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拟小山篇》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篇传为唐代女诗人徐惠(唐太宗妃嫔)幼年所作。时值初唐贞观年间,朝野崇尚文治,宫廷诗风渐由六朝绮靡转向清雅。徐惠生于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家学渊源深厚,八岁即显诗才,《拟小山篇》正是其早期仿楚辞体的实验之作。
文本溯源
"小山"意象可溯至《楚辞·招隐士》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汉代王逸注此篇"闵伤屈原"之作。徐惠以女童视角重构经典:
- "仰幽岩"句暗合《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的孤绝姿态
- "抚桂枝"化用淮南小山"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的徘徊意绪
创作心理
据《新唐书·后妃传》载,徐惠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其早慧气质与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自我认知形成跨时空共鸣。诗中"千龄兮此遇"的时空错位感,恰反映初唐文人重构楚辞传统的集体意识。
性别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徐惠作为唐代宫廷女性,选择以"荃"(楚辞中喻君王的香草)自比,突破"娥眉"传统意象。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此诗"其父见而大惊",正因其颠覆了当时对闺阁诗的期待视野。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嫔妃诗不作柔曼语,独有幽思。"此篇实为初唐女性文学突破性别樊篱的重要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