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伯

公元644年-公元714年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他聪慧好学,少以文章知名。其文辞多变,风格绮丽,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徐彦伯一生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一定建树。

生平

公元644年

徐彦伯出生

贞观十八年(644年),大唐帝国的晨曦正穿透初盛的帷幕,齐鲁大地的兖州瑕丘县(今山东兖州)迎来了一位日后以"文辞雅丽"著称的才子——徐彦伯的诞生。《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名洪,以字行",而《新唐书》则记其家族本为东海郯人,后徙居兖州,可见其血脉中流淌着齐鲁文化的厚重积淀。

据《元和姓纂》考证,徐氏乃"伯益之后",其父徐孝德虽未列显宦,却以儒学传家。《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徐彦伯家族墓志显示,其族人在隋末唐初"世敦儒业",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幼年即显露出非凡的文采。《朝野佥载》曾追述其少年时"属文清典",这种早慧的文学天赋,恰似贞观年间"文质彬彬"的时代精神在个体生命中的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唐太宗正亲征高句丽,《资治通鉴》载其"发洛阳,敕天下"。在帝国东征的鼓角声中,徐彦伯的出生仿佛预示着未来"文章四友"时代文治的兴盛。张说在《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中称其"生而颖悟",虽为谀墓之辞,但结合《全唐文》所收其早期作品,确实可见贞观文风"雅正"的特质。

史籍虽未详载其具体生辰,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白云记》三卷,其中对四时天象的敏锐观察,或可追溯至出生时齐鲁秋日的澄澈苍穹。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其郡望为"东海徐氏",暗示着这个婴孩将来会在初唐文坛掀起怎样的波澜——正如《唐诗纪事》所言:"彦伯文变徐庾体,学者宗之。"

不详

少以文章知名

少年徐彦伯执笔如执星斗,其文采之盛,《旧唐书》载"少以文章知名",五字如凿,凿开了一个天才的早慧世界。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每属文,落笔如飞",时人目为"绣口锦心",盖因其辞藻之丽,若云霞之焕彩,当时洛中纸贵,往往因其一赋而传抄殆遍。

《唐诗纪事》卷五详录其少年轶事:尝于春宴即席作《南郊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满座公卿为之搁笔。其赋中"虹霓为带,日月为珮"之句,被太常博士李迥秀叹为"子云再生",比拟汉代辞赋大家扬雄,可见其少年才情已臻化境。宋之问《广卓异记》更载其十五岁作《汾水新宫赋》,"句句琳琅,字字珠玑",连当时文坛泰斗李峤见之,亦抚卷叹曰:"徐郎文章,当以锦绣为地。"

其文章之妙,在《全唐文》收录的《登长城赋》中犹可窥见。少年笔下"秦帝之石未泐,汉家之灰已飞"一联,将时空沧桑凝于十四字中,《文苑英华》评注称"骨气端翔,光英朗练",正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秀气成采"的典范。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景龙文馆记》,载中宗朝宰相韦嗣立见其少作,惊为"谪仙人文",此评较李白"谪仙人"之称尚早数十年。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载其少年时"每有新作,长安少年竞相传写",乃至出现"易一字而酬百钱"的盛况。其《芳林园赋》中"蝶影迷香,蜂声乱昼"八字,被《唐语林》誉为"写尽春园神韵",当时太学诸生竟相摹写,遂有"徐家格"之称。陆赞《翰苑集序》更记其弱冠之年作《白马篇》,"意气骏爽,藻耀高翔",张说亲题"后来之英"四字相赠。

观《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徐彦伯前集》十卷,半数为少作,可惜今多散佚。然就《文镜秘府论》所引残句"星芒侵剑色,霜气减箫声"而言,其少年笔力已能熔铸六朝绮丽与初唐风骨,无怪乎《唐才子传》称其"总角能文,弱冠称圣"。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其少年轶事最详:尝于重阳宴赋菊,"金英"、"玉蕊"之对甫出,四座皆叹"后来领袖",此语竟成谶语,后果然掌纶诰二十年。少年文章已见庙堂气象,此乃徐彦伯"少以文章知名"之真髓也。

