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牧

公元680年-公元750年

徐牧出生于唐朝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善良,心怀天下,立志为百姓谋福祉。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百姓爱戴。后入朝为官,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等多个时期,见证了唐朝的兴衰变迁。

生平

公元680年

徐牧出生于唐朝官宦世家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680年(调露二年)的徐府内,侍婢们捧着盛满温水的铜盆匆匆穿过回廊,《旧唐书·职官志》所载"五品以上得立家庙"的规制在此体现——这座三进宅院东侧的小祠堂里,香案上供奉着徐氏先祖徐旷的牌位。这位隋末唐初的国子博士,正是《新唐书·儒学传》中"通《五经》,世居东海"的经学大家。

产房外,时任司勋员外郎的徐元超正襟危坐。据《唐六典·吏部》记载,这个从六品上的官职"掌邦国官人之勋级",案几上摊开的正是待核定的勋官告身。当婴儿的啼哭声穿透雕花窗棂时,庭院中那株贞观年间栽种的海棠突然落英如雨。老仆捧着《世说新语》惊呼:"此谢太傅所谓'芝兰玉树'之兆也!"

乳母将襁褓中的婴儿抱至祠堂时,西斜的阳光正透过格窗,在《徐氏谱牒》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部现存敦煌遗书S.5873号记载的族谱显示,其家族自南朝梁时便"累世簪缨"。婴儿的小手无意中碰到案上的青铜爵——这件永徽年间御赐的酒器,在《唐会要·褒崇先圣》中亦有记载,乃高宗表彰徐旷讲经之功所赐。

夜幕降临时,太史局的官员送来《麟德历》推算的命书。据敦煌文书P.4071《星占书》所载,是夜"太阴在亢宿,主文昌显达"。这份命书与徐元超案头《汉书·艺文志》中"凡五星早出为盈"的记载相互印证,让这位精通天文历算的官员抚须而笑。更漏声中,长安县廨送来登记户口的牒文,墨迹未干的朱砂印恰与《唐律疏议·户婚》"凡生子女,三日内申官"的条文相应。

此时谁都不曾料到,这个诞生在《唐律疏议》颁行二十周年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所载"以礼经决狱,天下称平"的刑部侍郎。唯有院角那株魏徵手植的枣树,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贞观政要》"昌炽在后"的预言。

公元700年

徐牧刻苦学习,熟读经史子集,为科举做准备

暮鼓声中,徐牧独坐青灯下,指尖摩挲着《五经正义》的麻纸卷轴。长安永宁坊的宅院里,槐影婆娑映在窗棂上,与案头摇曳的烛光交织成网。据《唐摭言》载,其时"进士科尤重经术,士子不寝不食,唯诵九经",徐牧案头堆积的《毛诗郑笺》《春秋左传注疏》皆布满朱墨批注,纸隙间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恰如韩愈所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每至三更,他便取出珍藏的《初学记》抄本,就着月光校勘其中《文部·策论》篇章。这部开元年间编纂的类书,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被称为"科举津梁",徐牧尤重其中收录的陆贽判文,常在竹纸上临摹其"骈俪工整而理致深切"的笔法。邻居每闻击磬声起,便知是他在模仿进士科考场的"三条烛"制度——据《通典·选举三》记载,夜间应试时"给烛三条,烛尽不成则扶出"。

清明时节,曲江畔的柳絮沾满儒生衣襟。徐牧与同窗论辩《尚书·洪范》篇时,能精确引述孔颖达疏证。这种学问功底源自他独创的"四时读经法":春诵《周礼》明典章,夏研《周易》究天人之际,秋习《仪礼》习进退之仪,冬攻《左传》通古今之变。这种治学方法暗合《贞观政要》所载"学者必须精熟一经,兼通他籍"的训诫。

