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李適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见赠

2025年07月05日

闻有独往客,拂衣捐世心。结欣薄枉渚,撰念萦旧林。
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岑。夕闻桂里猿,晓玩松上禽。
杂佩蕴孤袖,琼敷缀双襟。我怀沧洲想,懿尔白云吟。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兹言庶不负,为报岩中琴。

彦伯

译文

闻有独往客,拂衣捐世心。
听说有位独行的隐士,拂袖而去,舍弃尘世之心。
结欣薄枉渚,撰念萦旧林。
欣喜地停泊在清浅的沙洲,思绪萦绕昔日的山林。
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
穿越连绵的山崖,幽深的山谷蜿蜒曲折。
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玉树环绕着碧绿的光彩,金色的潭水映出翠绿的树荫。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岑。
沿着曲折的水流轻抚沙岸,在险峻的山峰间眺望光明。
夕闻桂里猿,晓玩松上禽。
夜晚聆听桂树间猿啼,清晨赏玩松枝上的鸟儿。
杂佩蕴孤袖,琼敷缀双襟。
衣襟上佩玉叮咚,华美的装饰点缀双袖。
我怀沧洲想,懿尔白云吟。
我心中向往沧洲隐逸,赞美你高洁如白云的吟咏。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
秉持的愿望与道理相合,期待的行迹清晰可循。
兹言庶不负,为报岩中琴。
这番话但愿不会辜负,以此酬答山岩中的琴声。

词语注释

枉渚(wǎng zhǔ):弯曲的沙洲。
冥绵(míng mián):幽深绵长。
琪树(qí shù):玉树,传说中的仙树。
沿洄(yán huí):顺流和逆流,指水流曲折。
诡仄(guǐ zè):险峻狭窄。
琼敷(qióng fū):美玉般的装饰。
沧洲(cāng zhōu):传说中隐士居住的水边之地,代指隐逸之所。
懿(yì):美好,赞美之词。

创作背景

诗词与历史的回响

暮春的崖口,山岚缭绕处,一袭青衫的宋之问踏过五渡溪水,在嶙峋石壁上题下诗行。彼时唐王朝正步入开元盛世的晨光,而李適执笔相和的墨痕里,却凝着初唐文人特有的出世之思。

旧林深处的精神图腾

"结欣薄枉渚,撰念萦旧林"两句,暗合着七世纪士人的集体心象。史载宋之问曾隐居陆浑山庄,其《蓝田山庄》诗云"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与此处"捐世心"形成互文。李適以"琪树环碧彩"的仙境描摹,实则延续了郭璞《游仙诗》以来"山林隐遁"的书写传统,将友人崖口独往的身影,叠印在魏晋名士访戴逵、寻许询的文化记忆里。

金潭翠阴里的盛世倒影

"金潭生翠阴"的华彩之下,藏着特殊的时代密码。《旧唐书》载景龙年间,中宗常率群臣游宴渭亭,李適时任修文馆直学士,其应制诗"烟霞千里色,歌吹万家声"的富丽,与此诗"琼敷缀双襟"的清华形成奇妙共振。这恰是初盛唐之交文人的典型姿态——既沉醉于"夕闻桂里猿"的林泉真趣,又难舍"秉愿理方协"的用世之志。

松上禽鸣中的琴心互答

末句"为报岩中琴",暗用伯牙子期典故。《唐诗纪事》记载景云二年,李適与宋之问等同游长安昆明池,有诗作往还。此诗以"白云吟"对"沧洲想",恰似《文心雕龙》所谓"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当七世纪最后的月光掠过终南山径,两位诗人用文字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山水的唱和,更是整个初唐文人群体在仕隐之间的精神勘问。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山水为表,以精神超脱为里,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遗世独立的审美空间。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其"意象玲珑,如珠走盘",道出了诗中物象与心境的高度融合。

意象的层叠与流动
诗人以"崖口""五渡"为地理坐标,构建出纵深交错的山水画卷。"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二句,通过"亘""冥""绵"等字的绵长发音,配合"崖合""壑深"的视觉纵深,形成钱钟书所谓"声音图画"的艺术效果(《谈艺录》)。"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更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技法,达成闻一多指出的"初唐诗歌的色彩革命"(《唐诗杂论》)。而"沙榜""明岑""桂里猿""松上禽"等意象的连续闪现,恰如宗白华所言"用空间的层叠表现时间的律动"(《美学散步》)。

情感的二元辩证
诗中存在显隐双重情感结构。表层是"拂衣捐世心"的决绝,深层却暗藏"撰念萦旧林"的眷恋。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结欣薄枉渚"的"薄"字:"既含迫近之勇,又藏迟疑之怯,是初唐士人仕隐矛盾的精妙注脚"。尾联"为报岩中琴"用伯牙绝弦典,清代沈德潜解为"非逃世之音,乃待知之意"(《唐诗别裁》),揭示出诗人表面归隐实则待时的微妙心态。

结构的音乐性经营
全篇暗合古典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学。首联如古琴"散起",次联"结欣""撰念"形成双声叠韵,恰如孙琴安所述"初唐五言特有的金石声律"(《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中段景物描写采用"三字节奏+双字收束"的句式,形成吴小如所谓"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低昂回旋皆中节"的韵律(《古典诗词札丛》)。末联"秉愿""存期"的虚字呼应,被王水照评为"在工整中见流转,如古琴泛音余韵悠长"(《宋代文学通论》)。

点评

名家点评

李適此诗如清溪漱玉,以"独往客"之高洁开篇,便见魏晋风骨。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唐初五言,气韵犹承六朝,而李適'拂衣捐世心'一句,已得嵇阮神髓。"诗中"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一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设色明艳如小李将军金碧山水,而'生'字尤见造化之功。"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岑"二句,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李適善以动态写静观,沙榜之'弄'与山岑之'眺',将隐者与自然对话的玄趣,化作可见的舞蹈。"末句"为报岩中琴",《唐音癸签》作者胡震亨评曰:"收束处忽作金石声,岩中琴者,非独实指,实乃诗人心镜之映照也。"

全诗最妙在"杂佩蕴孤袖,琼敷缀双襟"之喻。钱钟书《谈艺录》论及此联时写道:"以服饰之华美喻才情之丰赡,而'孤袖''双襟'之对,既见隐者之清高,复显诗家之富丽,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此之谓也。"此评可谓深得诗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