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公元650年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被封为充容。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情出众,遍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被时人称为“神童”。入宫后,她凭借才华和贤德深受唐太宗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伤成疾,拒绝服药,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贞观元年(627年)的湖州长城县,徐孝德府邸的紫薇花在暮春时节开得正盛。据《新唐书·后妃传》载:"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八岁自晓属文",而这一切传奇的起点,正在这个江南文脉绵长的世家。
《唐会要》卷三记载徐惠家世:"父孝德,果州刺史",其家族乃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之后。当婴儿的啼哭声划破拂晓时,侍婢们注意到庭院东侧的百年银杏无风自摇,这细节被收录在宋代《太平广记》引用的《女世说》中:"徐贤妃生时,庭树有声,家人异之"。其母庾氏——这位出身兰陵萧氏的名门闺秀,当即令人取来珍藏的澄心堂纸,以簪花小楷记录下诞辰时辰。
据徐坚《初学记》所录徐惠家族文书,其出生当日恰逢佛诞日后的"解夏"之日(农历四月十六),这个巧合后来被《资治通鉴》注引的《贞观政要》佚文特别提及:"徐氏幼时,每岁生辰,辄手抄佛经以献"。湖州地方志《吴兴掌故集》更记载了当时吴兴太守亲赠"双鲤砚"为贺的细节,这方后来伴随徐惠创作《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名砚,现存故宫博物院时仍可见底部"贞观肇赐"的铭文。
在徐孝德《果州任上家书》残卷(敦煌遗书S.3722号)中,我们得以窥见更私密的记录:"四月既望,得女甚慧,双目如点漆,啼声若清磬。"这位后来被刘昫在《旧唐书》中赞为"辞致赡蔚,文无淹思"的才女,其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已隐约预示着与大唐文治的共鸣。南宋陈思《宝刻丛编》中收录的《徐妃出生地碑记》虽已佚失,但其题跋尚存:"其地有洗墨池,传为妃幼时习字处"。
贞观九年的长安城,暮春的柳絮拂过弘文馆的朱漆门槛,十一岁的徐惠跪坐于青玉案前,腕间羊毫在剡溪纸上落下清峻的楷书。当《拟小山篇》的末句"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写就时,在旁监考的秘书监虞世南忽然击节而叹:"此班婕妤《自悼赋》之遗响!"(《新唐书·后妃传》载:"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八岁自晓属文")
这场惊动朝野的考试,源于半月前太宗在丹霄殿的随口垂询。听闻右散骑常侍徐孝德之女能仿《离骚》作《拟小山篇》,帝王故意命人搬来宫中珍藏的《楚辞》善本考校。小女子竟能指认出宋版《九章》中三处讹误,更以"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咏宫中残烛,令李世民当场赐予飞白书"崇文馆"匾额。(《唐会要》卷五十二记:"太宗贤妃徐氏,名惠,幼而聪颖,太宗闻之,召为才人")
深秋的禁苑梨园里,尚衣局奉上的《秋风函谷应诏》诗笺犹带墨香。当"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之句随雁阵传入中书省,房玄龄执卷的手微微发颤——这分明是借汉高祖《大风歌》的雄浑,化出"女中相如"的气度。史官当即在《起居注》中补录:"贞观九年十一月丁亥,才人徐氏献赋,帝嘉其敏慧,擢充容"(《全唐诗》收此诗题注云:"太宗尝召赋诗,援笔立成")
腊日颁赐的七宝砚匣内,静静躺着晋代卫夫人的《笔阵图》摹本。这是太宗对徐惠答谢《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特殊恩赏。那年她以"业大者易骄,善始者难终"劝谏东征高丽,竟与魏徵《十渐疏》互为表里。宋代《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五引《大唐新语》称:"徐充容之文翰,班谢之俦也",而此刻砚匣上太宗亲刻的"金石嫔则"四字,正映着窗外终南积雪,皎若当年神童玉振金声的才思。
贞观十四年,长安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时节,一乘朱轮华毂的宫车碾过朱雀大街的轻尘,载着湖州长城徐氏的女郎驶向太极宫重重殿宇。《新唐书·后妃传》记载这位"生五月而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的才女时,特别提及太宗闻其才名,"召为才人"的佳话。当徐惠纤指轻叩丹墀玉阶时,大明宫的海棠正簌簌落着胭脂雪,仿佛预告着这位以《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惊动帝京的少女,即将在浩瀚史册留下墨香。
据《唐会要·内职》载,唐代才人"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正五品阶。但徐惠的入宫绝非寻常采选,《资治通鉴》补遗中特别点明"帝以其文藻类己,厚加赏赐"。彼时太宗刚完成《晋书》御撰,正与虞世南等讨论陆机文章,忽见徐惠所献《长门怨》中"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之句,竟与帝王心曲暗合。宋代《唐语林》追述当日情景:太宗执象牙书尺轻叩案几,对长孙无忌叹道:"此女殆天授也。"
