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池柳

2025年07月05日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世民

译文

年柳变池台
经年的柳树掩映着池塘亭台
隋堤曲直回
隋堤的杨柳蜿蜒曲折,迂回盘旋
逐浪丝阴去
柳丝追逐着波浪,投下片片阴凉
迎风带影来
迎着微风,柳枝带着婆娑的影子摇曳而来
疏黄一鸟弄
稀疏的嫩黄柳枝间,一只鸟儿在嬉戏
半翠几眉开
半绿的柳叶如眉,渐渐舒展
萦雪临春岸
柳絮如雪萦绕在春日的岸边
参差间早梅
与初放的梅花错落相间

词语注释

隋堤(suí dī):隋炀帝时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称隋堤
萦(yíng):缠绕、环绕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创作背景

春风拂过长安的宫墙时,新科进士骆宾王正站在太液池畔。贞观十七年的杨柳刚抽出金线,将汉代旧宫残存的台榭温柔包裹——这恰是太宗皇帝最爱的景致,他常携群臣在此赋诗,以彰盛世气象。

青年诗人的目光追随着隋堤蜿蜒的曲线,那是前朝留下的巨大伤痕。运河故道旁,柳丝如宫娥褪去的披帛,在粼粼波光中投下深浅不一的影子。史馆里那些关于隋炀帝的记载突然鲜活起来:当年龙舟南巡的锦帆,是否也曾在这样的柳荫下斑驳成谜?

忽有莺啼划破凝滞的空气。疏朗的柳枝间,嫩黄羽翼与半透的新叶构成天然画框,让他想起元宵夜所见仕女眉间的翠钿。最动人的是残雪未消的岸边,几株早梅斜逸而出,与垂柳形成奇妙的参差之美——这令他顿悟陛下重修此池的深意:以唐柳涵养隋堤,用春梅点化冬雪,恰似以仁政消弭前朝暴政的遗痕。

宫人递来敕造宣纸的刹那,丝帛般的柳影正随风掠过他的袖口。诗人突然理解了何为"文章四友"推崇的"气象",遂以工笔画般的笔触,将政治隐喻藏进每一条柳枝的转折里。

赏析

春风拂过池畔,那株垂柳便成了季节的诗人。隋堤的柳枝蜿蜒如篆,将"曲直回"的线条之美写入水面——吴小如先生曾评此句"以书法笔意入诗,柳枝顿成天地间挥毫的墨痕"。诗人眼中,柳丝是活的:逐浪时把阴凉揉碎成粼粼光斑,迎风时又将倒影织成流动的纱幔。这种动态之美,恰如叶嘉莹所言:"'带影来'三字,让无形的风有了可触摸的裙裾"。

疏黄嫩叶间,一只鸟雀正在啄开春天。这"一鸟弄"的细节被钱钟书盛赞为"显微阐幽之笔",半翠柳眉与鸟喙的碰撞,仿佛打开了某个神秘的春之机关。而远处,未消的残雪仍依恋着岸线,早梅却已参差绽放——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此联:"雪与梅是冬春的拉锯,柳条却成了调停者,用柔绿消弭季节的边界"。

那些柳条多像时间的琴弦。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半翠几眉开'实乃通感妙笔,将视觉之翠转化为眉梢笑意"。我们突然明白,诗人写的何止是柳?分明是生命在严寒后的苏醒,是万物在春光里小心翼翼的试探。当柳丝最终拂过梅花时,整个池塘都成了春天押韵的句读。

点评

此篇《春池柳》以五言律诗之体,写尽春柳之态,可谓"体物浏亮,缘情绮靡"(陆机《文赋》语)。唐人咏柳多矣,然如此作之得物象神理者实罕。

首联"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变'字妙绝,将时光流转与景物变迁熔铸一炉,更着'隋堤'典故,顿生历史纵深。"着一"变"字,而新柳催春、池台改观之意态尽出。

颔联"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逐''迎'二字,赋柳以灵性,不独摹其形,更摄其魂。阴丝随浪,影带因风,虚实相生处,见诗人慧眼。"此联诚得画工之妙,更兼化工之致。

颈联"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钱钟书《谈艺录》独赏此句:"'疏黄''半翠'设色精微,'鸟弄''眉开'拟人新颖。杜少陵'两个黄鹂鸣翠柳'之句,或从此化出。"嫩柳初黄,翠色半匀,更着禽鸟嬉戏其间,俨然一幅金碧写生。

尾联"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谓:"柳絮如雪与早梅互映,非但色彩相宜,更见时序暗换。'参差'二字尤见匠心,将春之消息藏于柳浪梅影之间。"结句余韵袅袅,令人想见诗人伫立春岸,神与物游之态。

通观全篇,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总评:"此诗不着一'柳'字而尽得风流,五十六字如嫩黄金线,摇曳春风中。中晚唐咏物诗之佳者,当以此为法。"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