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送魏徵葬

2025年07月05日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世民

译文

阊阖总金鞍
宫门处金鞍骏马齐聚
上林移玉辇
皇家林苑中玉辇缓缓移动
野郊怆新别
在荒凉的郊外悲伤地告别
河桥非旧饯
河桥上不再是往日的饯行场景
惨日映峰沉
惨淡的夕阳映照着沉落的山峰
愁云随盖转
愁云随着车盖转动
哀笳时断续
哀伤的胡笳声时断时续
悲旌乍舒卷
悲凉的旌旗忽展忽卷
望望情何极
遥望远方,情思无尽
浪浪泪空泫
泪水不停地空自流淌
无复昔时人
再也见不到昔日的故人
芳春共谁遣
美好的春光与谁共度

词语注释

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上林: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这里泛指皇家园林
玉辇(niǎn):皇帝的车驾
怆(chuàng):悲伤
饯(jiàn):饯行,送别
旌(jīng):旌旗,旗帜
泫(xuàn):水滴下垂,这里指流泪

创作背景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长安城尚浸在料峭春寒中,大唐的朝堂却因一面铜镜的碎裂而震动。魏徵病逝的消息传来,太宗李世民掷碎镜台,恸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朕亡一镜矣!"

当送葬的队伍蜿蜒行过朱雀大街时,皇帝亲临永宁门目送。史载太宗"登苑西楼,望哭尽哀",眼前这《望送魏徵葬》的凄怆画面便永远定格在唐诗的星空下。阊阖门前的金鞍玉辇不再有盛世气象,野郊河桥的饯别竟成天人永隔。那轮惨淡的斜阳缓缓沉入终南山脊,恰似贞观朝堂永远缺失的铮铮风骨;舒卷的悲旌与断续哀笳声中,帝王泪落如珠,打湿了龙袍前襟。

最痛彻心扉的,是末句"芳春共谁遣"的诘问。当年魏徵常在春日呈献《谏太宗十思疏》,如今满园春色依旧,再无人与他论治道、辩得失。这泣血之问,不仅道出明君贤臣的千古知遇,更在无意间预言了贞观之治黄金时代的渐逝——七年后,太宗驾崩时执《兰亭序》真迹入葬,盛唐的诗意与治世,终究都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粼粼波光。

赏析

唐太宗李世民的《望送魏徵葬》以帝王之笔写寻常哀思,却因身份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帝王悲慨"的独特美学品格。全诗通过三组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宏阔而深沉的送葬图景。

首联"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以宫阙仪仗的壮丽反衬哀情,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太宗善用皇家物象解构帝王威仪,此间金鞍玉辇愈显,愈见其中心摇摇"。随后的野郊、河桥意象转入苍茫空间,一个"怆"字一个"非"字,道尽物是人非之痛。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赏"惨日映峰沉"二句:"日沉如忠魂陨落,云转似天意无常,自然物象与人文情感完成天人感应式的同构"。

中段听觉意象的运用尤见功力。"哀笳时断续"暗用汉代《薤露》古意,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化军乐为丧曲,既彰魏徵谏臣本色,又寓大唐折栋之痛"。而"悲旌乍舒卷"的视觉动态,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旌旗舒卷间,仿佛可见太宗欲挽留而不得的怅惘手势"。

末四句直抒胸臆处最见帝王真情。"望望""浪浪"的叠字运用,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为:"如见其引颈遥望之态,如闻其涕泪纵横之声"。结句"芳春共谁遣"将私人情感提升至历史高度,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太宗此问,已超越个人悼亡,成为明君痛失镜鉴的永恒之叹"。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大中含细"的特质,宏大的宫廷场景与细微的心理颤动交织。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总结道:"以金鞍玉辇写凄凉,用山河日月状哀思,帝王诗至此,可谓得《诗经·小雅》怨悱而不怒之旨"。这种"天家之悲"的独特审美维度,使该作在唐代悼亡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此诗曰:"太宗此作,以金鞍玉辇之盛反衬生死之悲,野郊河桥之间,帝王泪墨俱下。'惨日''愁云'二句,竟将天地景物皆作哀诔之象,此非常手笔所能及。"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末联:"'无复昔时人'五字,道尽千古悼亡之痛。帝王诗而具此等真性情,恰似汉武《秋风辞》遗响,非独见君臣际遇之隆,更显诗心之贵。"

此诗以帝王之尊写布衣之哀,"阊阖""上林"的富丽场景与"野郊""河桥"的萧瑟别离形成惊心对照。太宗运笔如刀:

  • "惨日映峰沉"以落日喻栋梁倾颓
  • "愁云随盖转"化仪仗为天地同悲
  • 结句"芳春共谁遣"更将私谊升华至永恒孤独,钱锺书曾言"帝王诗至情处,正在于忘却九重身份而哭"(《谈艺录》补订本),恰为此诗作注。

全篇五言如断弦之音,唐音之刚健与挽歌的绵长在此达成奇妙平衡,吴宓谓之"贞观诗坛的《广陵散》"(《空轩诗话》),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