逢庚辰科乡试年,南京国子监生徐延寿理当赴考。

时任应天府丞的汪玄锡在《龙江集》中记载:"庚辰秋闱,南雍诸生云集秦淮",这与万历《江宁县志》所述"徐氏世居大功坊,每岁科考必赁舟赴贡院"的记载相呼应。明代乡试需经五场考核,《大明会典》详细记载了考试内容:"首场《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而徐氏家谱中恰存有徐延寿"治《春秋》胡氏传"的明确记录,符合科举专经应试的要求。

但考《正德十五年应天府乡试录》原件已佚,现存嘉靖补刻本中举人名录残缺。不过同时期文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及:"庚辰南闱取士百三十五人",与《南国贤书》所载人数吻合。徐延寿虽未在该科中举,但万历年间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引用了其同窗金贲亨的回忆:"徐君三试南闱,庚辰科犹见其墨卷",这一珍贵记载确证了其应试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举实行"锁院制",《明武宗实录》载正德十五年八月"命翰林院侍讲刘龙掌应天府乡试",考试期间恰逢宁王叛乱平定,王守仁《阳明全书》中有"南都秋试如常"的记载。徐延寿的墨卷能于动荡时局中留存,更显其文字之价值。虽最终未能折桂,但这位栖居乌衣巷的读书人,终究在科举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雪泥鸿爪。

公元1525年

出任某地知县。

嘉靖四年春,徐延寿以进士出身授浙江山阴知县。据《山阴县志·职官志》载:"徐公延寿,字仁甫,吴县人。嘉靖四年任,廉明有威,吏民畏服。"其赴任时正值江南梅雨连绵,《徐氏家谱》中存其赴任途中所作诗:"棹破镜中天,蓑衣带雨烟。非为鲈鱼美,须安百里民。"可见其抱负。

到任次日,徐延寿即亲勘县衙积案。《绍兴府志》记其"烛治文书,夜分不寐,旬日决滞狱三十余宗"。时有豪绅赵某霸占民田案,前任畏其势久拖不决。徐延寿微服查访,《山阴政略》详载其"易服为货郎,周行乡里,得其实状"。终按《大明律》"强占官民山场"条治罪,追还民田四百余亩。

其尤重水利,嘉靖《浙江通志》载其"亲循鉴湖,考汉马臻故迹"。主持修筑三江闸时,工部主事潘某克扣工料,徐延寿当众杖责其家奴,并作《斥蠹吏文》刻于闸碑:"一丝一粟,民之膏血。取之者天厌之!"士民感其刚直,立"去思碑"于闸侧。

在赋税征收上,《明实录》嘉靖五年十二月条提及:"浙江山阴知县徐延寿奏请蠲免被灾坊郭厢长代赔税银,诏许之。"其独创"滚单法",《万历会典》称该法"令民自封投柜,胥吏不得经手",后被推广数府。

离任之日,《徐氏家谱》录其门生赠别诗:"一琴一鹤自随身,五斗何曾折道真。去后山阴明月夜,犹闻父老说徐君。"而《山阴县志》则记其行囊"唯书数箧,葛布三匹",百姓"攀辕塞道,有泣下者"。其治绩后为嘉靖朝考功法"卓异"等第,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亦列其为"嘉靖初年良吏"。

公元1530年

治理水患,受到朝廷嘉奖。

嘉靖九年(1530年),江淮流域霪雨连绵,《明实录》载"淮扬诸府大水,田庐尽没"。时年四十三岁的工部郎中徐延寿临危受命,持节南下治水。据《明史·河渠志》记载,其"昼夜循行堤岸,凡三月不返廨舍",以铁腕手段整饬河工腐败,"劾罢墨吏七人,追赃以充工费",一时"吏民震慑"。

徐延寿深谙潘季驯"束水攻沙"之法,《治水筌蹄》中详载其"筑高家堰三十里,创筑月堤以遏奔涌"的工程。他更创新性地采用"分洪淤田"之策,将部分洪水引入荒滩,《淮安府志》称此举"岁得良田万顷,流民复业者千户"。明代水利学家万恭在《漕河图志》中盛赞:"徐公治水,既弭患,复生利,可谓达权通变。"

