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宴中山

2025年07月05日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世民

译文

驱马出辽阳
策马扬鞭离开辽阳
万里转旂常
万里征途战旗飘扬
对敌六奇举
对阵敌军妙计频出
临戎八阵张
临战布下八阵雄图
斩鲸澄碧海
斩杀巨鲸澄清碧海
卷雾扫扶桑
驱散迷雾横扫扶桑
昔去兰萦翠
昔日离去兰草芬芳
今来桂染芳
今日归来桂花飘香
云芝浮碎叶
云中灵芝映碎叶
冰镜上朝光
如冰明镜映朝阳
回首长安道
回望长安故道远
方欢宴柏梁
方得欢聚柏梁宴

词语注释

旂常(qí cháng):古代旗帜的统称,旂指画有蛟龙的旗,常指画有日月图案的旗
扶桑(fú sāng):古代神话中的神树,亦指东方极远之地或日本
云芝(yún zhī):传说中的仙草,形如灵芝
柏梁(bǎi liáng):汉代柏梁台,后泛指宫廷宴饮场所

创作背景

诗词《宴中山》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经纬中的诗韵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期间驻跸中山郡(今河北定州),于军帐中设宴犒赏三军。时值秋深,辽东战事初定,太宗目睹将士"斩鲸澄碧海"的豪情与"云芝浮碎叶"的边塞景致,遂在鎏金错银的烛台光影间即兴赋诗。侍臣褚遂良以蝇头小楷录于青藤纸上,后收入《翰林学士集》残卷。

二、军事地理的文学投射

诗中"驱马出辽阳"实指唐军自幽州(今北京)至辽东的行军路线。据《资治通鉴》载,大军四月自洛阳出发,六月攻破白岩城,至九月班师途经中山。太宗以"八阵张"化用诸葛亮兵法,暗喻其借鉴三国典故在辽东战场布设"六花阵"的军事智慧。

三、宴饮文化的政治隐喻

末句"宴柏梁"典出汉武帝柏梁台联句,实为太宗刻意营造的盛世意象。考古发现的中山郡唐代官署遗址出土鎏金银盏残片,佐证了当时宴饮规格。这种将战场杀气转化为"桂染芳"的雅集书写,恰是初唐宫廷诗"刚健含婀娜"的典型体现。

四、文学史的双重回响

此诗修辞兼具南朝徐陵的绮丽与北朝庾信的刚劲,"冰镜上朝光"既是对中山郡晨雾景观的白描,又暗合太宗《帝京篇》"云日隐层阙"的审美趣味。敦煌P.2555卷子背面的异文"卷雾扫橒枪",更可见其从军旅实录到艺术提纯的创作过程。

赏析

宴中山一诗以金戈铁马之笔开篇,却终归于玉盏流霞之境,恰似一幅由玄铁重剑渐次晕染为水墨纨扇的战争长卷。"驱马出辽阳"五字如裂帛乍响,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盛赞此类起笔"有雷霆劈空之势",而"万里转旂常"的苍茫意象,令闻一多联想到汉乐府"旌旗委羽,车徒纵横"的雄浑画面。

诗中军事意象的铺陈极具层次感:先以"六奇举""八阵张"的智谋布局展现运筹帷幄之妙,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二句暗合《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兵家精髓;继而"斩鲸""卷雾"的夸张比喻,朱光潜谓之"将血腥战事诗化为神话叙事",碧海扶桑的壮阔背景更添传奇色彩。

转折处"兰萦翠"至"桂染芳"的植物意象群,构成全诗最精妙的蒙太奇。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分析道:"兰草之幽与桂枝之艳,既是时间流转的物候注脚,更是将士心态从肃杀到欢欣的隐喻式表达。"而"云芝碎叶""冰镜朝光"的纤丽描写,恰如沈从文所言"把战袍的血渍浣作纱帐上的露珠"。

末联"回首长安道"的视角转换堪称神来之笔,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回望姿态完成凯旋仪式"的结构设计。宴饮柏梁的收束,既暗含《诗经·小雅》"饮御诸友"的古意,又令人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苍远余韵。全诗刚柔相济的节奏,正如林庚先生概括的盛唐气象:"如骏马驰坂,却在悬崖前化作流泉飞瀑。"

点评

名家点评

语言艺术

王维《山水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作"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二句,恰似青绿山水册页,以"浮"字写云影徘徊,用"上"字状晨光攀升,动词运用之妙,令静物顿生翩跹之态。

军事意象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言:"边塞诗贵在气骨。"此诗"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之句,将李太白《临江王节士歌》的磅礴与王昌龄《从军行》的锐气熔铸一炉,"斩""卷"二字如双刃出鞘,破空而来。

时空转换

叶嘉莹先生论诗强调"时空叠映"之法。"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二句,暗合《文心雕龙》"岁有其物,物有其容"的时序美学,以兰桂代春秋,不着一"时"字而四时自现。

结句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于此诗"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中得见异曲同工之妙。征尘未洗而忽见宫阙,铁马冰河瞬间化作玳瑁筵开,跌宕处尤见唐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