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春

2025年07月05日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世民

译文

寒随穷律变
寒意随着岁末的韵律渐渐消散
春逐鸟声开
春天追随着鸟儿的啼鸣悄然来临
初风飘带柳
早春的风轻拂着嫩柳如丝带飘舞
晚雪间花梅
迟暮的飞雪与绽放的梅花相映成趣
碧林青旧竹
苍翠的林中挺立着经冬的老竹
绿沼翠新苔
碧绿的池沼萌发着鲜嫩的苔藓
芝田初雁去
祥云般的田野送别北归的初雁
绮树巧莺来
繁花似锦的枝头迎来灵巧的黄莺

词语注释

穷律:指岁末时节。穷,尽;律,节气律历
芝田:传说中仙人种灵芝的田地,此处喻指祥瑞之地
绮树:形容树木华美如绮罗。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

创作背景

东风解冻之际,贞观七年的长安城仍裹着薄霜。虞世南立于弘文馆的雕窗前,指尖摩挲着尚未干透的宣纸,墨迹里凝着早春特有的矛盾美学——这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寒冷的初春,太极殿檐角的冰溜子犹垂着前朝的残梦。

史载武德九年那场玄武腥风后,新帝特命将作监在禁苑移栽三百株隋堤柳。此刻那些嫩黄柳条正以水墨的弧度划过虞世南的视线,与《月令七十二候》中"东风三候"的记载微妙错位:本该出现的桃李仍瑟缩在青灰枝桠里,倒是几株宫梅逆时而绽,碎玉般的花瓣与元日未扫尽的瑞雪交叠,恰似阎立本《职贡图》中疏勒使者进献的冰纹琉璃。

诗人蘸墨时瞥见廊下新糊的纱灯——那上面还留着去岁重阳的茱萸纹样。秘书监的典藏显示,南朝梁简文帝曾于立春日命宫人"剪彩为燕,贴宜春字",而此刻太常寺的乐工正在排练《春莺啭》,龟兹琵琶的弦音惊起掖庭墙外最早的一队雁阵。虞世南忽然想起去岁陪驾昆明池时,太宗以弓梢划过冰面吟诵的《豳风·七月》,那些在《艺文类聚》里沉睡的物候词句,此刻都化作砚台中渐渐晕开的松烟。

赏析

初读此诗,便觉春风拂面。诗人以"寒随穷律变"开篇,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将抽象的节气变化具象为温度感知。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得天地消息之先",一个"随"字道尽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而"变"字又暗含万物复苏的生机。

颔联"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飘带'二字写尽春风柔情,'间'字则绘出残雪与早梅相映成趣。"柳枝如飘带般婀娜,是典型的春日意象;而晚雪与梅花共舞,又形成冷暖交融的独特美感,这种矛盾统一正是盛唐诗艺的典型特征。

颈联"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采用工笔重彩的描绘方式。现代学者林庚在《唐诗综论》中分析道:"'碧''青''绿''翠'四色叠用而不觉堆砌,盖因'旧竹'与'新苔'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对照。"老竹经冬犹青,新苔遇春更翠,既展现生命的延续性,又暗喻新旧交替的哲学思考。

尾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暗藏视听交响。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称此联"得移情之妙":鸿雁北归的苍茫与黄莺啼鸣的婉转形成宏大与精微的对比,"芝田"用典昆仑仙境的瑶池芝田,将人间春色提升至仙境高度。当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巧"字:"既状莺啼之灵动,又暗含造化之机巧,一字而境界全出。"

全诗以"穷律—初雁"的时间线为经,以"柳梅—竹苔"的空间景为纬,织就一幅立体的早春画卷。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道:"此诗最妙处在'逐'字,鸟声非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追逐春天,将无情之物写得有情,正是'天人合一'美学观的绝佳体现。"诗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捕捉,将生命萌动的喜悦转化为永恒的诗意,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春之悸动。

点评

东风解冻时,南朝文论家刘勰曾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此诗恰似一幅工笔设色的立春图卷,以五言律诗之整饬,勾勒出天地气韵的微妙流转。

首联"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暗合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评骘。穷律者,冬至阳生之谓也,北宋梅尧臣尝言:"春鸟如故人,声声唤新绿",诗人以通感笔法将抽象节令具象为听觉意象,恰似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赞"取景遣韵,如化工肖物"。

颔联"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令人生出唐人司空图"柳阴夹道,梅影横窗"的联想。明代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此般笔法:"雪里寒梅得一'间'字,便觉冷香浮动",飘带之柳与间花之梅构成动态对仗,暗藏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的深意。

颈联"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深得六朝山水诗三昧。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激赏此类设色:"青碧相映处,自有时序更迭之趣",旧竹新苔的对照,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隐隐透出生命轮回的哲思。

尾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暗用《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之法。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好以禽鸟为诗眼",鸿雁北归与黄莺啼树构成时空交响,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诗人将节气物候化作心灵的节拍器,在去来之间叩响永恒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