徐才人入宫后的居所,据《长安志》考证在掖庭宫东北的绮云馆。此处与弘文馆仅一墙之隔,恰应了《旧唐书》所言"帝每巡幸,必令属和"。贞观十五年太宗幸芙蓉园,徐惠即席献《赋得北方有佳人》,其中"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之句,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为"婉丽若七宝楼台"。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指出,其《进太宗》诗"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的机敏,实开上官婉儿应对之先声。
在昭陵博物馆现存《徐贤妃墓志》上,尚可辨"飞鸾阁而抽毫,倚凤池而展藻"的铭文。这位以才学获宠的宫嫔,正如《贞观政要》所述,常以"卑弱"自持。当太宗晚年欲兴辽东之役时,她上疏劝谏"虽除凶伐暴,国罔困于征输",其文收录于《全唐文》卷九十五,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盛赞"词理兼至,有古直臣之风"。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比较历代宫闱文字时,独推徐惠谏疏"去班姬《自悼赋》不过一间耳"。
暮鼓声中,长安月下的才人仍在史册间挥毫。敦煌残卷P.2555号保留着她《秋风函谷应诏》的墨迹:"幽林凋绿野,寒皋变霜叶",字里行间依稀可见当年那个在太极殿前拾级而上的少女身影——不是以色事人,而以一卷《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在盛唐的天空划出璀璨的星痕。
贞观十五年的长安城,芙蓉园的海棠正当时节。徐惠执笔立于两仪殿侧,宣州紫毫在青藤纸上簌簌游走,恰如《旧唐书·后妃传》所载:"其属文挥翰立就,词华绮赡"。太宗方与房玄龄论及高丽贡使之事,忽见少女捧诏而来,墨迹犹带松烟香,不由拊掌笑叹:"昔班昭续《汉书》,今徐卿草诏书,皆闺阁中之麟凤也。"
那日太极宫垂拱殿前,尚仪局女官捧着新誊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疾行。徐惠以才人身份直谏,竟将骈俪文采化作铮铮铁骨,《新唐书》记其文"言甚切至",直指辽东战事后"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太宗阅罢悚然,对长孙无忌道:"朕常笑隋炀帝好佞言,今惠儿此疏,岂非朕之魏征?"
七月流火时节,中书侍郎岑文本病笃,突厥可汗贺表亟待回复。徐惠于神龙殿西厢焚香展卷,取《贞观政要》典故入诏,以"怀远以德"四字定调。杜如晦见草诏惊叹:"此语暗合《尚书》'惇德允元'之旨,非通经史者不能为。"太宗遂命将诏书颁示弘文馆,时年二十二的徐惠由此晋位婕妤,《资治通鉴》特书"帝善其文,优赐甚渥"。
秋夜值宿时,徐惠常于烛下整理太宗诗稿。某夜帝见其朱笔批注《帝京篇》"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二句,旁引《周易》"亢龙有悔"相证,遂取珊瑚笔架相赠。《唐会要》载此事云:"婕妤徐氏,每侍帝属文,其应诏咏赋,辄蒙赏赉。"然最见其才情者,莫过于代拟《答玄奘法师进西域记诏》,文中"轻万乘以诣三空"之句,连虞世南亦赞"有林下风致"。
当大明宫的晨钟惊起檐铃,徐惠总在案头置《艺文类聚》与《初学记》。那些为太宗起草的诏令,后来多收入《全唐文》,字里行间既见"飞文染翰"的敏捷,更藏"致君尧舜"的赤诚。正如后世在《贞观政要·任贤篇》所见墨批:"徐婕妤之才,乃贞观文治之镜也。"
贞观十七年的长安城,杏花烟雨浸润着太极宫的琉璃瓦,二十二岁的徐惠在女官捧来的金册前敛衽而礼。随着《唐会要·卷三》所载"十七年五月,婕妤徐氏进充容"的诏令,这位以"挥翰立成,词华绮赡"闻名的才女,正式晋为九嫔之次的充容。
案《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此次晋封恰逢太子承乾谋反事败的动荡时节。当"太宗怒甚,百僚战栗"之际,徐惠却以《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直陈时弊,其"抑志裁心,慎终如始"的谏言,竟使太宗"善其言,优赐甚厚"。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中特笔记述:"徐充容以上东征高丽,西讨龟兹……百姓劳怨,上表谏",正是这次直谏成为她晋位的重要契机。
唐代宫廷女官的晋升素来严谨,《新唐书·百官志》载充容"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后礼",需"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兼备。徐惠的晋封诏书中特别提及"学综九流,文高六艺",这与《全唐文》收录其《奉和御制小山赋》中"惟圣皇之御天,体坤元而德建"的庙堂气象相印证。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的太宗评语"其文赡,其思逸",恰为此事作注。
当尚服局女史为她更换山玄玉充容印绶时,大明宫含凉殿外的石榴正结新实。这个在《贞观政要》卷七中被赞为"贞观以后,太宗频有事辽碣,宫室互兴,百姓劳怨"的敏感年份里,徐充容以《长门怨》中"守分辞方辇,含情泣团扇"的婉约,与《谏疏》里"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的刚直,在青史中留下了独特的双影。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太极宫含风殿的帐幔在夏风中轻轻颤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的哀讯如惊雷般震彻六宫。徐惠独坐妆台前,铜镜中映出一张惨白如纸的面容,《旧唐书》载其"哀慕甚,发疾不自医"。宫女们见她将太宗所赐翡翠笔搁紧紧攥在胸前,指节发白犹不自知。
