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莲曲

2025年07月05日

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
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

彦伯

译文

妾家越水边
我的家住在越水之畔
摇艇入江烟
轻摇小船驶入江上朦胧的烟波
既觅同心侣
既已寻得情投意合的伴侣
复采同心莲
又采下并蒂同心的莲蓬
折藕丝能脆
折断莲藕,藕丝相连却脆而易断
开花叶正圆
莲花盛开,荷叶正圆
春歌弄明月
在春风中歌唱,与明月嬉戏
归棹落花前
归舟划过,落花纷飞

词语注释

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
妾(qiè):古代女子谦称自己。
越水:指越地的河流,越,古国名,在今浙江一带。
同心莲:并蒂莲,比喻恩爱夫妻或情侣。

创作背景

采莲曲的创作背景

江南水乡的晨雾还未散尽,越女轻摇兰舟的身影已隐入粼粼波光。六朝乐府中最清丽的《采莲曲》,正从这般水墨氤氲处款款而来。梁武帝萧衍改制西曲时,将采莲题材纳入《相和歌辞》,从此"越女采莲"的意象便带着吴侬软语的韵律,在诗乐长河中流转千年。

诗中"同心莲"的隐喻可追溯至南朝民歌《西湖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彼时采莲不仅是劳动场景,更是江南儿女传情的诗性空间。刘宋鲍照《采菱歌》中"含伤拾泉花"的幽怨,到唐代王勃"莲浦夜相逢"的绮丽,皆可见采莲母题中绵延的浪漫传统。

"折藕丝能脆"暗合《子夜四时歌》"玉藕金芙蓉"的写法,以丝缕喻情思。而"春歌弄明月"的结句,则令人想起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中"璧月夜夜满"的宫廷余韵。当诗人的兰桨划过六朝金粉与盛唐风华,最终停泊在"归棹落花前"的意境里,整首诗便完成了从民歌真趣到文人雅趣的诗学升华。

赏析

莲舟轻荡处,江南的氤氲水汽与女儿家心事共同晕染开一幅水墨长卷。吴越之地的采莲女子,以柔橹作笔,在烟波江面上写下最含蓄的情诗。

"觅同心侣"与"采同心莲"的复沓吟唱,将劳动与爱情编织成双生并蒂莲。正如《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所言:"'同心莲'三字是南朝乐府独创的隐喻体系,既指莲房中子实相连的植物特征,更暗喻男女两情相悦的缠绵情态"。折藕时脆响的丝缕,恰似少女心弦的颤动;圆满的莲叶与皎洁的明月,则构成古典美学中最完美的几何意象。

"春歌弄明月"五字藏着三重妙境: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激赏此句"以歌声抚弄月光,将无形之乐化为有形之触,较之'对月高歌'更显江南女儿的灵慧"。而归棹穿行于落英缤纷的航道,又暗合《楚辞》"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的古老情韵,让这场采莲之旅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仪式。

当莲舟划破水面碎月,我们看见六朝乐府最动人的特质——劳动与爱情、自然与人性、瞬间与永恒,都在粼粼波光中达成微妙的平衡。正如葛晓音教授指出的:"南朝采莲题材的终极魅力,在于将世俗劳动升华为诗意栖居,让每个采莲动作都成为生命美学的具象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唐诗镜》评:
    "五言短古,自有一种清音脆响。'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二句,似不经意,却得六朝乐府遗意。末句'归棹落花前',景中带情,悠然不尽。"

  2.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采莲曲贵在天然,此诗'摇艇入江烟'五字,已画尽越女风姿。后联'同心莲'之喻,双关妙合,不落纤巧。结句以落花缀归棹,更觉烟水茫茫。"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春歌弄明月'一句最是绮丽,仿佛见素手纤纤,掬水月在手。全诗如吴道子写洛神,衣带当风而气韵自足。"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云:
    "此诗将南朝乐府的流丽与初唐绝句的凝练结合,'折藕''开花'一联,以物性喻人情,较之'莲叶何田田'的古朴,更添唐人特有的玲珑思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