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守岁

2025年07月05日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世民

译文

暮景斜芳殿
夕阳的余晖斜照着华丽的宫殿
年华丽绮宫
新年的气象使宫殿更加绚烂辉煌
寒辞去冬雪
寒气随着冬雪渐渐消散
暖带入春风
暖意伴着春风悄悄来临
阶馥舒梅素
台阶旁梅花绽放散发清香
盘花卷烛红
烛台上的盘花烛火通红
共欢新故岁
人们共同欢庆新旧年交替
迎送一宵中
在这除夕之夜迎来送往

词语注释

馥(fù): 香气浓郁
绮(qǐ): 华丽,美丽
素(sù): 这里指梅花淡雅的白色
宵(xiāo): 夜晚

创作背景

诗词守岁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着芳殿的飞檐,鎏金岁月在绮宫中流转。这首《守岁》诗诞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宫廷岁末,彼时大唐正从隋末烽烟中涅槃,盛世光华初现于长安城的每一处雕甍。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每逢除夕必设宴丹霄殿,与群臣共度良宵。诗人作为宫廷侍臣,目睹殿中盘龙烛台燃起三尺红焰,冬雪未消的梅香与椒柏酒气交织,遂以五律定格这新旧交替的永恒瞬间。诗中"寒辞""暖带"之对,暗合《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以迎新年"的古老习俗,而"盘花卷烛"的华美意象,恰是唐代《岁华纪丽》所述"除夕夜燃巨烛,谓之守岁火"的真实写照。

在更深的时空维度里,这首诗延续着周代《诗经·豳风》"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农耕记忆,又将汉代《四民月令》中"除夕更岁,家人聚宴"的温情揉进盛唐气象。当钟漏将尽,诗人看见的不只是宫梅阶雪,更是整个华夏文明对时间的诗意凝视——在火光与墨香中,将永恒镌刻于岁暮的转瞬之间。

赏析

夜色如墨,芳殿的飞檐斜映着最后一缕霞光,绮宫的雕梁在年华盛景中愈发璀璨。诗人以"暮景斜芳殿"起笔,瞬间勾勒出宫廷守岁的华美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斜'字如画工点睛,使静态宫阙顿生时光流动之感。"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二句,以拟人笔法写季节更迭。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辞'字'带'字,俱见炼字功夫。冬雪之寒犹在回眸,春风之暖已盈袖底,时空转换之妙,尽在转瞬之间。"诗人将抽象的气候变化具象为依依惜别与欣然相迎的场景,暗喻岁月交替的永恒主题。

阶前白梅吐蕊,暗香浮动;殿内烛影摇红,盘花绚烂。"阶馥舒梅素"与"盘花卷烛红"形成精妙对仗,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称此种手法:"如彩蝶双飞,一素一艳,相映成趣。"梅的素雅与烛火的绚烂,既是视觉的对照,更隐喻守岁之夜肃穆与欢庆并存的特殊氛围。

末联"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道出全诗精髓。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共欢'二字力透纸背,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集体记忆。'一宵'浓缩时光重量,使迎新的喜悦与辞旧的怅惘,在烛光里达成诗意和解。"这种既欢欣又怅惘的复杂心绪,正是中国人对时间特有的敏感与哲思。

全诗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岁朝图,宫廷的华美与岁月的深沉在烛影梅香中交融。学者叶嘉莹曾评价:"诗人以空间之奢华写时间之流逝,用器物之精美衬生命之短暂,富贵气象中自见人生感慨。"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得盛唐气象与生命意识在守岁之夜达成完美的诗意平衡。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守岁"为题,却跳出俗套窠臼,将宫廷岁暮的华美气象与自然节令的微妙变化熔铸为玲珑诗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五言律贵在气象浑成,此作'寒辞''暖带'一联,以拟人笔法写岁时交替,既得骈俪之工,复具流动之致,真所谓'句中含造化,笔底转阴阳'者。"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共欢新故岁'二句,化瞬间为永恒,使一宵之欢具足年光流转之意。较之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元宵盛况,更见唐人守岁诗特有的深邃时间意识。"诗中"阶馥舒梅素"一句,近代词学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舒'字最见功力,非但写梅香暗度,更暗传春意萌动之态,与谢朓'庭昏见野阴'同臻化境。"

全诗八句四十字,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寓目即书,无非现量",将视觉(烛红梅素)、嗅觉(阶馥)、触觉(寒暖)交织成多维时空,在宫廷诗的富丽精工中,暗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的哲思。末句"一宵"二字,恰似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惘然,在盛唐气象中埋下中唐时间哲思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