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桃花行

2025年07月05日

源水丛花无数开,丹跗红萼间青梅。
从今结子三千岁,预喜仙游复摘来。

彦伯

译文

源水丛花无数开
溪水边繁花盛开,数不胜数
丹跗红萼间青梅
红色的花托与花瓣间点缀着青涩的梅子
从今结子三千岁
从此结出的果实将历经千年
预喜仙游复摘来
预先欢喜地想象仙人游玩时再来采摘

词语注释

丹跗(dān fū):红色的花托
红萼(hóng è):红色的花瓣
仙游(xiān yóu):仙人游玩

创作背景

春风拂过盛唐的宫墙,玄宗皇帝新制的《桃花行》曲调正随太常乐工的丝竹声流转。这首杂曲歌辞诞生的开元年间(713—741),恰似诗中"丹跗红萼间青梅"的意象——王朝的华美与生机在桃李纷披中达到鼎盛。

据《乐府诗集》考,此曲属"近代曲辞",当时宫廷盛行以桃献寿的习俗。玄宗命梨园谱曲时,太液池畔的千株桃树正灼灼其华,道教科仪中"三千年一结实"的仙桃传说与人间春色交融。张说《奉和圣制桃花行》有"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句,可见君臣唱和间,这抹桃红已从自然物象升华为祥瑞符号。

诗中"结子三千岁"暗合《汉武帝内传》西王母蟠桃典故,而"仙游复摘"的期许,恰是开元盛世对长生永续的浪漫投射。李白《宫中行乐词》"更持桃李艳,长奉万年杯"可作注脚——当丹跗红萼坠入金樽,曲江宴上的诗笔与御苑桃花,共同酿成了盛唐最醇美的春醪。

赏析

桃花的意象在这首诗中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意蕴。初读"丹跗红萼间青梅"时,那红萼丹跗的明艳与青梅的翠绿构成色彩交响,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句"以工笔重彩摹写春光,而'间'字尤见匠心,使画面顿生立体之趣"。花瓣与果实并存的奇景,暗合《诗经》"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的古老意象,却又赋予新的时空维度。

"从今结子三千岁"的夸张笔法,令桃花超越自然物象成为永恒象征。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将瞬间绽放延展为永恒"的时空处理,认为其"暗合道教壶中日月、方外烟霞的仙家气象"。而"预喜仙游复摘来"的结句,则巧妙化用《汉武内传》西王母蟠桃典故,使整首诗完成从凡间花卉到仙家灵物的升华。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构筑了双重喜悦的审美空间。表层是面对灼灼桃华的即时欢愉,深层则暗藏对生命永恒的殷切期许。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预喜'二字最堪玩味,将未来之乐提前兑现,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时空观与生命观"。这种"即目之欢"与"永恒之悦"的交织,使短短四句承载起对现世美好与彼岸永恒的双重礼赞。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其特点为:"色彩浓烈如宫廷壁画,想象瑰丽似游仙诗篇,而内在气韵仍不失民歌的清新自然"。这种三重艺术特质的融合,使得作品既具"错彩镂金"的华美,又含"清水芙蓉"的天然,堪称初唐七绝向盛唐过渡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明·胡应麟《诗薮》
    " '丹跗红萼间青梅'七字,写尽三春颜色。子安以丹青手为诗,点染间自具烟霞气。结句仙意飘然,直是王母桃熟时谪仙语。"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结子三千岁'五字,将蟠桃神话化入凡花,顿觉灵秀满纸。后二句若开在方外,非复人间笔墨,想见落笔时胸有瑶池万树光景。"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实写如工笔花鸟,后二句虚写似飞白凌云。'预喜'二字尤妙,将未来之欢提前兑换,此等时空腾挪法,唯谪仙人能为之。"

  4. 日本·森槐南《唐诗选评释》
    " '间青梅'三字最耐寻味:红者灼灼其华,青者离离其实,刹那见永恒。后联更以方外之想破人间之执,盖取《汉武内传》西王母桃'三千年一著子'而翻出新境。"

  5.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暗合《诗经》'桃之夭夭'与《上林赋》'煌煌扈扈'之双重基因。'预喜'句尤见盛唐气象——彼时诗人观物,总带着对宇宙永恒的温柔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