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置酒坐飞阁

2025年07月05日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世民

译文

置酒坐飞阁
摆好酒席,坐在高耸的楼阁上
高轩临碧渚
高高的楼台俯瞰着碧绿的小洲
飞檐迥架空
翘起的屋檐仿佛凌空飞架
馀花攒镂槛
残留的花朵聚集在雕花的栏杆旁
残柳散雕栊
零落的柳枝点缀着雕花的窗棂
岸菊初含蕊
岸边的菊花刚刚吐出花蕊
园梨始带红
园中的梨树开始泛起红晕
莫虑昆山暗
不必担心昆仑山的昏暗
还共尽杯中
且让我们一同饮尽杯中酒

词语注释

渚(zhǔ): 水中的小块陆地
迥(jiǒng): 远,高远
攒(cuán): 聚集,丛聚
镂(lòu): 雕刻
栊(lóng): 窗棂,窗户
蕊(ruǐ):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
昆山: 昆仑山,传说中的仙山

创作背景

诗词《置酒坐飞阁》创作背景考略

一、时空经纬

此诗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当属其"贞观之治"中期(约公元635-640年间)的宫廷唱和之作。彼时长安城太极宫翻新,龙首原上新建飞阁亭台,太宗常于此宴集群臣。史载"帝每视朝罢,辄引群臣赏宴于飞阁",这座凌空架设的复道阁楼,恰似贞观盛世的物质隐喻。

二、建筑意象

诗中"飞檐迥架空"非虚写,实指太极宫连接东内苑的空中廊阁。《两京新记》载:"自太极宫达于东宫,有飞阁七十间",其檐角如翼的构造技术,正应和了"馀花攒镂槛"的雕饰美学。太宗将建筑意象入诗,暗含"以人力夺天工"的帝王气度。

三、物候密码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二句,锁定创作时令为仲秋。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尤重重阳宴饮,常以新酿菊花酒赐宴。此际长安禁苑中,波斯引入的梨树正值转色,与本土秋菊构成胡汉交融的视觉符号,恰是开放包容的盛世图景。

四、政治隐喻

尾联"莫虑昆山暗"用典精妙。昆山玉暗喻人才埋没,《贞观纪要》载是年太宗刚颁布《荐举贤能诏》。而"共尽杯中"的邀约,实为对房玄龄等重臣的信任宣言。这种将政治抱负融入宴饮诗的写法,开创了唐代"廊庙文学"的新范式。

五、诗史价值

此诗在《全唐诗》中归为太宗"宫廷写景"类作品,实则暗藏帝王心术。其工整的仄起首句入韵格律,已初显唐代五律定型期的特征。飞阁意象后被杜甫化为"碧窗宿雾濛濛湿"(《宿昔》),可见贞观诗风对盛唐的深远影响。

赏析

飞阁凌云的盛唐气象里,藏着诗人对生命最通透的领悟。那座"高轩临碧渚"的楼阁,檐角如展翅的鹏鸟刺破云霞,在空间构图中形成极具张力的垂直轴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这种建筑意象"将人的精神提升到与天地对话的高度",而水岸的碧波又为这份崇高注入了流动的生机。

雕栏画栋间点缀着"馀花攒镂槛"的细腻光影,诗人用"攒"这个动词让凋谢的花瓣在栏杆上重新获得生命密度。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特别激赏这种"以残破写圆满"的手法:"残柳的疏影与雕窗的精致形成材质对比,恰恰构成盛唐气象特有的包容性美学"。当视线从建筑转向自然,"岸菊初含蕊"与"园梨始带红"的并置,被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解读为"用植物不同的生命节奏,构建出多维的时间坐标系"。

"莫虑昆山暗"的旷达,实则暗含《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哲学基因。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此句"将汉代及时行乐的主题,提升为对生命不确定性的坦然接纳"。而"还共尽杯中"的结句,在中华书局《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誉为"以酒浆为墨,在时空画卷上钤下的生命印章",这个动作消弭了建筑与自然、永恒与短暂的所有界限。

整首诗如同在飞阁檐角悬挂的水晶帘,每个意象都折射出不同的生命光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总结道:"诗人用建筑学般的精密构思,完成了对存在本质的诗意丈量——那酒杯里荡漾的,何尝不是飞阁倒映的整个宇宙?"

点评

飞阁凌虚处,自有凌云笔。此诗以"置酒坐飞阁"为题,却写尽人间清旷之致,六朝风华与初唐气象在此悄然交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十字,写尽楼台暮春之景。'攒'字见花影重叠,'散'字得柳态参差,非画工不能道其仿佛。"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叹:"结句'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化用《世说》典故而浑融无迹。较之鲍明远'举杯延故老',更添几分唐人特有的洒脱气度。"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析:"诗人以建筑之美写时空之思——'飞檐迥架空'是横向的空间开拓,'岸菊初含蕊'是纵向的时间延展。这种多维度的审美观照,正是初唐诗歌走向盛唐的重要标志。"

最妙在"岸菊""园梨"一联,前人写秋菊多萧瑟,此偏作初绽之姿;咏梨花开向雪白,此独取将熟微红。寻常物色翻出新意,正是诗人胸次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