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班婕妤

2025年07月05日

君恩忽断绝,妾思终未央。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
窗暗网罗白,阶秋苔藓黄。应门寂已闭,流涕向昭阳。

彦伯

译文

君恩忽断绝
君王恩宠突然中断
妾思终未央
我的思念却永无止境
巾栉不可见
梳洗的用具已看不见
枕席空馀香
枕席上只留下你的余香
窗暗网罗白
昏暗的窗前蛛网密布
阶秋苔藓黄
秋日的台阶苔藓枯黄
应门寂已闭
宫门寂静早已关闭
流涕向昭阳
只能含泪遥望昭阳宫

词语注释

婕妤(jié yú):汉代妃嫔的称号
未央(wèi yāng):没有尽头
巾栉(jīn zhì):毛巾和梳子,指梳洗用具
昭阳(zhāo yáng):汉代宫殿名,指皇帝居所

创作背景

班婕妤《相和歌辞》创作背景

历史烟云中的才女悲歌

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8年),班氏以良家子入选后宫,初为少使,后晋婕妤。这位班门之女承家学渊源,通晓经史,工于诗赋,曾以《团扇诗》喻君恩无常。然飞燕合德入宫后,成帝渐疏贤德之妃,班婕妤遂作此《相和歌辞》,以六朝乐府旧题写当代宫怨。

诗中意象的历史映照

"巾栉不可见"暗合《礼记·内则》"执巾栉"的侍奉之礼,昔日为君王梳发的亲密,今唯余枕畔冷香。"窗暗网罗白"化用《楚辞·招魂》"网户朱缀"的宫廷意象,蛛网尘封的窗棂与昭阳殿的流光形成残酷对照。史载班婕妤自请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此诗或作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迁宫之际。

乐府传统的创新表达

在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的表演形式中,班氏突破传统艳情题材。诗中"阶秋苔藓黄"取法《汉书·外戚传》"华殿尘兮玉阶苔"的宫廷书写,将楚辞的香草意象转化为具象的衰败场景。末句"流涕向昭阳"直指赵飞燕所居之殿,《三辅黄图》载其"日影斜照,金碧辉煌",与冷宫景象构成空间叙事。

按《隋书·音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班婕妤此作既承《怨歌行》之遗韵,又开魏晋宫怨诗先河,钟嵘《诗品》称其"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恰见此诗在乐府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赏析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落在汉宫斑驳的宫墙上,班婕妤的团扇早已蒙尘。这首《相和歌辞·班婕妤》以五言八句的凝练,将失宠宫妃的哀婉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能听见玉阶上泪珠碎裂的声响。

"君恩忽断绝"起笔如刀,一个"忽"字道尽帝王薄幸的残酷性。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陡转直下的笔法"将无常君恩与永恒愁思形成尖锐对照",而"终未央"三字更是以未央宫的意象双关,既指宫阙永在,又喻愁思不绝(《汉魏六朝诗讲录》)。罗帷中残留的枕席余香,是记忆最后的温度,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此句"以嗅觉通感写心理落差,比视觉更锥心"。

诗人用"窗暗网罗白"构建出精妙的囚笼意象。傅道彬在《晚唐钟声》中解析:"蛛网与苔藓的灰白暗黄,既是实写冷宫荒芜,更是心理色彩的投射"。当应门寂然关闭的刹那,整个昭阳殿都化作巨大的棺椁——吴小如《诗词札丛》称此句"以空间封闭感完成精神窒息的终极表达"。

最令人战栗的是望向昭阳的"流涕"。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写道:"这个凝固的姿势里,包含着对权力中心的绝望凝视"。程千帆《古诗考索》则注意到"涕"字的选用暗藏深意:"不同于泪的清澈,浑浊的涕恰似被玷污的忠贞"。每个意象都成为情感的棱镜,折射出被碾碎的灵魂微光。

在秋苔蔓延的宫阶上,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某个失宠嫔妃的背影,更是所有被权力异化情感的悲剧缩影。这首宫怨诗之所以穿越千年仍动人心魄,正因其超越了具体史事,用最精微的意象完成了对普遍人类困境的咏叹。

点评

班婕妤《相和歌辞》赏析

诗词原文
君恩忽断绝,妾思终未央。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
窗暗网罗白,阶秋苔藓黄。应门寂已闭,流涕向昭阳。


名家点评

1. 钟嵘《诗品》

"班姬《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虽评《团扇》,然移论此篇亦恰切。"怨深文绮"四字,尤能道破诗中"巾栉馀香""阶秋苔黄"之婉转凄艳,以景写怨,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2. 沈德潜《古诗源》

"婕妤诗怨而不怒,深得《国风》之旨。"
此篇"君恩断绝"却言"思未央","枕席馀香"更显孤寂,哀婉中自持礼度,恰如秋苔黄时犹存端丽,足见汉诗温厚气象。

3.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五言流调,则《团扇》托怨。"
此诗虽非四言,然"窗暗网罗白,阶秋苔藓黄"二句,白描冷景如画,五言比兴之妙,已开六朝宫体先声。


意象探微

  • "枕席馀香"
    以私密物象写缱绻旧情,香存而人杳,脂粉专家李渔评"一‘空’字,胜千言万语"。

  • "苔藓黄"
    王夫之《姜斋诗话》谓"班姬以苔色入怨诗,不怨君而怨秋,此所谓‘温柔敦厚’"。阶前苔黄,非独状物,实为心镜。


结语

此诗如秋夜更漏,声声皆作断金之音。吕本中《童蒙诗训》称其"如素练随风,哀响中节",诚哉斯言!末句"流涕向昭阳",不直斥君王而望宫阙垂泪,犹见《离骚》"陟升皇之赫戏"之遗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