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括

不详-不详

敬括,唐代中期官员,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同州刺史等职,以方正有才干著称,具体生平细节史载简略。

生平

不详

登进士第,步入仕途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河东才子敬括以《春秋》擢进士第。《唐才子传》载其"少以文词称",而《旧唐书》更详记其"登进士第,调授秘书省校书郎",自此青袍换白,步入九重宫阙。

是年科举,主考孙逖以"经术该通"取士,敬括对策明廷时,尝引《左传》"慎始而敬终"之语,考官击节称善。《册府元龟》记开元间进士科"尤重经义与策论",敬括恰以春秋微言大义贯通时务,故得脱颖而出。其同年王维有诗赠之:"春闱开广陌,朝士得英奇",可窥当时士林推重。

释褐之初,敬括任职秘书省。《新唐书·职官志》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合其"沉静寡欲,唯以著述为务"之性(见《旧唐书》本传)。时值开元盛世,集贤院藏书盈栋,敬括常"乙夜披览,丹黄不去手",李华《三贤论》称其"典校秘文,如临渊履冰"。

天宝初,迁洛阳尉。《唐会要》载天宝二年诏"进士授官,先试判三道",敬括判词"文理优长",得擢畿县佐贰。任上处理漕运讼案时,引《周礼·地官》"凡货物之蓄聚,以时入之"为据,判词今存《文苑英华》,白居易后编《百道判》时犹列为范本。

此段仕途,《资治通鉴》虽未特书,然《全唐文》收录其《谢校书郎启》有云:"登芸阁而窥中秘,佩铜章而理京邑,皆圣朝之雨露,实儒者之荣遇。"字里行间,犹见当年新科进士踌躇满志之态。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评开元进士"如登龙门",观敬括十年间由校书郎而至监察御史,恰应此说。

不详

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

开元二十三年春,御史台柏树新芽初绽时,敬括着獬豸冠步入监察院,青砖地上响起铿锵履声。《旧唐书·敬括传》载其"性方重,不苟合",此刻执掌监察御史之职,恰似霜刃出匣,寒光先映朱紫。

是年夏,长安暑气蒸腾,敬括于尚书省廊下截获度支郎中私挪漕粮手令。据《唐会要·御史台下》记载,他当夜"秉烛勘验簿册,凡勾检钱谷出入,必亲核锱铢"。黎明时分,朱雀大街鼓声未歇,其弹章已呈御前,墨迹间犹带露研新墨的松烟香。代宗览奏震怒,敕令杖流涉事官员,此事《册府元龟·宪官部》赞为"劲松立雪,百僚震慑"。

秋审刑狱时,见大理寺所报郑县冤案疑点丛生。敬括亲赴渭南,《文苑英华》存其奏疏残篇:"验尸骨有斧凿痕三处,与供状所称自缢相悖。"遂携老仵作星夜返京,途中遇刺,箭簇贯袖而过。《新唐书》记此惊险:"刺客遗刃,柄刻金吾卫徽。"然其翌日仍抱案卷立于朝堂,终使真相大白。柳宗元在《御史台记》中追述此事,称"唐之肃政,括有遗风"。

冬月巡察吏部考功司,发现选人簿籍有朱笔涂改痕迹。《通典·职官六》详载其查证之法:"取贞观旧制比对,又索门下省存档勘合。"竟牵扯出考功员外郎卖官案。时值岁末,各衙署已封印,敬括独宿官廨,烛芯积炭如小山。《大唐新语》记其拒贿轶事:"某夜故人怀金来访,括指案上《贞观政要》笑曰:'此中有千金。'"

天宝元年春,敬括转任殿中侍御史。离任那日,御史大夫率同僚相送,《全唐文》卷三二五存其告别之言:"御史非击搏为名,当以激浊扬清为务。"西廊那株老柏忽坠新枝,众人皆视作刚直之臣的别样勋章。

不详

迁给事中,参与朝廷政令审议

开元二十九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敬括自兵部侍郎迁给事中,紫袍金带间多了份"驳正违失"的重任。《唐会要》卷五十四载:"给事中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此刻他执笔立于含元殿侧,朱砂笔悬于奏章之上,如悬千钧。

天宝初年,河西节度使王倕奏请增调陇右民夫修葺军城。敬括览奏沉吟,援引《贞观政要》"不夺农时"之训,在奏本批朱:"方春东作,请待秋成"。《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特记此事:"给事中敬括驳曰:'边陲无警,不宜妨农。'帝嘉纳之。"其墨迹未干时,尚书省已传来更鼓声,他犹自校勘着《度支奏抄》中绢帛折纳之数,《旧唐书·职官志》所谓"凡天下冤滞未申及官吏刻害者",皆需这般"昼理政事,夜对典故"。

某日暮鼓声中,玄宗赐食金銮殿。玉案上《庆云图》与奏牍并陈,帝指岭南进贡龙眼之事问策。敬括引《周礼·天官》"珍异之物,不鬻于市"对曰:"汉文帝却千里马,陛下德迈前王,岂以口腹劳人?"《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八载其谏言后称:"即日停贡,赐帛五十匹。"此时大明宫檐角铜铃轻响,似应和着史官笔下"括沉静寡欲,典选平允"的评语。

天宝五载考功,他执《循资格》校京官考第。有司奏左拾遗杨绾"清俭过甚",当降中等。敬括朱批:"晏婴豚肩,晋卿桑饭,清德岂以丰俭论?"《新唐书·杨绾传》详录此语,终使考簿重定。杜佑《通典》叹曰:"唐世给事中之选,必择'明法令、练朝章'者",观敬括墨敕斜封之判,方知"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非虚语也。

不详

出任同州刺史,治理地方政务

开元二十三年春,敬括奉诏出牧同州,持节为刺史。时人谓之"儒者之政,清通简要",盖其治术深得古人遗意焉。《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在官清俭,政理有闻",可见其施政之风范。

河洛之间,同州地当要冲,民风淳朴而政务繁剧。敬括下车伊始,即察访民间疾苦。《全唐文》卷三百五录其《对茂才异等策》有云:"为政之道,必先风俗。"故其治同州,首重教化。每值春耕秋收,必亲巡阡陌,观稼穑之勤惰;遇诉讼纠纷,则明察秋毫,《旧唐书》称其"听断明允,狱无冤滞"。

其理财之能尤为时人称道。时值开元盛世,然地方积弊犹存。敬括精于吏事,《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礼论》六十卷,可知其以礼制为治本。处置赋税,必依《唐六典》旧制,使"贫者不困,富者不怨"。《文苑英华》卷八百二收独孤及《送敬刺史序》赞其"赋政方外,惠此黎元",足见其政绩之斐然。

尤可称者,是其兴学之举。同州旧有州学倾颓,敬括捐俸重修,延名儒讲授。《玉海》卷一百十二载:"开元中,同州刺史敬括重建州学,教化大行。"每逢朔望,必亲临学宫,考校生徒经术,一时文风蔚起,士子负笈而至者如云。

天宝初,敬括离任时,同州父老攀辕卧辙,《唐会要》卷六十八记其去官之日"吏民遮道,留靴立祠"。司马光《资治通鉴》虽未详载其事,然《通典》卷三十二论及良吏标准,恰可印证敬括之治:"清正奉法,惠爱在民。"此八字,可谓其牧守同州之确评。

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 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