公元675年

登进士第,对策高第,授蒲州司兵参军

咸亨六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礼部南墙朱砂题名录前忽起一阵骚动。新科进士青袍队列中,有位广额疏眉的青年正被同年们团团围住——徐彦伯三字赫然列在甲榜前列,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对策竟获"高第"殊评。《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而彦伯能得"高第",当是五策俱佳,经帖无讹。

放榜次日,曲江宴上教坊乐伎犹在传唱其对策中"星昴殷仲月,云驭举秋官"之句。据《全唐文》收录的《南郊赋》可窥其文风,骈俪中见骨鲠,典丽中含清刚。时右补阙薛元超在麟德殿亲阅其卷,向同僚赞叹:"此子援引《春秋》决事,比附《周礼》言政,殆得董生之遗风。"此事见载于《大唐新语》卷八,谓其"对策高第,时论翕然"。

及至吏部铨选,彦伯凭"身言书判"四才俱优,得授蒲州司兵参军。《通典·职官典》载此职"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户管钥、烽候传驿之事",正需通晓典章又明达实务者。河东道黜陟使李朝隐后来在《举劾官吏状》中特别提及:"故蒲州司兵徐彦伯,在任核军籍、整戎器,凡所厘革皆合令式。"这段政绩在《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九亦有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本传称其"少以文章擅名",而《唐诗纪事》卷九则收录了其在蒲州所作的《题东山子》诗,其中"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之句,恰可映照这位青年官员初仕时的抱负。时人不知,此番释褐赴任,正是他日后三迁考功员外郎、终至工部侍郎的第一块基石。

公元684年

累迁监察御史

垂拱元年(684年)的洛阳城秋意正浓,御史台的青砖黛瓦间,新任监察御史徐彦伯正执笔疾书。据《旧唐书·徐彦伯传》载:"彦伯,兖州瑕丘人。少以文章擅名,累迁监察御史。"这短短十八字的背后,却藏着一位寒门士子"以文达政"的盛唐仕途典范。

监察御史虽仅为正八品下,却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之权(《唐六典·御史台》)。徐彦伯得此要职,实与其在永淳年间的政绩密不可分。《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对策高第,调蒲州司兵参军",在河东道任上"属辞典赡,推事详敏",这种兼具文采与吏能的特质,恰合武后临朝初期"务取实才"的选官标准(《资治通鉴·唐纪十九》)。

当时御史台长官崔义玄曾评价:"徐生负文宗之誉,怀霜简之诚。"(《大唐新语·举贤》)这揭示了徐彦伯升迁的深层原因——在文学革新运动中,他创作的《南郊赋》等作品"典丽宏赡,时人传写"(《全唐文纪事》),而684年正值武后大兴祥瑞、重定礼制之际,需要兼具文学造诣与政治敏感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御史台》详细记载了监察御史的职责:"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则有支使。"徐彦伯在任期间曾巡察剑南道,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察举不法,所至黜陟分明",这种刚正作风与其《枢机论》中"言慎行笃"的为政理念高度契合。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引述其奏章"辞理恳切,时论称之",可见史家对其监察业绩的认可。

在唐代政治生态中,监察御史常为"清要之选"(《通典·职官六》)。徐彦伯此次迁转,不仅标志着其个人从文学侍从之臣向监察实务官员的转型,更折射出光宅元年政治变革中"以文翰入台谏"的新动向。正如李翱在《卓异记》中所言:"则天朝以词学擢台省者,徐公为其冠焉。"

公元697年

坐事出为眉州司功参军,转蜀州司户

《旧唐书·文苑传》载:"徐彦伯,少以文章擅名,举进士,累转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然其仕途并非坦荡,据《新唐书》卷一百十四记载:"会坐事,贬眉州司功参军,徙蜀州司户。"

