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扆怜箫曲,鸾闺念掌珍。羌庭遥筑馆,庙策重和亲。
星转银河夕,花移玉树春。圣心凄送远,留跸望征尘。

彦伯

译文

凤扆怜箫曲
帝王怜惜那悠扬的箫声
鸾闺念掌珍
深宫中挂念着掌上明珠
羌庭遥筑馆
遥远的羌族庭院已筑好馆舍
庙策重和亲
朝廷决策再次选择和亲
星转银河夕
星河转动,夜色渐深
花移玉树春
花影移上玉树,春意盎然
圣心凄送远
圣上怀着凄楚送别远行
留跸望征尘
停下车驾凝望远去的尘烟

词语注释

凤扆(fèng yǐ):帝王座位后的屏风,代指帝王
鸾闺(luán guī):指皇后或公主的居所
羌庭(qiāng tíng):羌族的宫廷,指吐蕃王庭
庙策(miào cè):朝廷的决策
留跸(liú bì):帝王出行时停留车驾

创作背景

开元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的飞檐仍凝着薄霜。金城公主的鸾驾即将西行,玄宗皇帝伫立丹墀,目送这支和亲队伍蜿蜒向陇右道而去。

彼时吐蕃赞普遣使请婚已三载,朝中争议未休。张说执笏进言:"昔文成公主入藏六十年,边关无狼烟,今若续秦晋之好,可保河西安宁。"玄宗轻抚案上玉树盆景,忆起昨日梨园奏《凤箫曲》时,年仅十三的金城以琵琶相和,曲终时小公主袖间落下的泪滴竟在檀木几上溅出淡淡水痕。

礼部择吉日那夜,太史令奏报紫微垣异动,帝星旁忽现赤气如练。翌日太极殿前,吐蕃使臣献上镶嵌瑟瑟石的黄金马鞍,阳光穿透鞍鞯时,竟在汉白玉阶上投出星图般的斑驳光影。公主拜别时,御苑移植的七棵玉兰正值花期,风过处雪瓣纷扬如碎琼乱玉,沾湿了送嫁将士的明光铠。

当鸾铃渐逝在潼关暮色中,玄宗忽命停辇。他望着陇山方向升起的尘烟,想起七日前公主手植于兴庆宫的那株海棠——花匠悄悄禀报,小殿下埋土时混入了从大明宫带来的牡丹根。这个细节与史官笔下"圣心凄送远"的记载,在千年后敦煌出土的《金城公主入藏图》残卷中得到印证:画中帝王冕旒前的珍珠帘,分明悬着半滴未落的晶莹。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和亲政策"背后的复杂政治与人文情怀。

首联"凤扆怜箫曲,鸾闺念掌珍"运用宫廷意象群构建双重空间。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凤扆""鸾闺"的对仗不仅体现皇家气派,更通过"怜""念"二字"将帝王家的骨肉情深凝练如画"。箫曲暗用弄玉吹箫的典故,暗示公主如仙人远去,而"掌珍"之喻则强化了父亲对女儿的珍视,形成"家国情感的双重投射"(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颔联"羌庭遥筑馆,庙策重和亲"转入宏大叙事。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以地理空间的延伸对应政治谋略的展开"。"遥筑馆"既实指吐蕃修建馆舍,又虚写文化差异的遥远;"重和亲"三字则暗含《汉书·匈奴传》"和亲无益"的典故,表面颂扬实则隐含反思。这种"春秋笔法"正是应制诗的精妙之处(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颈联"星转银河夕,花移玉树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盛赞其"以天体运行与植物荣枯的宇宙意象,将短暂送别提升至永恒时空的维度"。银河星转暗喻时间流逝,玉树花移则化用《世说新语》"芝兰玉树"的典故,既赞美公主品格,又暗示远嫁如同移植异域。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此联"在工整对仗中实现意象的立体流动,展现盛唐气象特有的时空意识"。

尾联"圣心凄送远,留跸望征尘"回归情感抒发。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认为"凄字用得极重,突破应制诗惯例,显露真实情感"。"留跸"与"望征"的动静对照,既符合帝王身份限制,又通过凝视征尘的细节,"将政治仪式转化为永恒的人性瞬间"(宇文所安《盛唐诗》)。这种"以细节破宏大"的手法,正是该诗超越普通应制诗的关键。

全诗在艺术上完美呈现了"情感与礼制、个人与国家的双重奏"(林庚《唐诗综论》)。正如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中所言,该诗"把冰冷的政治婚姻转化为温暖的亲情别离,又在亲情书写中完成对帝国威仪的塑造",体现了盛唐诗人处理重大题材的非凡能力。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以金城公主和亲为题,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诗的典雅风范与深沉情感。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曰:"五言典丽中自具远神,'星转银河夕,花移玉树春'一联,将和亲之事化入天象芳华,既见皇家气度,复含凄婉别情。"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尤为赞赏其含蓄笔法:"'圣心凄送远'五字,不着悲字而悲意自深。帝王家事与边塞风云并作一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其点出诗中"留跸望征尘"的结句,以帝王銮驾凝望之姿,将政治联姻的复杂心绪凝固定格。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推崇其时空处理:"'羌庭'与'凤扆'对举,'银河'与'玉树'相承,于空间上构架长安至吐蕃的万里画卷,于时间上浓缩昼夜春秋的流转,尺幅之间具千里之势。"此评揭示出诗人通过微观物象折射宏观历史的艺术匠心。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指出:"该诗完美体现了应制诗'庄严其表、深情其里'的特质。'怜箫曲''念掌珍'的私情与'重和亲'的国策形成张力,恰是盛唐诗人处理政治题材时'发乎情,止乎礼'的典范。"此论深刻剖析了诗中个人情感与国家意志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