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白日半西山

2025年07月05日

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
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

世民

译文

赋得白日半西山
咏叹夕阳西下的景象
红轮不暂驻
火红的太阳不会片刻停留
乌飞岂复停
乌鸦飞过又怎会再停歇
岑霞渐渐落
山间的晚霞缓缓消散
溪阴寸寸生
溪边的阴影渐渐蔓延
藿叶随光转
藿草的叶子随着光线转动
葵心逐照倾
葵花的花心追随着阳光倾斜
晚烟含树色
暮霭中透出树木的颜色
栖鸟杂流声
栖息的鸟儿与流水声交织

词语注释

岑(cén):小而高的山
藿(huò):藿香,一种植物
葵(kuí):向日葵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白日半西山》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唐贞观年间,太宗励精图治,文教昌明,此诗或诞生于那个诗赋取士的黄金时代。"赋得"体例暗示着这可能是科举试场或文人雅集时的命题之作,如同敦煌残卷中记载的"奉敕赋得体"传统,诗人需在严格的格律中展现才情。

一、天象与时间的哲学沉思

"红轮不暂驻"化用《淮南子》"日中有踆乌"典故,暗合建安文人"惊风飘白日"的时空慨叹。贞观十年间,太史局屡次修订历法,这种对天体运行的精确观测,转化为诗中"岑霞渐落,溪阴寸生"的工笔写照。诗人或许曾在弘文馆翻阅过《周髀算经》,方能将落日投影的数学之美,凝练成"寸寸生"的微观诗意。

二、田园意象的政治隐喻

"藿叶葵心"的选取别有深意。《齐民要术》载葵为"百菜之主",而藿乃贫士之食。此般植物向日特性,既是对陈隋宫体诗"影随朝日红"的超越,又暗含士人"倾心向阳"的政治姿态。贞观十二年,太宗在《荐举贤能诏》中强调"葵藿之诚",诗中的光影流转,或许正是对这份诏令的诗意回应。

三、暮色中的声音画卷

末联"栖鸟杂流声"深得谢朓"喧鸟覆春洲"遗韵,却更添几分盛唐气象。考《贞观政要》载太宗论乐:"悲欢之情,在于人心",诗人或许亲历过长安教坊新排的《鸟歌万岁乐》,方能在黄昏的视觉残像里,编织出如此丰富的听觉层次。那些归巢的鸟鸣与溪声,恰似宫廷雅乐与民间歌谣的奇妙融合。

黄昏的余晖里,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剪影——既有六朝文学的精致血脉,又孕育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当最后一缕光线掠过弘文馆的飞檐,这首诗便永远凝固在历史与美学的交汇点上。

赏析

落日熔金时分,诗人以工笔细描与哲思凝练交织的笔触,构建出这幅光影流转的黄昏图卷。"红轮不暂驻"开篇即显赫赫威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句"以太阳神车不可阻挡的驰骋之势,暗喻时光永恒的悲剧性本质"(《唐诗选注》)。"乌飞岂复停"更添仓促,乌鸦的黑色剪影与赤红晚霞形成色彩对冲,恰如闻一多所言"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强化了逝川般的惆怅"(《唐诗杂论》)。

中联"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被清代学者沈德潜盛赞为"造化在手"(《唐诗别裁》)。山巅晚霞的渐变与溪畔暗影的蔓延,构成空间上的垂直对应。钱钟书指出"寸寸"与"渐渐"的叠词运用,使时间流逝具象为可丈量的实体(《谈艺录》)。而"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的拟人化描写,台湾学者黄永武解读为"植物对光明本能的追随,恰似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永恒渴慕"(《中国诗学》)。

尾联"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将视觉与听觉通感交融。袁行霈教授特别激赏"含"字:"既写暮霭浸润林木的氤氲之态,又暗含天地将晚色温柔包裹的母性情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结句的鸟鸣与溪声交响,程千帆谓之"以声音的喧闹反衬黄昏的寂寥,堪称'以动写静'的典范"(《古诗考索》)。全诗在光影明灭间完成对永恒的诘问,正如叶嘉莹所言:"诗人将刹那的黄昏体验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使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的诗意结晶"(《迦陵论诗丛稿》)。

点评

此诗以落日意象为轴,熔铸时光哲思与自然灵韵于一炉。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二句,状景如绣工拈线,深浅入微。非止摹形,实乃写天地呼吸之律。"

首联"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化用《淮南子》"日中有踆乌"典故,钱钟书《谈艺录》评其:"以金乌驮日之神话入诗,使亘古奔阳顿生羽翼之态。'不暂''岂复'四字相激,遂令流光逝水具金石铿锵之声。"

中二联尤见巧思,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藿叶''葵心'之转倾,非独物性使然,实寓臣子慕光之诚。庾信《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之悲,至此翻作'逐照倾心'的生机。"晚烟栖鸟一联,王国维《人间词话》赞为:"得陶潜'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真趣,而'杂流声'三字尤妙,使视觉听觉交汇成趣,正如司空图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全诗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论:"写景诗贵有层深,'渐渐''寸寸'见推移之痕,'随光''逐照'显物我交融,末联更拓开境界,树色流声中自含不尽之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