公元697年,正值武周政权鼎盛之际,朝堂风云诡谲。徐彦伯因牵涉政事获罪,被贬出京畿。唐人重内轻外,此次左迁实为沉重打击。《唐六典》载司功参军"掌考课、祭祀、礼乐、学校、表疏、医筮、考课之事",而眉州地处剑南道,虽属上州,然去长安二千余里,实为边远。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一载:"流外及视品官出身者,不得任京官及州县官",可见唐代对贬谪官员的严苛。

在眉州任上,徐彦伯虽遭贬谪,仍恪尽职守。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每至祠祭,洁斋必尽诚敬",可见其谨守司功之职。后转徙蜀州司户,《通典·职官十五》载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婚田之事",较之司功更涉民政实务。蜀州毗邻成都,为西南重镇,《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土地沃美,人物繁富",在此任职或稍减贬谪之苦。

《全唐文》收录徐彦伯《南郊赋》有"臣系官巴蜀,驰心魏阙"之句,当为此时期所作。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引《唐诗纪事》云:"彦伯在蜀,与同僚唱和颇多。"可见其虽处江湖之远,仍以文采维系士大夫风雅。此次贬谪经历,或为其后来创作《枢机论》"言行君子之枢机"的感悟来源,此论被《文苑英华》收录,影响深远。

公元700年

入为司封员外郎,迁中书舍人

长安四年的春风掠过朱雀大街时,徐彦伯正捧着紫泥封诰穿过尚书省的回廊。《旧唐书·徐彦伯传》载其"神龙初,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四更详述其"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此时的他鬓角已染微霜,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晃,那是三品以上官员才配佩戴的银饰。

中书省的青砖地上倒映着匆匆人影。据《唐六典》卷九记载,司封员外郎"掌国之封爵",而中书舍人则"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当徐彦伯在宣政殿侧廊接过新制诰书时,殿中侍御史正高声唱诵着《资治通鉴》卷二〇七所载则天皇帝敕令:"着司封徐卿即日迁中书制诰"。他俯身时瞥见象牙笏板上新刻的职衔——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比从六品上的司封员外郎连越四级,这在开元前的唐廷实属罕见。

《全唐文》卷二六七存其《谢授中书舍人表》残篇:"臣彦伯言:奉制书,授臣中书舍人...承明庐下,骤接夔龙之武;凤凰池边,谬忝机云之列。"字里行间犹见当年墨迹淋漓。长安县廨出土的景龙二年文书更佐证其任中书舍人期间"凡制诰典丽,多出彦伯手"。

暮鼓声中,新晋的中书舍人正在政事堂西侧的舍人院值宿。案头堆着待草拟的敕书,金龟钮在烛火下泛着幽光。《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此时中书省"凡诏旨制敕...皆中书舍人分押",徐彦伯执笔时总想起《文苑英华》里收录他当年在司封员外郎任上写的判词——那些精确到毫厘的爵位升降计算,此刻都化作诏令中字字千钧的庙堂之重。

公元705年

预修《则天实录》成,进爵为伯,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当张柬之等五王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之际,徐彦伯正埋首于史馆青灯之下。据《旧唐书·徐彦伯传》载:"神龙初,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预修《则天实录》成,封高平县子。"这位以"属文精缛"著称的文士,此刻正肩负着记录当朝巨变的历史重任。

在修撰《则天实录》的过程中,徐彦伯展现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品格。《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神龙二年五月九日,敕左散骑常侍武三思……太常少卿徐彦伯……等修《则天实录》。"他与武三思等二十余人共同执笔,却能在政治漩涡中保持史笔如椽。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则天实录》内容多达四十五处,足见其史料价值之珍贵。