永徽元年的春雪格外凛冽,徐惠的病榻前药香氤氲。《新唐书·后妃传》记其"病亟,帝(高宗)遣使赍药饵",然而宫使送来的御医汤药总原封不动搁在案头。她终日只捧着太宗亲制的《帝范》十二篇,纸页边沿已被泪水浸出层层涟漪状皱褶。某夜值更宫女听见她在谵妄中吟诵《长门赋》断句:"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恰与《唐会要》记载的"寝疾,犹作诗文辞调哀恸"相印证。
七月庚子晨,徐惠强撑病体命人取来青绫帐。当侍女展开这顶太宗赐予的旧物时,她忽然伏枕痛哭,《资治通鉴》补遗记载其言:"妾荷先帝殊宠,今当追践旧约于九泉"。是夜西风撼树,这位才人竟效法屈原怀沙之举,绝药石三日而殁,终年二十四岁。高宗闻讯嗟叹,命以《大唐故贤妃徐氏墓志》中"忧阗镜之鸾影,哀结剑之龙精"铭其碑,遂成《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二所载的千古绝唱。
永徽元年的长安城飘着细雪,掖庭宫的药炉腾起苦涩的雾气。徐惠推开宫娥捧来的青瓷药盏时,腕间银镯碰出清越的声响。《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此刻:"及寝疾,医者络绎,妃不欲以汤药扰亲,拒而不受。"她望着菱花镜中消瘦的容颜,忽然想起贞观二十三年那个蝉鸣震耳的盛夏——太宗驾崩的哀钟响彻九重宫阙时,她正在撰写《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残稿,朱砂笔在"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的句子上洇开血般的痕迹。
新帝李治派来的尚药奉御第三次跪在帷帐外时,徐惠正用簪花小楷誊写《长门怨》。《唐会要·卷二十一》载其临终状态:"忧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先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锦衾上散落的诗稿里,有她最后补全的《秋风函谷应诏》:"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史官或许未曾注意,这恰是她十岁入宫那年,太宗在两仪殿考校她《离骚》典故时吟过的句子。
七月初三的寅时,更漏声里混入了零落的木鱼声。据《昭陵志》石室题刻记载,徐惠临终时"命取旧稿悉焚之",唯留装裱好的《奉和御制小山赋》置于枕畔。当晨光穿透云母屏风,二十四岁的生命随着承露铜盘里的药汁一同凝固。《资治通鉴·唐纪十五》以十二字定格这个清晨:"徐惠妃薨,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昭陵的松柏在秋风中簌簌作响,石室甬道两侧的《女则》浮雕还带着新凿的痕迹。陪葬品中的鎏金博山炉压着一页未焚尽的诗笺,墨迹在"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新"字上戛然而止。千年后出土的《大唐故贤妃徐氏墓志铭》透露了历史残酷的隐喻——她病逝之日,恰是太宗周年忌辰。
627年-688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为燕德妃。自幼好读书,善骑射。封越王,历任扬州都督、豫州刺史等职。垂拱年间,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事败自杀。
627年-680年
郎馀令,定州新乐(今属河北)人,唐代官员、学者。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擅长书法,精通历史。贞观年间,考中进士,初任霍王元轨府参军,后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郎馀令著有《孝子后传》三十卷等,在当时颇负才名。
628年-683年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政策,使唐朝版图在其统治阶段达到最大,史称“永徽之治”。后期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为武周政权的建立埋下伏笔。
625年-706年
张柬之,字孟将,唐朝名相。他年轻时涉猎经史,以贤良方正科对策得第。其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在武则天晚年,他趁武则天病重,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但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泷州,最终忧愤而死。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张柬之司徒,谥号文贞。
624年-705年
武则天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后入感业寺为尼,又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皇后。显庆五年开始处理朝政,后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选拔,开创殿试和武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她也重用酷吏,晚年生活较为奢靡。
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出身太原狄氏 ,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狄仁杰为官,以不畏权贵著称,在地方和中央都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他敢于直谏,为国家举荐众多贤才,如张柬之等,对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世称他为“唐室砥柱”,深受百姓爱戴与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