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白鹿观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凤舆乘八景,龟箓向三仙。日月移平地,云霞缀小天。
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花洞留宸赏,还旗绕夕烟。

彦伯

译文

凤舆乘八景
华美的车驾穿越八方胜景
龟箓向三仙
神秘的符箓指引着三仙的方向
日月移平地
日月的光辉洒落人间
云霞缀小天
云霞点缀着仙境的天空
金童擎紫药
金童手捧紫色的仙药
玉女献青莲
玉女献上青色的莲花
花洞留宸赏
花间洞天留下帝王的赞赏
还旗绕夕烟
回程的旌旗在暮烟中飘荡

词语注释

凤舆(fèng yú):帝王或仙人所乘的华美车驾。
龟箓(guī lù):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符箓,象征神秘力量。
宸赏(chén shǎng):帝王的欣赏或恩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随驾幸白鹿观,应制而作此诗。白鹿观乃终南山著名道观,相传因老子骑白鹿升仙得名,为皇室斋醮圣地。是时高宗崇道之风日盛,每岁巡幸道观,百官扈从,赋诗应制已成惯例。

诗中"凤舆""龟箓"之典,暗合《河图》《洛书》祥瑞。武则天以"日月移平地"喻帝王威仪,取《汉武帝内传》"乘云之辇"意象;"云霞缀小天"化用《真诰》"紫霞映玄阶"之境,既显道教洞天福地之玄妙,又暗藏女主临朝之兆。金童玉女、紫药青莲诸象,皆出自《上清经》,可见其对道藏之谙熟。

此作实为政治与信仰的双重宣言。时值武则天初涉朝政,借应制诗展露才学,更以"宸赏"自比西王母瑶池宴仙,为日后称帝造"圣母临人"之谶。夕烟缭绕的还旗景象,恰似其政治野心在盛唐霞光中的第一次翩然起舞。

赏析

这首诗以道教仙境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皇家祭祀活动的恢弘气象。首联"凤舆乘八景,龟箓向三仙"中,《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凤舆''龟箓'的意象组合,既体现道教仪轨的庄严,又暗含长生久视的祈愿"。八景舆与三仙箓的对应,形成空间与信仰的完美统一。

颔联"日月移平地,云霞缀小天"运用超现实手法构建仙境图景。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将时空压缩于方寸之间,'移''缀'二字使静态景物顿生流动之美"。日月并行、云霞为饰的意象,既符合道教"洞天福地"的宇宙观,又暗喻皇权与天道的交融。

颈联的金童玉女形象最具道教特色。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提及:"'紫药''青莲'的设色对比,既符合道教'紫气东来''青莲化身'的象征系统,又在视觉上形成冷暖色调的和谐"。侍者献药的场景,暗含对帝王长生的祝祷。

尾联"花洞留宸赏,还旗绕夕烟"收束全篇。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宸赏'点明应制诗本质,而'夕烟'的朦胧意象巧妙消解了宗教仪式的肃穆,赋予仙境以人间烟火气"。旌旗与暮霭的缠绕,构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全诗在《唐音癸签》中被评为"典丽精工而不失仙家飘逸",其意象体系融合道教符号与宫廷元素,情感表达既满足应制诗的颂圣要求,又透露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周勋初《唐诗大系》总结道:"此作堪称盛唐道教诗歌的典范,在严格的格律中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

点评

此诗乃应制之作中的逸品,以"凤舆""龟箓"开篇便见皇家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日月移平地,云霞缀小天'二句,化虚为实,将道观仙境写得如在目前,非寻常雕琢者可及。"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尤为推崇其结句:"'还旗绕夕烟'五字,余霞成绮处自见仙家缥缈之致,较之'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更得含蓄三昧。"其以动态的旗影与静态的烟岚相映,暗合道家阴阳相生之理。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盛赞其中二联:"金童玉女之对仗,不独工丽绝伦,更以'紫药''青莲'点染丹道意象,使典丽中自饶玄趣。太白仙才遇此,亦当击节。"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应制诗的庄重与游仙诗的飘逸熔铸一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唐人应制能脱尽台阁习气者,当以这般烟云供养之笔为第一义。"字字珠玑中,自有三清境界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