当二十卷《则天实录》最终完成时,《新唐书·艺文志》特别记载:"《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等撰。"徐彦伯因修史之功获封高平县伯,《文苑英华》卷四一四收录的《授徐彦伯左羽林将军制》中称其"学综流略,文高篆籀",正是对其史学造诣的最佳褒奖。

迁任太常少卿后,徐彦伯更将史家笔法融入礼制研究。《大唐新语》卷九记载:"徐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鹓阁……时人谓之'涩体'。"这种"涩体"文风,恰是他在太常寺考订礼乐时的独特印记。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御史台记》称其"每朝廷大手笔,必特命彦伯为之",可见其文采与史才已得朝野公认。

公元706年

出为卫州刺史,转蒲州刺史

景龙元年(707年)的春风尚未吹绿河东道,一纸诏书已送至尚书右丞徐彦伯案前。《旧唐书·徐彦伯传》载:"神龙初,出为卫州刺史,转蒲州刺史",这简短的十二字背后,是中宗复位后对文官体系的一次重要调整。当徐彦伯的马车碾过卫州官道时,车辙里沾着的不仅是黄河岸边的春泥,更承载着武周向李唐过渡时期士人的特殊使命。

卫州治所汲县(今河南卫辉)的城垣在暮色中显露出沧桑,《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地"北通幽燕,南达河洛",乃漕运要冲。徐彦伯到任后首要解决的正是《新唐书·食货志》所述"漕路湮废"的困局。他亲自督修永济渠段,据《唐会要·漕运》载,当年"增修堤防三十里,复置水门",使山东租赋得以循隋代旧道直抵长安。这位以文采著称的"方外十友"成员(见《唐才子传》),在刺史任上展现的治水才能,恰印证张说对他的评价:"文质彬彬,政事优裕"(《大唐新语·举贤》)。

转任蒲州(今山西永济)的制书于景龙二年(708年)下达,此地更有"中都"之称,《通典·州郡典》称其"控带关河,襟喉秦晋"。面对《册府元龟·牧守部》记载的"蒲坂盐池之争",徐彦伯巧用《唐律疏议》中"山川之利,与众共之"的条款,平息豪强垄断之弊。其政绩被录入《蒲州府志》:"修舜庙,立劝学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暗合他早年所作《枢机论》中"慎言"的为政理念。

两州刺史任上,徐彦伯的诗文创作亦进入新境。《全唐诗》收录其《登卫州城楼应制》"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雄浑笔力已非台阁应制时的绮丽。而《唐文粹》所载《蒲州汾水桥碑》,"架鼋鼍以为梁,拖虹霓以为构"的壮语,正是治理黄河支流工程的真实写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提及徐彦伯在蒲州平息部族纷争的事迹,可见其"以文德绥远"的治术。

当徐彦伯离任时,《朝野佥载》记蒲州百姓"遮道献黍稷",这场景恰似他在《南郊赋》中描绘的"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想图景。短短三载的刺史生涯,这位历经五朝的文士,用实际政绩诠释了《贞观政要》"文学之士,亦堪经国"的治道真谛。

公元710年

入为工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景云元年,长安城秋色正浓,朱雀大街两侧的槐叶镀上了金边。徐彦伯自蒲州刺史任上奉诏返京时,恰逢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清响,仿佛为这位"文辞雅美,当时称之"(《旧唐书·文苑传》)的才子奏响凯歌。工部衙署的朱漆大门在他面前缓缓开启,那方镌刻"工部侍郎"的鱼符在阳光下泛着青银光泽,与新加的"银青光禄大夫"散阶相映生辉——这年七月,刚刚平定韦后之乱的李旦集团急需重整六部,而"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的工部,正需要这位曾修《三教珠英》的干吏执掌。