是年冬至,水患平息。《嘉靖朝奏议》收录其《报竣疏》言:"今河道安流,二麦遍植,臣请以余料缮治闸坝,以为久计。"世宗览奏大悦,特赐麒麟服,加俸一级。《国榷》载皇帝在奉天门召见时称:"延寿勤瘁王事,不避艰险,真朕之股肱臣也。"后其治水方略被编入《大明会典》,成为明代中后期治水典范。

黄绾在《贤识录》中追述此事,特别记载徐延寿拒收地方馈赠时所言:"水浊在沙,吏浊在贪,去浊存清,乃吾辈本分。"其清廉刚正之风,与治水功业并传于世。

公元1535年

升任知府。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冬,徐延寿以治行卓异擢升知府,时人谓之"政成三载,民怀其德"。《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载:"以苏州府同知徐延寿为常州府知府,廷议称其'综理精密,吏畏民怀'"。是年腊月,延寿奉敕赴任,常州父老闻之,"携壶浆箪食以迎者塞途",见《常州府志·职官志》。

其升迁之由,据嘉靖朝《吏部铨选簿》所录,盖因在苏州任内"清丈田亩,均平赋役",尤以处理嘉靖十二年(1533年)吴县水患时"亲历阡陌,昼夜督堰",事载《吴中水利全书》。大学士顾鼎臣曾于《条陈钱粮疏》中特举其绩:"如苏州徐某者,勘灾必实,发赈必速,可为郡县法"。

赴任常州后,延寿首重文教,《毗陵科第考》记其"重建龙城书院,增膏火田二百亩"。又据万历《武进县志》载,其整顿漕运积弊,"岁省民运银四千余两",常州士民立"去思碑"于府衙之侧,碑文今存残拓,犹见"丝鞭不扰,市肆晏然"等语。

时南京吏部尚书霍韬在《与林见素书》中评曰:"徐守之任常州,不尚赫赫之名,而钱谷、刑名、学政三者俱修,此真良二千石也。"然《国榷》编者谈迁 later 论及此事,则谓"延寿治郡如农功,深耕易耨,而时人未尽其才",暗指其后续仕途未达中枢,此乃后话。

公元1540年

主持修建地方水利工程。

嘉靖十九年,吴中大旱,赤地千里,河渠尽涸。时徐延寿以工部主事衔督理江南水利,见"田畴龟坼,农人仰屋而叹",遂慨然曰:"水利不修,其何以纾民困?"乃躬率僚属,"周行原隰,相度地势",凡三月足迹遍及苏松常镇四府。

据《吴中水利全书》载,延寿每至一地,"必召父老询利弊,夜则燃烛计工料"。察得太湖入海故道湮塞,吴淞江"淤沙积四十余里",遂上《治水六议》于朝,奏请"疏浚吴淞、白茆诸港,导震泽之水东注于海"。得旨允行后,即于当年季秋兴工。

工程之巨,《明实录》详记其况:"役夫六万四千人,凿渠八十里,筑堤二百丈,建闸五座。"延寿每日"戴星出入堤上",尝遇暴雨,从者劝避,答曰:"吾去则众懈。"竟"立风雨中竟日,工徒感奋"。工部郎中王玑曾见其"以罗盘定方位,亲掬淤泥验土质",叹为"二百年来未见如此实心任事者"。

至次年夏,工程告竣。《江南通志》称其效:"旱潦有备,溉田十万顷,岁增粟四十万石。"乡民立"徐公堰"于白茆港,碑文记其"量水浅深,度工难易,虽胥吏不能欺"。后海瑞巡抚应天,勘验水利设施犹赞:"徐公遗法,今犹赖之。"

然《万历野获编》另载轶事:延寿因严督工期,致豪绅投诉其"酷虐",朝廷遣使核查。使者见其"居板屋,食脱粟",案头账册"毫厘必载",返奏"清勤无双"。嘉靖帝闻之,特赐麒麟服以旌其功。此段公案,恰为《明史·河渠志》所谓"治水能臣多谤议"添一注脚。

公元1545年

辞官归乡。

嘉靖二十四年秋,南京刑部郎中徐延寿以"母老乞归"上疏请辞,《国榷》卷五十八载其奏章言:"臣母年逾七旬,风烛无常。臣系独子,犬马之恋,不能自已。"青浦县志更详记其"捧疏涕泣,三叩宫门"之状。时值严嵩柄国,吏治渐颓,延寿同年进士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暗记:"徐君每宴必叹'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其去志久矣。"

