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长安城尚浸在料峭春寒中,大唐的朝堂却因一面铜镜的碎裂而震动。魏徵病逝的消息传来,太宗李世民掷碎镜台,恸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
当送葬的队伍蜿蜒行过朱雀大街时,皇帝亲临永宁门目送。史载太宗"登苑西楼,望哭尽哀",眼前这《望送魏徵葬》的凄怆画面便永远定格在唐诗的星空下。阊阖门前的金鞍玉辇不再有盛世气象,野郊河桥的饯别竟成天人永隔。那轮惨淡的斜阳缓缓沉入终南山脊,恰似贞观朝堂永远缺失的铮铮风骨;舒卷的悲旌与断续哀笳声中,帝王泪落如珠,打湿了龙袍前襟。
最痛彻心扉的,是末句"芳春共谁遣"的诘问。当年魏徵常在春日呈献《谏太宗十思疏》,如今满园春色依旧,再无人与他论治道、辩得失。这泣血之问,不仅道出明君贤臣的千古知遇,更在无意间预言了贞观之治黄金时代的渐逝——七年后,太宗驾崩时执《兰亭序》真迹入葬,盛唐的诗意与治世,终究都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