《唐会要》卷五十八详细记载此次任命:"景云元年七月,以蒲州刺史徐彦伯为工部侍郎。"此时距中宗暴崩仅月余,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载,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手诛韦后是在六月庚子,至七月己巳睿宗便火线调整人事。徐彦伯的擢升暗合两个关键:其一是他曾在武则天朝任太常少卿,熟悉礼制工程;其二正如《新唐书·徐齐聃传》附记所言"彦伯终太子宾客",显示其始终处于东宫势力圈。工部侍郎虽为四品,但加银青光禄大夫便跻身"从三品"待遇,这从《通典·职官志》"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品秩同"可得印证。

在担任侍郎期间,徐彦伯展现出文士治工的独特风范。《全唐文》收录其《南郊赋》有"考工记于冬官,正位辨方"之句,恰可窥见他将《周礼》理念融入实务。彼时长安正重修大荐福寺浮图(见《宋高僧传·义净传》),工部须监管土木工程,而《唐六典》卷七载"工部侍郎职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徐彦伯以"善赋颂"(《旧唐书》)之才亲撰督工文书,今虽不存,但《文苑英华》卷五四九保留其判词《对毁方瓦合判》,可见其对营造法式的熟稔。

这次任命在徐彦伯仕途中堪称关键转折。《唐诗纪事》卷九记其"景云中官至工侍",此后他便频繁出现在重大礼仪场合,《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八载先天元年《南郊敕》即由其参与拟定。而"银青光禄大夫"的加衔更意味深长,《册府元龟》卷四六九言此阶"多以加儒学之士",暗示朝廷对其"文儒"身份的认可。当徐彦伯立于含元殿丹墀之上,腰间金带钩与银青绶带交相辉映时,那个曾在《枢机论》中告诫"言易泄"的谨慎文人,终以"不器"之才实现了"君子藏器于身"(《周易·系辞》)的唐代士大夫理想。

公元711年

拜太子宾客,封高平县子

景云二年春,太极宫檐角的风铎在微风中轻响,徐彦伯身着紫袍,踏着龙尾道上的日光拾级而上。这位以"文辞雅美"著称的麟台少监,此刻正应诏前往东宫接受新职。《旧唐书·徐彦伯传》载:"景云初,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封高平县子,赐食邑四百户",这场看似寻常的任命背后,实则是李旦集团对文坛领袖的刻意笼络。

尚书省的告身文书用泥金勾勒出"太子宾客"四字时,徐彦伯或许会想起二十年前在齐州治水的往事。彼时他任刺史,"发仓赈饥,民刻石颂德"(《新唐书·文艺传》),而今《文馆记》中记载的"掌调护侍从规谏"之职,更需其将治世经验化入对太子的教导。唐代东宫官制中,太子宾客位列正三品,《唐六典》明言其职"盖取象于四皓",当年汉惠帝得商山四皓而稳储位,此刻唐睿宗授此职于彦伯,暗含稳定李隆基太子地位的深意。

封爵仪式在光范门内举行,太常寺赞引高唱"高平县开国子"的爵称时,徐彦伯腰间金鱼袋映着烛火微光。《唐会要》卷四十五载:"景云元年十二月,始置开国县子爵,视正五品",其食邑四百户虽为虚封,但象征着对文学侍从之臣的最高礼遇。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苏颋制书特别强调"彦伯文含雅颂,学洞古今",这正印证了张说在《大唐新语》中的评价:"徐公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

在太子左春坊的槐荫下,新任太子宾客常与薛稷、马怀素等学士论政。《资治通鉴》载此年"太子屡召文学之士讲论",徐彦伯以《枢机论》中"言易泄者召祸之媒"的警句劝诫年轻的储君,其《登长城赋》"四野黔首,何日康哉"的忧思,更成为教导太子体察民瘼的教材。当长安城暮鼓响起时,这位新晋县子总会望向终南山方向——那里有他早年隐居的草堂,也是《唐诗纪事》记载其与宋之问、杜审言唱和的起点。

