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随驾幸白鹿观,应制而作此诗。白鹿观乃终南山著名道观,相传因老子骑白鹿升仙得名,为皇室斋醮圣地。是时高宗崇道之风日盛,每岁巡幸道观,百官扈从,赋诗应制已成惯例。
诗中"凤舆""龟箓"之典,暗合《河图》《洛书》祥瑞。武则天以"日月移平地"喻帝王威仪,取《汉武帝内传》"乘云之辇"意象;"云霞缀小天"化用《真诰》"紫霞映玄阶"之境,既显道教洞天福地之玄妙,又暗藏女主临朝之兆。金童玉女、紫药青莲诸象,皆出自《上清经》,可见其对道藏之谙熟。
此作实为政治与信仰的双重宣言。时值武则天初涉朝政,借应制诗展露才学,更以"宸赏"自比西王母瑶池宴仙,为日后称帝造"圣母临人"之谶。夕烟缭绕的还旗景象,恰似其政治野心在盛唐霞光中的第一次翩然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