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彦伯

译文

晴风丽日满芳洲
和煦的晴风与明媚的阳光洒满芬芳的沙洲
柳色春筵祓锦流
嫩绿的柳色装点着春日的宴席,锦缎般的流水涤荡着尘垢
皆言侍跸横汾宴
人们都说这侍从帝王横渡汾河的盛宴
暂似乘槎天汉游
宛如暂时乘着木筏遨游于天河之上

词语注释

祓禊(fú xì): 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
芳洲: 花草芬芳的水中小岛
侍跸(shì bì): 侍从帝王车驾
横汾: 横渡汾河,汉武帝曾横渡汾河与群臣宴饮
乘槎(chéng chá): 乘坐木筏。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乘槎上天

创作背景

诗词《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时空的雅集

唐玄宗开元年间某个上巳节,渭水之滨的柳色正染新绿。这场祓禊盛宴并非寻常游春,而是应帝王诏令举行的宫廷雅集。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常于三月三日"赐宴曲江,与群臣祓禊",渭滨之会正是这般皇家诗酒风流的延续。

祓禊古礼的唐韵新声

"春筵祓锦流"暗合《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古老传统,却以盛唐特有的华美笔触重构:不再是郑国溱洧的民间野趣,而是"侍跸横汾"的皇家气象。诗人巧妙化用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的典故,将眼前盛宴比作银河仙游,折射出开元盛世宫廷文学"藻耀高翔"的特质。

应制诗的艺术突围

在必须体现"皇恩渥荡"的应制框架中,诗人以"晴风丽日"的自然意象破题,让教条式的颂圣获得审美升华。渭水粼波与天汉星河的光影交织,既符合《唐六典》记载的"天子游幸赋诗"制度要求,又以"暂似"的虚幻笔触,为宫廷诗注入难得的空灵之感。

赏析

春风骀荡的渭水之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皇家祓禊的盛景。"晴风丽日满芳洲"开篇即以光感充盈的意象群构建视觉盛宴——"晴风"与"丽日"的并置,使温暖的光影与流动的空气产生通感效应,恰如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所言:"初唐应制诗的光色描绘,往往承载着帝国气象的隐喻"。

"柳色春筵祓锦流"句展现动态的仪式美学。柳色作为上巳节的经典意象,既暗合《诗经·采薇》的"杨柳依依",又通过"祓锦流"的陌生化处理,将祓禊仪式转化为视觉化的绸缎飘舞。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句:"以织物喻春水,既显皇家气派,又暗含生命流动的哲学意味"。

后联用典精妙而不露斧凿。"横汾宴"暗指汉武帝《秋风辞》的巡游盛况,而"乘槎天汉"化用张华《博物志》的银河传说。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双典叠加,将人间盛宴抬升至神话维度,却以'暂似'二字保持临界美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完美呈现应制诗"颂而不谀"的艺术分寸。

全诗情感流动如渭水春波。表层是典型的宫廷欢愉,但"暂似"二字泄露深层的时间焦虑——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的解读:"在永恒的帝国想象背后,藏着诗人对瞬时美好的敏锐感知"。这种双重情感结构,使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礼仪文本,成为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织锦回文,字字皆现盛唐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七绝贵在气象浑成,'晴风丽日'一联,以自然之笔写皇家之宴,如见曲江金明池畔,柳浪闻莺处笙歌鼎沸。"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其用典之妙:"横汾、乘槎二典并峙,不独得《秋风辞》之遗响,更将汉武巡游与牛女传说熔铸一炉。寻常祓禊事,经此点染便具凌云之气。"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构图之巧:"前二句实写芳洲春色,后二句虚写天河幻境。实笔如青绿山水,虚笔若云霞明灭,此正应制诗所谓'颂不忘规'之妙——于歌颂中自含'暂似'之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