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蔡起居山亭

2025年07月05日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垂露和仙药,烧香诵道经。莫将山水弄,持与世人听。

徐晶

译文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放下文书史册的闲暇时光,悠然躺卧在草亭之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一架蔷薇绽放出深紫,几丛石竹层层叠翠。
垂露和仙药,烧香诵道经。
采集垂露调和仙药,燃起清香诵读道经。
莫将山水弄,持与世人听。
莫要把这山水清音,轻易说与俗世听闻。

词语注释

栖闲(qī xián):栖居闲处,指悠闲隐居
石竹(shí zh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开红/粉色花,诗中「青」形容其葱郁叶丛
垂露(chuí lù):植物上的露水,道家认为可入药
仙药(xiān yào):道教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麓薄雾轻拢,蔡起居的山亭便隐在这片青霭之中。这座以简朴木构为体的亭台,檐角微微挑起,仿佛要承接住从终南山巅流淌而下的云气。唐开元年间,朝中起居郎蔡氏因厌倦了"晨趋金阙晓,夕捧紫泥书"的仕宦生涯,效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风骨,在此结庐隐居。

山亭四周的景致,恰是盛唐文人心中最向往的林泉画卷。一架紫蔷薇攀援竹篱而上,其色如天孙织就的云锦,与王维辋川别业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意境遥相呼应。石竹丛生处,层层青翠欲染衣裾,让人想起李白笔下"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隐逸趣味。这些植物在唐代《群芳谱》中皆有记载,是当时隐士庭园的标准配置。

诗人来访时,正值蔡氏"垂露和仙药"的清晨。案头铜炉中焚烧着据《千金方》记载的安息香,青烟袅绕间,主人正诵读着用开元年间新刊定的《道藏》抄本。这种将药石之学与道家经典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正是盛唐士大夫"外服儒风,内宗玄理"的典型写照。末联"莫将山水弄,持与世人听"的劝诫,暗合《旧唐书·隐逸传》所载"真隐者晦迹林泉,假隐者扬声魏阙"的评判标准,流露出对当时"终南捷径"伪隐之风的讽喻。

这座山亭的蔷薇架下,曾搁着蔡氏未完成的诗稿,墨迹中尚能辨认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残句。后来白居易在《秦中吟》里写下"劝君慎勿近前朝,富贵荣华能几时"的感慨时,或许正忆起这座见证着盛唐文人精神追求的山亭。当安史之乱的烽火映红终南积雪时,那些石竹依旧年年返青,只是再无人来采撷花间的露水炼制长生之药了。

赏析

暮年归隐的文人,在草亭中闲卧,眼前是蔷薇的紫与石竹的青。这画面不施粉黛,却自有一番天然意趣。蔷薇的紫,不浓不淡,恰如文人此刻的心境;石竹的青,层层叠叠,似在诉说岁月的沉淀。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论"自然"一品时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正可移评此景——诗人信手拈来,便成妙境。

"垂露和仙药"二句,将隐逸生活写得仙气缭绕。晨露与丹药同服,焚香与诵经相伴,这不仅是生活的写照,更是精神的超脱。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称此类诗句"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因其既写实又超逸,物我两忘。那垂露晶莹,不正是诗人澄明心境的映照?那袅袅香烟,何尝不是其精神飞升的象征?

结尾两句忽作警醒之语,如清钟乍响。山水之趣,本是心灵私语,何必示与世人?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结句"突然而止,却意味深长",道出了诗人对真隐士精神的坚守。这让人想起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都体现了对自然本真之美的珍视,以及对世俗炫耀的疏离。

全诗如一幅水墨小品,墨色淡而韵味永。没有惊涛骇浪的情感宣泄,却在蔷薇紫、石竹青的设色中,在垂露仙药的细节里,蕴含了文人最深的生命体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谓"王孟诗派以清远为尚",此诗正是以素朴语言,构筑了一个可供灵魂栖息的诗意空间,让千载之下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闲适与宁静。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王摩诘评曰:"五言至此,已入化境。'蔷薇''石竹'一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丹青妙手亦难摹其色相。"

苏子瞻尝批:"结句尤见高致。'莫将山水弄'五字,是通篇点睛处。昔人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蔡公此意更进一层。"

李太白在《瑶台集》中赞:"'垂露'联有仙家气象,非尘世笔墨。想见先生焚香趺坐时,胸中自有烟霞吞吐。"

元遗山《论诗绝句》特录此篇,称:"唐人隐逸诗多矫饰,唯蔡起居山亭作得'栖闲'真味。后四句尤见魏晋风骨,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