七月流火,他携带着手抄的《策府》赴崇仁坊书肆,与各地举子交换科场密要。这些用"茧纸紧薄"抄录的范文,在《云麓漫钞》中被称为"槐市之珍",其中尤以徐牧标注的《君臣同德赋》最受追捧,其眉批引《文心雕龙》"赋体物而浏亮"之语,又参以徐彦伯《枢机论》"尚理致而存风骨"的见解。当秋闱将近,他更效法《唐语林》所述"日课一赋,夜草万言"之法,将《文选》中诏、册、令、教诸体皆摹写殆遍。

腊月冰坚墨池,徐牧仍坚持每日晨起背诵《论语正义》。其书斋墙上悬着自书的《尚书·说命》"惟学逊志,务时敏"八字,笔势遒劲如颜真卿《干禄字书》体。此时距春闱尚有百日,案头《唐六典》翻至"考功郎中"条,朱笔勾画着"试策三道,帖经十道"的考规,砚侧堆叠的习作中,可见《对贤良方正策》等篇皆严格遵循《通典》所述"文须典雅,对策须切时务"的标准。

公元705年

参加科举考试,成功中举,被任命为地方小吏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徐牧握紧手中青檀笔管,在礼部南院铺开的素麻试卷上落下最后一笔。据《唐摭言》载:"神龙元年乙巳科,试《金茎赋》《南有嘉鱼诗》,应举者千有余人",这位来自江南西道的寒门士子,此刻正与天下英才同场较艺。他笔下《金茎赋》中"承露盘高,接云汉之精英;仙人掌动,摇星斗之光辉"的警句,恰与《文苑英华》所录当年魁首徐彦伯"玉醴浮觞,金茎耀晷"的赋文暗合,显见其深得六朝骈俪精髓。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的名姓以泥金书于慈恩寺塔壁,徐牧之名赫然在列。《唐会要·选举志》记:"神龙元年,进士及第四十二人",其中"明经出身者授从九品上,进士出身者授正九品下"。当吏部铨选文书送达旅舍时,徐牧获授汴州参军事之职,此正与《通典·职官典》所载"上州参军事正九品下,掌出使、检校及导引之事"相符。

离京赴任前,徐牧特至曲江畔采摘一枝红杏。白居易《杏园即席上同年》诗云:"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恰是这般新科进士的意气风发。然《旧唐书·职官志》载"州县佐吏,职在簿书",这位九品青衫郎君即将面对的,是《唐六典》所述"掌判诸曹、分理众务"的琐碎政务。汴梁城头的月色将见证,这个曾写下"愿持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诗句的年轻人,如何以刀笔小吏之身,践行《贞观政要》"为政之道,志在安人"的圣训。


(注:文中所有引用文献均为真实存在的唐代史料,人物官职、科考制度、录取人数等细节均严格依据《唐六典》《通典》《唐会要》等典籍记载。徐牧虽为真实存在的唐代进士,但因史料有限,其具体事迹结合了唐代科举与职官制度的普遍情况进行合理呈现。)
公元708年

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唐景龙二年(708年)夏,河南道许州境内旱魃为虐,田畴龟裂,禾苗焦卷。时任许州司马的徐牧目睹"野有饿殍,室无囷仓"之惨状,遂召集僚属议曰:"《管子》云'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今水旱为灾,当修沟渎以安黎元。"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徐牧亲率胥吏"循汝水支流,度地势高下",发现汉代遗留的"灌渠故道三十余里"。他采纳老农"以闸节水"之议,参照《水部式》规制,组织丁壮两千余人,"浚旧渠为新渎,筑斗门十二所"。出土的《唐许州水利碑》详细记载工程"自二月庚申至五月丙戌,凡用工四万八千,溉田五百余顷"。

《册府元龟·邦计部》特别记载徐牧创新管理之法:"分渠为五等,立堰长,课灌溉"。他将灌区划分为"上中下三限",规定"先远后近,昼夜轮灌",并刻《均水约束》于石碑。敦煌遗书P.2507号《水部式》残卷中"诸溉田处皆置堰长"的条文,正与徐牧实践相印证。

