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阮籍登广武而叹"时无英雄",临楚汉故垒而作《咏怀》,其郁结之气,遂开"阮公体"一脉。此体非独五言八句之形制,实为魏晋名士以诗为鞘,藏剑芒于比兴的暗流。
考《晋书·阮籍传》载:"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屠戮名士如刈草,嵇康血溅东市之时,阮籍正以青白眼为障,将雷霆之怒化入《咏怀》八十二首。其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恰如此篇长城白骨之喻,表面咏秦王暴政,实则暗刺当世。洛阳城外新添的坟茔,何尝不是另一种"僵尸如乱麻"?
诗中"黄尘暗天"之象,与《晋阳秋》"尘露之微,补益山海"的曲笔记载遥相呼应。司马昭命人记录时政,史官不敢直书其恶,遂以"黄尘"喻杀戮,"白日敛光"比附王道衰微。阮籍更进一层,将史家隐语锻为诗家意象,使戍卒白骨与名士碧血在文字深处同归于一。
观其句式,"雄图尚未毕"与"海内已纷拊"形成诡谲对仗,恰似竹林七贤的傲骨与佯狂——向秀注《庄子》时何尝不是"雄图未毕",而转眼间嵇康绝响广陵散。这种未完成时态的并置,正是阮公体最摄人心魄处:永远在暴政将成未成之际,在悲愤欲言未言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