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风函谷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徐惠

译文

秋风起函谷
萧瑟的秋风吹过函谷关
劲气动河山
凛冽的寒气撼动着大河高山
偃松千岭上
倒伏的松树遍布千山万岭
杂雨二陵间
零星的雨滴飘洒在二陵之间
低云愁广隰
低垂的乌云笼罩着辽阔的原野,令人愁绪万千
落日惨重关
西沉的落日映照着险峻的关隘,更显凄凉
此时飘紫气
就在这时,祥瑞的紫气弥漫天际
应验真人还
预示着得道的仙人即将归来

词语注释

函谷:函谷关,古代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南灵宝
劲气:拼音 jìng qì,指凛冽的寒气
偃松:拼音 yǎn sōng,倒伏的松树
广隰:拼音 guǎng xí,辽阔的低湿之地
重关:险要的关隘
紫气:祥瑞之气,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有紫气东来
真人:道家称得道之人

创作背景

秋风漫卷函谷关的某个深秋,唐太宗李世民驻跸于这处天下雄隘。函谷关的夯土城墙在朔风中巍然不动,而诗人徐惠——这位以才名被选入宫的才女,正执笔为君王应诏赋诗。

她想起史书所载:函谷关的秋风总与王朝兴替相连。秦时张仪在此"散六国之纵",汉初刘邦倚关拒项羽,而今大唐的玄甲精兵正列阵关前。松涛在终南山千重岭壑间呜咽,细雨飘洒在文王陵与武王陵之间——这二陵的典故出自《左传》,此刻化作时空的隐喻。

徐惠的笔锋忽然顿住。她望见落日将潼关染成血色,想起老子骑青牛过函谷的传说。紫气东来的祥瑞,与眼前太宗平定突厥后班师回朝的盛况重叠。史官未曾记载的是,那日关城谯楼上,帝王的佩剑正映着秋光,与诗人笔下"劲气动河山"的墨痕交相辉映。

赏析

秋风自函谷关呼啸而起,凛冽之气撼动山河万象。开篇十字如刀劈斧斫,"劲气动河山"以筋骨毕现的笔力,勾勒出天地肃杀的雄浑图景。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气象:"唐人边塞之作,骨气端翔,一言可抵千钧。"

"偃松千岭上"与"杂雨二陵间"构成精妙的空间对仗。倾倒的松柏在群峰之巅挣扎,骤雨穿梭于崤山南北二陵,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偃''杂'二字最见炼字之功,物态人情俱在目前。"那被秋风压弯的松枝,恰似戍边将士不屈的脊梁;凌乱的雨丝,暗喻征人零落的乡思。

颈联"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将情感浓度推向极致。压低的云层笼罩辽阔原野,如化不开的愁绪;血色残阳涂抹在重重关隘上,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谓之:"十字写尽边关苍凉,云似离人眉蹙,日如壮士心丹。"广袤的"隰"与险峻的"关"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征人面对浩瀚自然的渺小感。

尾联忽现道家紫气东来之典,在肃杀中注入神话色彩。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解此妙笔:"前六句极写尘世苦寒,末二句忽开天眼,真得'逆转阴阳'之趣。"那抹穿越函谷关的紫色云气,既是老子骑青牛而过的祥兆,更是戍卒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火。全诗在"真人还"的玄想中收束,留下余韵袅袅。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边塞风物的雄浑与生命体验的深邃完美交融。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盛唐边塞诗往往在铁马秋风中藏着温柔敦厚,函谷关的秋风不仅雕刻山河形貌,更在雕刻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点评

秋风函谷,气象峥嵘。徐增《而庵诗话》评此诗"如观吴道子画鬼神,凛凛然有生气扑面",谓其以劲笔写壮景,非但摹形,更得其神。首联"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十字开乾坤,笔力扛鼎",将函谷关秋风之烈化为天地间的磅礴笔意。

中二联写景尤见匠心。颔联"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王夫之《姜斋诗话》赞为"以松为骨,以雨为魂",松之虬劲与雨之迷离,恰成阴阳相济之态。颈联"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愁字惨字,非写景,实写史",函谷自古兵家要地,诗人将历史沧桑凝于云日之间。

末联忽转仙气,"紫气东来"典出《列仙传》,钱钟书《谈艺录》解此结句:"真人非指老聃,乃诗人自况。秋风肃杀中见紫气氤氲,是太白'仰天大笑'之另一种写法。"此说颇得诗心,盖诗人于雄浑苍凉处忽开新境,正如叶嘉莹所言:"唐人气象,正在刚健中含婀娜,壮阔里藏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