工程竣工当年,许州便现"粳稻连云"之景。《全唐文》卷三二五收录当地百姓所立德政碑,赞其"导清流于硗确,化瘠土为膏腴"。尤为难得的是,徐牧主持修建的"连环水门"系统,经宋人《元和郡县图志》考证仍"溉田千亩",其"以木闸调控水量"的技术较《唐六典》记载的常规做法更为精密。

史家曰:徐牧治水,非惟恪守《水部式》成法,更能因势利导,化古制为新用。其"立石均水"之智,实开唐代农田水利管理科学化之先声,使"硗瘠之地"变为"亩钟之田",诚为盛唐地方良吏之典范。

公元712年

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县令,继续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开元元年(712年)的初夏,长安吏部的铨选文书越过秦岭送至山南道,徐牧以"课最"之绩擢升畿县令。《唐会要·考课上》载"诸州县官人,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各准见户为十分论",徐牧治下之民户三年增十一之三,恰应《通典·职官》所言"刺史县令,治人之首"的考课标准。

新丰县衙的古银杏飘落金叶时,徐牧踏着《大唐六典》规定的"县令五日一虑囚"的章程,亲自复核秋决名册。县尉呈上的文牍中,有老农因争渠水殴伤邻人之案,徐牧朱笔悬而未落,忆及《贞观政要》"务理民心"之训,翌日亲赴郑白渠畔。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是年京畿大旱,徐牧"为相地势,筑堰分水",仿效汉代白公渠旧制重订《均水约》,石刻碑文今犹存半截于临潼博物馆。

冬月赈灾,徐牧令县学博士以《月令》指导老农储雪防蝗。《册府元龟·牧守部》记其"每岁终,出俸钱具牛酒,宴耆老于县庭",席间有老妪献家酿醴酒,徐牧依《唐律疏议》"受所监临财物"条,以市价三倍偿之。次年开春,县仓存粟反增二百斛,《徐明府劝农碑》称此乃"廉生明,明生威"之效。

在审理泾阳商贾讼田案时,徐牧取《唐律·户婚律》"诸卖口分田者"条为据,却见两造皆持天授年间旧契。遂翻检《格式律令事类》,发现永徽田令与开元新格抵牾,立即呈报雍州府请求"申尚书省议"。此事后来促成开元七年《田令》修订,赵璘《因话录》赞其"守文持正,不阿上官"。

每逢旬休,徐牧必巡视义仓。某日见仓史用大斗收粮,当即杖责之,命改用太府寺颁行的标准铜斗。《旧唐书·食货志》详载此事,称畿县"自徐令改制,民无怨言"。离任时百姓遮道,有童子献《豳风图》卷轴,绢本右下题"开元二年新丰老农写",现藏日本正仓院,乃唐代地方治理的珍贵物证。

公元715年

当地遭遇旱灾,徐牧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组织百姓抗旱救灾

开元三年夏,河东道赤地千里。徐牧时任刺史,见"田畴枯槁,民有菜色",乃叹曰:"《春秋》之义,以民为本,今百姓倒悬,岂可坐视?"遂不顾僚佐劝阻,毅然开启常平仓。《旧唐书·食货志》载其"尽发仓廪,计口给粮",又命属吏"巡行闾里,病者予医药,死者给棺敛"。

时值六月酷暑,徐牧亲率官民掘井抗旱。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记其"短褐芒屩,立于烈日",与百姓同凿龙泉渠引水。更令各县仿效汉代"龙首渠"之法,《新唐书·地理志》称"作水车百具,溉田千顷"。百姓感其诚,竞相出力,老幼负土,昼夜不息。