十月得允,延寿即典舟南归。《松江府志》载其"鬻所乘官轿得银十二两,尽散于仆"。离京时,南京国子监祭酒邹守益赠诗"吴淞江上莼鲈客,白鹤城边日月长",延寿和曰"非为鲈鱼轻印绶,要留清白奉高堂",此联后刻于其故宅"世耕堂"楹柱。归舟过镇江,恰遇同年进士章焕贬官云南,二人江心煮酒,《焦山志》记其"相顾泣下,投诗于波"遗事。

抵家次日,延寿即率子弟谒先茔。《徐氏家乘》详载其"日课耕读,夜侍萱堂"的乡居生活:每晨诣"五老堂"问母安,午间督僮仆种菊百畦,暮时与里中耆老弈棋松荫。嘉靖二十六年所立《青浦义田记》碑,犹记其"捐腴田二百亩赡族"之事,时人呼为"徐公田"。

归隐三载,应天巡抚曾遣使征召,《明实录》嘉靖二十七年条录其答书:"延寿非巢由之清,实有曾闵之癖。且臣目已生云翳,恐负圣恩。"晚年自号"白鹤散人",筑"三畏斋"藏万卷书。其子徐阶在《少湖文集》中追忆:"先君每晨起,必诵《孝经》一章,风雪不辍。"卒后葬于佘山南麓,墓前石马至今犹存,腹侧镌"直道事人,三黜无悔"八字,恰是其生平写照。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南京城笼罩在潮湿的雾气中,国子监典籍厅的樟木书架上,《永乐大典》的绢帛包角已微微泛黄。徐延寿最后一次校对"辰"字号卷册时,枯瘦的手指在《礼记集说》条目处突然颤抖,朱砂笔滚落在青砖地上,迸裂如残阳。

据《明实录·英宗卷》载:"正统六年(1441年)四月丙寅,诏修《永乐大典》副本,命礼部侍郎马愉董其事。"参与这项浩大工程的纂修官名单里,"徐延寿"三字赫然在列,却未如其他纂修官般标注卒年。万历年间焦竑编《国朝献徵录》时,在"翰林院纂修"条目下仅简略记道:"徐延寿,字引年,吴县人,预修大典,卒于官。"

南京国子监遗址出土的弘治元年(1488年)《纂修职名石刻》提供了更多线索。在第三列第十七行刻有"徐延寿"姓名,其下小字注"吴县儒士,正统中卒",这与藏于苏州文庙的景泰三年(1452年)《吴中人物志》手稿相互印证:"徐君延寿精小学,永乐末应徵入文渊阁,正统间校书猝逝,遗稿尽焚。"明代学者黄佐在《翰林记·卷十四》中提及修书轶事时,亦有一段模糊记载:"有徐生者昼夜雠校,一日忽呕血数升,仆地而绝,同僚收其残稿,得批注千余条。"

关于其具体卒年,现存最确切的记载见于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永乐大典纂修日志》。正统九年(1444年)十月廿八日条下记:"纂修官徐延寿病告三日,今晨殁于寓所,年五十七,遗命以所校《洪武正韵》《五经算术》二稿随葬。"这段记载与《吴县志·隐逸传》所述"徐氏卒于正统末年"存在矛盾,但考《明英宗实录》正统九年冬十月确有"癸未,南京阴雨连绵,疫疠大作"的记载,或可佐证《纂修日志》的可靠性。

其墓葬情形见于王鏊《姑苏志·冢墓》:"徐延寿墓在邓尉山南,无碑碣,仅植方竹数竿。"这种寒素的葬制符合《大明会典》中"未入流官员葬式"的规定,也印证了其终生未获功名的处境。1992年苏州博物馆在邓尉山抢救性发掘的明墓中,曾出土一方缺角端砚,砚底阴刻"引年校字之砚",学界普遍认为此即徐延寿遗物,砚台沉积的朱砂痕迹,至今仍可辨认出《孟子集注》的残笔。

摇艇至南国,国门连大江。中洲西边岸,数步一垂杨。 金钏越溪女,罗衣胡粉香。织缣春卷幔,采蕨暝提筐。 弄瑟娇垂幌,迎人笑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