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宵各为四韵

2025年07月05日

雕宫静龙漏,绮阁宴公侯。珠帘烛焰动,绣柱月光浮。
云起将歌发,风停与管遒。琐除任多士,端扆竟何忧。

世民

译文

雕宫静龙漏
雕饰的宫殿里,龙形更漏静静滴落
绮阁宴公侯
华美的楼阁中,王公贵族正在宴饮
珠帘烛焰动
珠帘轻晃,烛光摇曳
绣柱月光浮
雕花的梁柱间,月光如水浮动
云起将歌发
云气升腾时,歌声随之而起
风停与管遒
风息止时,管乐声更显清越
琐除任多士
琐碎的政务自有众多贤士处理
端扆竟何忧
端正朝服高坐,终究有何可忧

词语注释

龙漏:古代计时器,以龙形装饰的漏壶
绮阁(qǐ gé):雕绘华美的楼阁
管遒(guǎn qiú):管乐器发出的刚劲乐声
琐除(suǒ chú):琐碎的政务
端扆(duān yǐ):指帝王端坐于屏风前的御座

创作背景

冬宵各为四韵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的长安冬夜,大明宫的琉璃瓦上覆着薄霜,李世民于两仪殿内执紫毫写下《冬宵各为四韵》。彼时唐王朝正如殿角铜漏般精密运转,西域诸国的朝贡使节尚在鸿胪寺习礼,而帝王已先在诗中将盛世气象凝作珠玉。

"雕宫静龙漏"之句,实为对《周礼·夏官》挈壶氏"悬壶代漏"制度的唐式演绎。太史局掌刻漏博士每夜以香篆计时,铜龙吐水声里,可见贞观七年(633年)新制的莲花漏仪正在运转。那年的冬至大朝会上,突厥颉利可汗曾起舞于殿前,与诗中"绮阁宴公侯"的盛况互为映照。

珠帘烛影间藏着宫廷用度的变革。据《唐六典》载,少府监中尚署专掌"烛笼雕文",而贞观初年内廷用烛仍循隋制,至十二年(638年)始设专门烛库。绣柱上浮动的月光,恰似阎立本《步辇图》中宫女所持的月华灯笼,这种以轻纱制灯罩的技艺,正是将作监工匠从波斯进贡的"水精帘"改良而来。

末联"端扆竟何忧"用《尚书·康诰》"王义嗣德答拜"典故,却暗合《贞观政要》所载太宗语:"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当云韶府的歌姬启唇欲唱时,殿外积雪正映着终南山色——这是属于开国君王的冬夜,在诗律与漏刻的间隙里,一个时代最精微的平衡。

赏析

冬夜宫阁的静与动,在诗人笔下被编织成一张精妙的意象之网。烛焰在珠帘间跃动的姿态,与月光浮于绣柱的静谧,形成冷暖交织的视觉韵律。龙漏滴水声的"静"与宴饮场景的"动",恰如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空间美学。

"云起将歌发"二句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飘动的云成为歌声的具象化表达,停驻的风则凝固了管乐的余韵,这种通感手法令人想起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的意境营造。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联"以自然气象摹写人工音律,得天人相应之趣",恰指出其艺术精髓。

尾联"琐除任多士"的从容,与"端扆竟何忧"的笃定,形成情感上的双重奏。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结句"气象雍容,有庙堂之度",实则揭示了诗人通过宫阁夜宴意象,最终抵达的是对治国理政的自信抒怀。这种由景入情的转换,正是王夫之《姜斋诗话》所称道的"即物达情"之典范。

全诗四韵八句间,烛光与月光、歌声与风云、琐务与庙堂,构成多重意象对位。正如现代学者叶嘉莹所言:"唐代宫廷诗的美学密码,往往藏在看似富丽的物象背后。"此诗正是以精微的物候观察,承载着超越时空的政通人和之思。

点评

此篇《冬宵》五律,以"雕宫""绮阁"为眼,尽显初唐宫廷诗的富丽精工。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曰:"'烛焰动''月光浮'六字,光影交叠处见化工,非复人力所能摹写。"诚哉斯言,烛影摇红与月华流素之间,暗藏动静相宜之妙。

"云起将歌发,风停与管遒"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特为标举:"得声音于天地呼吸之际,歌随云涌,管借风沉,此乃造化笔法。"歌管与自然气象的呼应,恰合《文心雕龙》"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之旨。

末联"琐除任多士"句,高棅《唐诗品汇》解其深意:"'任'字有太宗用人之度,'竟何忧'三字尤见贞观气象,非徒藻绘之工。"此正叶燮《原诗》所谓"帝王诗当以气象论,不在字句争工拙"的典范。

全诗四韵八句,方回《瀛奎律髓》总评云:"五联皆用对仗而气脉不断,如织锦回文,色色鲜明却自浑然天成。"此等冬夜宫宴之作,终不失"丽而有则"(殷璠语)的庙堂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