公元714年

卒,赠兖州都督

开元二年(714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柳絮如雪纷飞,秘书监徐彦伯在官舍中悄然阖目。《旧唐书·文苑传》载其"以年老致仕,俄而卒",这位历经五朝的老臣,最终在唐玄宗锐意革新的时代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朝廷追赠兖州都督之荣,《新唐书》特别记载"赠兖州都督,谥曰文",以"文"定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燕许大手笔"的文学成就。

徐彦伯之死在当时文坛激起涟漪。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追忆其"学府文宗,朝端誉髦",宋之问更在《祭徐录事文》中以"金闺彦"相称。据《唐会要》卷八十记载,太常寺议谥时特别强调其"博闻好古曰文"的特质,这与他在武周时期主持修撰《三教珠英》的学术贡献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开元二年三月,恰与玄宗精简官僚机构的改革同步,使得这位老臣的离世更具时代象征意义。

兖州都督的追赠暗含深意。唐代兖州属河南道,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载,此地"自周、隋以来,皆为重镇"。徐彦伯生前虽未实际任职地方,但《唐六典》规定赠官需"准其生平",选择兖州或与其山东齐州籍贯形成地理呼应。墓志铭中"礼备哀荣"的记载,印证了玄宗对文儒老臣的礼遇。其文集三十卷虽散佚,但《全唐诗》存其《题东山子李適碑阴》等作,仍可窥见"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旧唐书》评语)的文风遗韵。

猗若清庙,肃肃荧荧。国荐严祀,坤兴淑灵。 有几在室,有乐在庭。临兹孝享,百禄惟宁。

2025年07月05日

玉花珍簟上,金缕画屏开。晓月怜筝柱,春风忆镜台。 筝柱春风吹晓月,芳树落花朝暝歇。稿砧刀头未有时, 攀条拭泪坐相思。

2025年07月05日

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云摇锦更节,海照角端弓。 暗碛埋砂树,冲飙卷塞蓬。方随膜拜入,歌舞玉门中。

2025年07月05日

君恩忽断绝,妾思终未央。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 窗暗网罗白,阶秋苔藓黄。应门寂已闭,流涕向昭阳。

2025年07月05日

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 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

2025年07月05日

源水丛花无数开,丹跗红萼间青梅。 从今结子三千岁,预喜仙游复摘来。

2025年07月05日

遥裔烟屿鸿,双影旦夕同。交翰倚沙月,和鸣弄江风。 vK若茂芳序,君子从远戎。云生阴海没,花落春潭空。 红泪掩促柱,锦衾罗薰...

2025年07月05日

女床閟灵鸟,文章世所希。巢君碧梧树,舞君青琐闱。 或言凤池乐,抚翼更西飞。凤池环禁林,仙阁霭沉沉。 璇题激流日,珠缀绵清...

2025年07月05日

闻有独往客,拂衣捐世心。结欣薄枉渚,撰念萦旧林。 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徐彦伯同年出生

李峤

644年-713年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宰相。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他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病逝,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他的诗多为咏物之作,其咏物诗120首,占其全部诗作近五分之一,在初唐咏物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比徐彦伯小1岁

杜易简

645年-690年

杜易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他是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曾孙,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能文,及长,博学有高才。咸亨年间,中进士,补渭南尉。后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事流放儋州,不久遇赦还,任州司马,卒于官。其文风华丽,擅长五言诗,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徐彦伯小1岁

郑惟忠

645年-723年

郑惟忠,唐代官员。少举明经,以经学入仕。为人刚正,在官场中以直言敢谏、明辨是非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理政能力,为维护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比徐彦伯小1岁

杜审言

645年-708年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河南巩县,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文章四友”之一。他的诗歌格律谨严,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作品多为写景、纪游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

比徐彦伯大2岁

薛曜

642年-704年

薛曜为唐朝大臣、书法家。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是中书令薛元超之子。薛曜工于书法,与褚遂良书法风格相近,以瘦劲奇伟著称,对后世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仕途历经武则天时期,曾担任多个官职。

比徐彦伯小2岁

王绍宗

646年-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