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麓薄雾轻拢,蔡起居的山亭便隐在这片青霭之中。这座以简朴木构为体的亭台,檐角微微挑起,仿佛要承接住从终南山巅流淌而下的云气。唐开元年间,朝中起居郎蔡氏因厌倦了"晨趋金阙晓,夕捧紫泥书"的仕宦生涯,效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风骨,在此结庐隐居。
山亭四周的景致,恰是盛唐文人心中最向往的林泉画卷。一架紫蔷薇攀援竹篱而上,其色如天孙织就的云锦,与王维辋川别业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意境遥相呼应。石竹丛生处,层层青翠欲染衣裾,让人想起李白笔下"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隐逸趣味。这些植物在唐代《群芳谱》中皆有记载,是当时隐士庭园的标准配置。
诗人来访时,正值蔡氏"垂露和仙药"的清晨。案头铜炉中焚烧着据《千金方》记载的安息香,青烟袅绕间,主人正诵读着用开元年间新刊定的《道藏》抄本。这种将药石之学与道家经典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正是盛唐士大夫"外服儒风,内宗玄理"的典型写照。末联"莫将山水弄,持与世人听"的劝诫,暗合《旧唐书·隐逸传》所载"真隐者晦迹林泉,假隐者扬声魏阙"的评判标准,流露出对当时"终南捷径"伪隐之风的讽喻。
这座山亭的蔷薇架下,曾搁着蔡氏未完成的诗稿,墨迹中尚能辨认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残句。后来白居易在《秦中吟》里写下"劝君慎勿近前朝,富贵荣华能几时"的感慨时,或许正忆起这座见证着盛唐文人精神追求的山亭。当安史之乱的烽火映红终南积雪时,那些石竹依旧年年返青,只是再无人来采撷花间的露水炼制长生之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