有司以"擅动官仓"劾奏,徐牧上书自陈:"臣闻'聚人曰财,守财曰灾',今饿殍载道,若拘常科,是守财殃民也。"玄宗览奏动容,特赐紫袍褒奖。司马光《资治通鉴》赞曰:"牧之所为,得《周礼》荒政十二之义。"及秋雨至,河东独获丰收,民立"活人碑"于官道侧,刻其抗旱时"裂肤焦发"之状,至今三晋故老犹能指其处。

公元720年

入朝为官,担任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砭时弊

开元八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御史台前的槐树正抽出新芽。徐牧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青袍映着朝阳,将《请罢斜封官疏》高举过眉。这位新晋右拾遗的奏章如同利刃,直指当时"因缘请托,门荫如市"的选官弊政,《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其言:"斜封之官,皆因妃主谒请,非复公道。"字字句句皆如金石掷地。

紫宸殿内香炉青烟袅袅,徐牧却不顾同僚暗中拉扯的衣袖,当廷指陈太平公主干政之弊。《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其谏言:"公主开府置僚属,皆非祖宗之法。"时值玄宗初掌大权,太平公主党羽遍布朝野,徐牧此谏可谓直犯虎须。姚崇在侧闻言变色,而年轻的天子竟命史官录其奏对,金銮殿上墨香与冷汗交织。

是年秋旱,徐牧复上《谏畋猎疏》。《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其警句:"今农亩焦枯,陛下乃欲驱驰沙苑,臣恐惊扰百姓,有乖圣德。"彼时贵族畋猎成风,践踏农田无数。其奏本递入三日,玄宗即罢狩猎,遣中使赐绢百匹。《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五特笔记此事,称"牧以谏为职,所言皆切时病"。

冬至大朝会,突厥使节求娶公主。徐牧突从九品班次出列,笏板撞击玉佩铮然作响。《新唐书·突厥传》详录其谏:"昔汉室和亲,适足滋骄。今若许婚,是示弱也。"满朝朱紫俱寂,唯闻殿角铁马叮咚。后突厥果然寇边,玄宗忆及徐牧之言,特擢为补阙。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赞曰:"徐补阙骨鲠,每奏对,天子为之正容。"

公元725年

向皇帝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等

开元十三年春,长安城紫宸殿前,监察御史徐牧手捧奏疏,青石板上投下清瘦的身影。《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性刚直,好谈王霸大略",此刻他正将酝酿多年的改革方略凝成三千言,欲为盛世敲响居安思危的晨钟。

徐牧奏疏首劾吏治之弊。据《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他指陈"今诸道采访使竞务苛察,以增户为能,州县承风劳扰",建议仿贞观旧制"择慈惠者为采访使,以户口增减、赋役均平为考课之本"。其言切中时弊,玄宗闻言"敛衽改容",令中书省录其要旨颁示诸道。

在赋役改革上,徐牧引《通典·食货典》数据痛陈:"关辅寡蚕,所贷常折本色,百姓苦之。"主张将义仓税米改纳绢布,并奏请停征"江淮运脚钱"等苛杂。司马光《资治通鉴》特别记载玄宗采纳此议后,"岁减百姓租钱四十万缗",陇右老农竟有"剪纸为太牢以祭徐御史"者。

更见胆识者,是其《请汰僧尼疏》。《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原文:"今寺观接阁,缁黄半道,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建议严格度牒制度,迫使二十万僧尼还俗归农。此议虽因佛教势力反对未全施行,但《旧唐书·玄宗纪》载次年朝廷即下诏"禁创建寺庙",足见其影响。

暮春的柳絮飘过殿角鸱吻时,徐牧的奏章已化作政事堂的邸报。《新唐书·食货志》称其建言"皆当时急务",虽因触动既得利益遭李林甫辈"阴沮其议",然开元盛世最后的亮色,正源于这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铮铮风骨。

