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相和歌辞》创作背景
历史烟云中的才女悲歌
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8年),班氏以良家子入选后宫,初为少使,后晋婕妤。这位班门之女承家学渊源,通晓经史,工于诗赋,曾以《团扇诗》喻君恩无常。然飞燕合德入宫后,成帝渐疏贤德之妃,班婕妤遂作此《相和歌辞》,以六朝乐府旧题写当代宫怨。
诗中意象的历史映照
"巾栉不可见"暗合《礼记·内则》"执巾栉"的侍奉之礼,昔日为君王梳发的亲密,今唯余枕畔冷香。"窗暗网罗白"化用《楚辞·招魂》"网户朱缀"的宫廷意象,蛛网尘封的窗棂与昭阳殿的流光形成残酷对照。史载班婕妤自请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此诗或作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迁宫之际。
乐府传统的创新表达
在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的表演形式中,班氏突破传统艳情题材。诗中"阶秋苔藓黄"取法《汉书·外戚传》"华殿尘兮玉阶苔"的宫廷书写,将楚辞的香草意象转化为具象的衰败场景。末句"流涕向昭阳"直指赵飞燕所居之殿,《三辅黄图》载其"日影斜照,金碧辉煌",与冷宫景象构成空间叙事。
按《隋书·音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班婕妤此作既承《怨歌行》之遗韵,又开魏晋宫怨诗先河,钟嵘《诗品》称其"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恰见此诗在乐府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