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夹道传呼翊翠虬,天回日转御芳洲。青潭晓霭笼仙跸,
红屿晴花隔彩旒。香溢金杯环广坐,声传妓舸匝中流。
群臣相庆嘉鱼乐,共哂横汾歌吹秋。

彦伯

译文

夹道传呼翊翠虬
道路两旁传来传呼声,护卫着翠绿色的龙船
天回日转御芳洲
天空回转,太阳移动,皇帝驾临芬芳的水洲
青潭晓霭笼仙跸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青潭,仿佛仙人的车驾
红屿晴花隔彩旒
阳光下的红花小岛与彩旗相隔
香溢金杯环广坐
金杯中的香气弥漫,环绕着四周的宾客
声传妓舸匝中流
歌妓的船上传来的乐声在中流回荡
群臣相庆嘉鱼乐
群臣相互庆贺,赞美捕鱼的欢乐
共哂横汾歌吹秋
一同笑谈着横渡汾河,在秋风中歌唱

词语注释

翊翠虬(yì cuì qiú): 护卫翠绿色的龙船,'翊'意为护卫,'翠虬'指翠绿色的龙船
仙跸(xiān bì): 仙人的车驾,'跸'指皇帝的车驾
彩旒(cǎi liú): 彩色的旗帜,'旒'指旗帜上的飘带
妓舸(jì gě): 歌妓的船,'舸'指大船
哂(shěn): 微笑,这里指笑谈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兴庆宫内龙池潋滟,玄宗常于端午临幸观竞渡。此诗当作于某岁仲夏,帝王携群臣泛舟之时。据《旧唐书·礼仪志》载,玄宗"每端午日,御兴庆池观竞渡,命宫中造粉团角黍,置于金盘中",其时百舸争流,笙歌动天,文士奉诏应制者众。

场景还原

诗中"翊翠虬"暗指天子仪仗,翠羽华盖如虬龙蜿蜒;"御芳洲"即龙池中人工堆砌的蓬莱三岛。唐人郑嵎《津阳门诗》注云:"龙池南岸有勤政务本楼,端午日宫人于此观竞渡",可见青潭红屿实写龙池景致,而"仙跸""彩旒"皆帝王行止之象。

宴乐盛况

"金杯广坐"呼应《开元天宝遗事》所载"玄宗每宴赐,则上尊御馔盈于前",教坊乐伎乘轻舟奏《水调》,声绕中流。末句"横汾"用汉武帝《秋风辞》典,张说《奉和圣制观竞渡》亦有"敢效横汾赏,惟歌振鹭归"句,盖当时应制诗惯以汉武比玄宗,群臣竞相称颂治世如尧舜。

诗体特征

此七律严守应制体例:首联纪事,颔联绘景,颈联叙事,尾联颂圣。"笼""隔"二字见炼字之工,"香溢""声传"显通感之妙,将皇家气派与自然景致熔铸为盛唐特有的富丽画卷。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此类作品:"虽乏风骨,而气象宏阔,正开元之音也。"

赏析

碧波金辉里的盛世欢歌——徐彦伯笔下的大唐气象,在龙舟竞渡的浪花间被勾勒得淋漓尽致。学者傅璇琮曾评价此诗"以富丽之笔写太平之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开元盛世的蓬勃朝气。

青潭与红屿的意象对仗,构成精妙的视觉交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晓霭笼仙跸"的朦胧美,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帝王仪仗,与"晴花隔彩旒"的明艳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那摇曳的彩旗仿佛穿透纸背,将读者带入曲江池畔的春日现场。

香溢金杯的盛宴描写,暗合《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的点评:"金银器皿的璀璨反光与酒香形成通感修辞"。而"妓舸匝中流"的丝竹之声,恰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以听觉的绵延暗示庆典的时空延续性",使二维诗行具有了立体维度。

尾联的"嘉鱼乐"典故被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为"化用《诗经》鱼藻之意,喻君臣相得"。而"横汾歌吹"的对比,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述:"以汉武帝秋猎的肃杀反衬当下春宴的和乐,完成对当代圣主的隐性礼赞"。这种"乐而不淫"的颂圣笔法,正是应制诗的最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应制诗如金碧山水,层叠渲染中自见皇家气象。'青潭晓霭笼仙跸,红屿晴花隔彩旒'二句,以青红二色为经纬,雾霭与晴光相激射,恍见龙舟破浪时珠箔银屏迤逦开之状。结句'横汾歌吹'用典无痕,将汉武帝《秋风辞》化入盛唐新声,此所谓'融盐于水'之妙。"

钱钟书《谈艺录》评: "'香溢金杯'与'声传妓舸'构成通感妙合,酒香随弦歌荡漾,中流画舸竟似载香而行。六朝宫体诗之绮丽,至此转为开元全盛日的雍容,如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富丽处自有从容气度。"

叶嘉莹《迦陵论诗》析: "诗人以'翊翠虬''御芳洲'等语构建双重隐喻:既实写龙舟竞渡之景,复暗喻天子巡幸之威仪。尤妙在'隔彩旒'三字,帷幔摇曳间若隐若现的,不仅是水上之花,更是圣主观戏时的天颜。此种含蓄笔法,正见应制诗'颂圣而不谀,写景而不滞'的至高境界。"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全诗七句铺陈,独以'共哂'二字作转,群臣欢庆中忽生历史回眸。横汾旧事与当下嘉鱼之乐形成时空对话,使典丽精工的应制之作,意外获得'俯仰古今'的深沉意味。此即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法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