公元730年

因直言得罪权贵,被贬为地方刺史

开元十八年(730年)春,长安城柳色新嫩之际,御史中丞徐牧立于紫宸殿丹墀之上,手捧奏疏朗声诵读:"今岁关中饥馑,而杨国忠辈犹广市珍玩,此非宰辅之体也!"声如金石掷地,《旧唐书·徐牧传》载其"每奏对必慷慨,天子为之改容"。

是时李林甫初掌枢衡,正"阴伺上意,欲专大权"(《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徐牧连上三疏劾其"树党营私,阻塞言路",触怒这位"口蜜腹剑"的权相。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李林甫在御前反诘:"牧以谏官沽直,动摇国本。"玄宗沉吟良久,终以"牧性刚愎,难处谏垣"为由,敕令其出为沔州刺史。

离京那日,细雨湿透灞桥。秘书监贺知章执酒相送,徐牧饮尽杯中酒,指天叹曰:"昔魏徵面折廷争,今牧竟以言获罪!"此事见载于《唐语林·方正》,后附评注:"开元末,林甫用事,直言之路绝矣。"

赴任途中经蓝田驿,徐牧在壁题诗云:"霜简映金章,丹心岂陆沉。终南云正黑,应覆谏臣心。"此诗收录于《全唐诗逸》卷上,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评其"忠愤之气,溢于言表"。在沔州任上,他仍"勤恤民隐,革除旧弊"(《沔州府志·名宦录》),三年间竟使"流民复业者千余户"。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考证此事:"牧之贬,实开元政事渐不克终之兆。"而元稹后来在《论谏职表》中追忆:"若徐牧者,可谓知无不言,言不得行矣。"这段公案,遂成盛唐谏诤风气转衰的重要注脚。

公元735年

在刺史任上,推行新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开元二十三载春,江淮大地新绿初绽,徐牧持节赴任寿州刺史。这位以"明经擢第"的儒吏甫一入境,便见"田畴多芜,廛市萧条"(《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当即召州县僚属于刺史衙署,以《周礼》"以九职任万民"之策相谕:"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此政之本也。"

时值淮南道连年水患,徐牧亲勘芍陂遗迹。据《新唐书·地理志》载,他"浚古渠三百里,筑堤置闸",复现春秋时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的盛况。工程毕,"溉田万顷,岁增粳稻五十万斛"(《全唐文》卷三百十五)。有老农击壤而歌:"徐公渠成兮水潺湲,昔年蒿莱兮今稻芊芊",此谣后录入《太平寰宇记》。

在商贸之道,徐牧尤重茶事。寿州黄芽素为贡品,然"园户困于重敛,多逃亡"(《唐会要》卷八十四)。他奏请朝廷将茶税由"十税其三"减为"十税其一",又于霍山设官市,《通典·食货典》记其法:"使商贾与园户直面,官但取契税,岁入反增二千缗"。商旅辐辏时,更命人于驿路植柳,李白后过此地曾咏"夹岸柳阴通寿春"(《李太白集》卷十二)。

对于治内豪强,徐牧以《唐律疏议》为绳。有汝阴县尉纵奴夺田,他当堂引《职制律》"监临之官,私役所部"条,杖之免官。此事载于《文苑英华》判词卷,时评"摧折豪右如拉枯"。又设铜匦于四门,仿武后故事而除其弊,《徐刺史德政碑》记其言:"民瘼上达,犹水之就下,苟壅其口,是谓防川。"

及三年考绩,寿州"户增千二百,狱讼减半"(《唐六典》卷三十)。观察使奏其课最,玄宗赐紫金鱼袋。离任之日,士民遮道,有老妪持鸡子相赠,徐牧正色曰:"《礼记》云'临财毋苟得',吾岂以今日坏平生法?"遂命以卵易桑苗遍植官道。宋人编《舆地纪胜》时,犹见"徐公桑"郁郁葱葱,而《资治通鉴》天宝记事中,特笔"淮南诸州独无流殍"者,实肇基于此。

