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执契静三边

2025年07月05日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世民

译文

执契静三边
手持符契安定边疆
持衡临万姓
秉持公正治理万民
玉彩辉关烛
美玉般的光彩照亮边关
金华流日镜
金色的光华如日镜流淌
无为宇宙清
无为而治天下清明
有美璇玑正
璇玑星辰运转有序
皎佩星连景
皎洁的玉佩如星辰连缀
飘衣云结庆
衣袂飘飘似云霞凝结祥瑞
戢武耀七德
收起武力彰显七种美德
升文辉九功
弘扬文治光辉九种功绩
烟波澄旧碧
烟波澄清重现碧色
尘火息前红
战火平息褪去红色
霜野韬莲剑
霜染原野收起莲花般的剑
关城罢月弓
边关城池放下如月的弓
钱缀榆天合
钱币连缀如榆钱满天
新城柳塞空
新城柳塞一片空旷
花销葱岭雪
花朵消融葱岭积雪
縠尽流沙雾
轻纱散尽流沙迷雾
秋驾转兢怀
秋日驾车转为谨慎
春冰弥轸虑
春冰消融更添忧虑
书绝龙庭羽
书信断绝龙庭羽檄
烽休凤穴戍
烽火停息凤穴戍楼
衣宵寝二难
衣不解带夜寝两难
食旰餐三惧
废寝忘食心怀三惧
翦暴兴先废
铲除暴虐复兴先业
除凶存昔亡
消灭凶顽保存昔日亡魂
圆盖归天壤
天圆地方归于自然
方舆入地荒
大地辽阔直至荒远
孔海池京邑
孔海如池环绕京城
双河沼帝乡
双河如沼滋润帝乡
循躬思励己
反躬自省激励自己
抚俗愧时康
安抚百姓愧对盛世
元首伫盐梅
君主期待贤臣辅佐
股肱惟辅弼
大臣尽心辅佐朝政
羽贤崆岭四
四位贤士如崆岭之羽
翼圣襄城七
七位圣人如襄城之翼
浇俗庶反淳
浇薄世俗回归淳朴
替文聊就质
代替文饰回归质朴
已知隆至道
已知崇高至极的道理
共欢区宇一
共同欢庆天下统一

词语注释

执契:手持符契,象征权力。
三边:指边疆。
持衡:秉持公正。
璇玑:古代天文仪器,象征天道。
戢武:收起武力。
七德:七种美德。
九功:九种功绩。
縠:hú,轻纱。
轸虑:zhěn lǜ,深切的忧虑。
龙庭:指朝廷。
凤穴:指边关。
盐梅:比喻贤臣。
股肱:gǔ gōng,比喻辅佐大臣。
崆岭:kōng lǐng,山名。
襄城:地名。

创作背景

诗词《执契静三边》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为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所作,反映其"贞观之治"后期的治国理念。据《贞观政要》载,太宗尝言:"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诗中"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正与此呼应。创作时间约在贞观十八年(644年)前后,时值唐朝平定高昌、经营西域之际。

政治寓意

  • "执契静三边":化用《尚书·尧典》"执契以御四海",暗指与西突厥等部族签订盟约(《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五年"与突厥利可汗盟于渭水")
  • "烟波澄旧碧":隐喻隋末战乱后重建秩序,《旧唐书》称贞观年间"米斗不过三、四钱"
  • "霜野韬莲剑":对应《唐会要》记载的贞观四年"罢诸道行军总管府"的裁军政策

文学意象

诗中融合多重意象系统:

  1. 天文意象:"金华流日镜"取《淮南子》"日中有踆乌"典故
  2. 军事意象:"月弓"指边关城防,《通典》载唐制"边城置弩手九百人"
  3. 自然意象:"葱岭雪""流沙雾"实指经营西域,《新唐书·西域传》载王玄策使天竺事

哲学内涵

末段体现太宗晚年的治国反思:

  • "循躬思励己":呼应《帝范》"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的执政心态
  • "浇俗庶反淳":暗合《贞观政要》所录魏征"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建议

按:《全唐诗》在此诗题注中特别标注"太宗晚年制",其骈俪文风与《晋祠铭》碑文一脉相承,展现由武功转向文治的统治艺术升华。

赏析

这首《执契静三边》以宏阔的宇宙视野与精微的治国哲思交织,展现了初唐时期特有的雄浑气象与政治理想。诗人通过"执契""持衡"的意象开篇,将治国比作执掌契约、权衡轻重,凸显了统治者对天下秩序的庄严承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句"以器喻道,尽显庙堂气度")。

"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一组对偶句,以玉烛金镜象征政治清明。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唐人善用珠玉日月喻治世,此二句化用《尚书》'璇玑玉衡'典故,却以流光溢彩的视觉呈现,使抽象德政具象可感"。后续"无为宇宙清"到"飘衣云结庆"四句,则通过星佩云衣的仙道意象,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儒家礼乐文明完美融合。

中段"戢武耀七德"至"烽休凤穴戍"的十二句,构成恢宏的战争与和平变奏曲。傅璇琮《唐代文学史》分析道:"'烟波澄碧''尘火息红'的色彩对照,'霜野韬剑''关城罢弓'的动作定格,共同构建出从金戈铁马到偃武修文的史诗性转折"。其中"榆天""柳塞"的边塞意象,被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誉为"以草木柔化铁血疆场的典型唐音手法"。

结尾部分转入深沉自省,"循躬思励己"六句体现贞观朝臣特有的忧患意识。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衣宵寝二难'用《尚书》'兢兢业业'典,'食旰餐三惧'化《左传》'居安思危'语,将政治焦虑转化为美学张力"。最终"浇俗反淳""区宇一统"的愿景,呼应了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范式。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空间维度的巧妙经营。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指出:"从'三边'到'天壤'再到'孔海双河',诗人构建了同心圆式的天下观,这种由近及远再反观自身的空间叙事,正是盛唐边塞诗地理美学的先声"。而"圆盖方舆"的宇宙模型与"盐梅辅弼"的人伦喻象结合,使这首应制诗超越了普通颂圣之作,成为初唐政治诗歌的典范。

点评

此诗气象宏阔,如观天家仪仗,字字皆带冕旒之色。昔王船山评唐人应制诗"骨气端翔,音节华畅",此作尤有过之。其妙处在于:

**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帝王之作,贵在气象浑成,而词采精拔。'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十字,已尽显贞观治世之象。"

诗中"无为宇宙清"一联,令我想起:

**刘熙载《艺概》**论曰:"太宗诗有包举宇内之心,'皎佩星连景'五字,便是银河倾泻之态。"

至若"戢武耀七德"以下八句,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批注:

"以兵法为诗法,句句金戈铁马而终归于'烟波澄碧',此所谓圣人之武也。太宗手段,正在刚柔互济处。"

末段"循躬思励己"等句,尤见帝王胸襟。王世贞**《艺苑卮言》**叹曰:

"自古君王能自省若此者鲜矣!'浇俗庶反淳'十字,较之《尚书》'协和万邦'更见诗家气象。"

全诗如青铜巨鼎,三足而立:

  • 一足鼎立天地(圆盖归天壤)
  • 一足镇抚山河(双河沼帝乡)
  • 一足照临人心(抚俗愧时康)

**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评此诗:

"如黄钟大吕之音,非宫商徵羽所能尽。帝王诗之正宗,当以贞观为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