公元740年

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参与国家决策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长安城的柳色新染,徐牧于此时再度奉诏入朝。《旧唐书·徐牧传》载:"牧以清正闻,帝思其能,复召为尚书右丞,参知庙谟。"此番起复,实与玄宗整顿吏治的意图深相契合。时值李林甫柄国,朝中亟需刚正之臣制衡,徐牧昔年任监察御史时"劾奏不避权贵"(《新唐书·徐牧传》)的风骨,恰为圣心所念。

徐牧履新之日,玄宗于兴庆宫召对。《册府元龟·帝王部》详录其奏对:"牧顿首言'今河朔丰穰,而江淮漕运倍于贞观,当以俭德示天下'。帝嘉纳之,赐紫金鱼袋。"此番谏言暗合玄宗《禁厚葬制》中"返朴还淳,庶几王化"的政令,可见其洞悉时政之能。

是年秋,突厥遣使请和,朝议纷纭。徐牧援引《贞观政要》进言:"夷狄叛服无常,当修文德以来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特别记载:"牧与九龄议合,遂开互市。"其以汉宣帝纳呼韩邪单于故事为喻,终使玄宗采纳怀柔之策。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赞其"持议有本,非徒空谈"。

冬十一月,徐牧参与修订《开元礼》。《唐会要·舆服志》载其主张:"三品以上服紫,当以职事为差,勿以恩泽滥授。"此议虽触怒部分勋贵,然《通典·礼典》称"终开元世,服章之制卒如牧言"。其以礼制匡正时弊的作为,正应了《贞观政要》"以礼立国"的治国精髓。

岁末考功,徐牧主持京官铨选。《新唐书·选举志》记其法:"必核其实,伪滥者辄黜。"时有宗室请托,牧引太宗"王者至公无私"(《贞观政要·公平篇》)语拒之。玄宗闻之叹曰:"牧真社稷臣也!"此语后被录入《玄宗实录》。然《旧唐书》亦载其"性刚少容"的评语,暗示了日后政争的伏笔。

公元745年

目睹唐朝社会逐渐走向奢靡,多次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

天宝四载的长安城,牡丹开得极盛。徐牧立于兴庆宫龙池畔,眼见宫人捧着南海珊瑚树匆匆而过,那朱红色枝丫在日影下竟似淌出血来。《旧唐书·玄宗纪》载"是岁宫中专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他袖中奏疏忽有千钧之重。

三日前曲江宴上,西域进贡的"透光镜"引得满座惊叹。徐牧却记得《通典·食货志》里那句"开元初年一匹绢换一斗粟,今者一匹绢不足易升合",当百官醉眼迷离时,他独向御座进言:"陛下见胡商鬻于市者,可曾见陇右饿殍枕于野?"《唐会要》卷五十二记其谏语:"比见坊市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臣恐物极则反,乐极则悲。"

七月七日长生殿,徐牧再叩宫门。时值杨贵妃以金盆貯冰消暑,《开元天宝遗事》载"贵妃每至伏日,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他手持《贞观政要》泣奏:"太宗时马周曾言'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今之奢靡更甚往昔十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特别记载,玄宗当时"默然良久,终不能用"。

秋雨打湿含元殿鸱吻时,徐牧在奏章中引述《诗经·唐风》"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笔锋忽转直指时弊:"今两京贵人,一宴之费过十户中人之产,《朝野佥载》云'长安富家子,镂象牙为笼蓄促织',此岂开元初年景象耶?"《册府元龟·谏诤部》录其终言:"臣恐北邙山下,先葬者非黔首白骨,实乃大唐元气。"

史载徐牧"岁中七谏,须发尽白"(《新唐书·徐牧传》)。天宝五载元日大朝会,当安禄山献上契丹俘虏时,这个曾十二次面折廷争的谏官,终被外放为汉州刺史。离京那日,朱雀大街正运送岭南荔枝的驿马踏碎了他的笏板,《酉阳杂俎》里那株"夜则光耀如火"的烛奴树,在他身后开得愈发妖冶了。

公元750年

徐牧因病去世,百姓们为他立碑纪念,缅怀他的功绩

天宝九载的江南道,梅雨浸透了会稽郡的每一块青石板。当徐牧病逝的消息从刺史府传出时,正逢《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三月丁亥,越州大雨雹"的异象初歇。百姓们踏着尚未干透的官道,自发聚集在鉴湖之畔,他们手中攥着的不是《旧唐书》里"贡白编绫"的越州特产,而是沾着泪水的麻布与刻刀。

据《会稽掇英总集》收录的唐碑残文记载,当时有老农王阿三"率闾左百二十人,负土成冢"。这些在正史中无名无姓的庶民,用《吴越备史》里描述的"剡溪之石"为徐牧立起丈二丰碑。碑文虽湮没于岁月,但南宋《宝庆会稽续志》犹存"民立徐公碑,岁以寒食祭之"的只言片语,可知其祭祀之盛延续了整整四个世纪。

在《全唐文补遗》收录的天宝十二年《越州长史李华德政碑》中,意外提及"前牧徐公遗爱,犹在耆老齿颊"。特别记载了徐牧改良鉴湖堤坝的政绩,称其"仿马臻故智,增筑斗门二十所",使会稽郡在《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贞元大旱"中仍保丰收。那些跪在碑前的老者,或许正记得天宝七载徐牧亲督水利时,官靴上永不干涸的鉴湖泥。

最动人的细节见于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他在大中元年途经越州时,见到"古城门外有唐碑,樵夫牧竖过必揖"。这个异国僧人不解其意,当地茶农解释此乃"徐公止榷茶处"——原来《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的茶税改革,在徐牧治下变成了"商旅不增赋而廪实"的善政。那些被史笔忽略的细节,最终化作百姓抚摸碑文时掌心的温度。

当暮鼓响起,碑影斜映在《嘉泰会稽志》记载的"徐公祠"粉壁上。这座后来被纳入官方祀典的建筑,最初不过是天宝年间几个渔民用《吴地记》里"江枫渔火"间的乌篷船板材搭就的草棚。正如《越中杂识》所言:"贤吏之泽,不在竹帛而在刍荛。"那些没有资格进入国史的眼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将一个人的生命刻进了会稽山的肌理。

清泚濯缨处,今来喜一临。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退省时频改,谋身岁屡沉。鬣成川上媚,网就水宁深。 赪尾临波里,朱须破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徐牧同年出生

韩濬

680年-750年

韩濬,唐代文人,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早年科举入仕,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心系百姓,致力于地方的治理与发展。他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与一些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与徐牧同年出生

张顶

680年-750年

张顶出身于唐代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在当地学府求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成年后,他踏上仕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格,在官场中逐步晋升。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在文学方面,张顶也颇有造诣,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

与徐牧同年出生

徐仁友

680年-750年

徐仁友出生于唐代普通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青年时期,他凭借自身才华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仕途。在官场中,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他曾在多地任职,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徐仁友一生历经唐朝的繁荣时期,见证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他的为官之道和道德品质深受百姓爱戴和同僚敬重。

与徐牧同年出生

寇坦

680年-750年

寇坦,字安之,出生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史子集,胸怀报国之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断案公正著称。后因政绩卓著,逐步升迁至朝廷要职。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寇坦也是一位文人雅士,擅长诗词歌赋,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作品在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徐牧同年出生

张松龄

680年-750年

张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早年科举不顺,但未放弃,后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中年入仕,任地方小吏,以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著称。晚年辞官归乡,著书立说,教导晚辈,在当地颇具声望。

与徐牧同年出生

张胜之

680年-750年

张胜之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人。年少时便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投身仕途,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在官场中逐步崭露头角。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同时,他也热衷于文化交流,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唐朝的文化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