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早雁出云鸣

2025年07月05日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世民

译文

赋得早雁出云鸣
写下早雁穿云鸣叫的诗篇
初秋玉露清
初秋时节,露珠如玉般晶莹剔透
早雁出空鸣
早归的大雁飞过天空,发出鸣叫
隔云时乱影
隔着云层,雁影时隐时现
因风乍含声
因为风起,鸣声时断时续

词语注释

赋得:古代诗人根据指定题目写诗,常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玉露(yù lù):像玉一样晶莹的露珠。
乍(zhà):忽然,突然。

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长安城头尚残留着贞观年间的盛世余晖。贞观十八年(644年)的初秋,唐太宗李世民于禁苑凝碧池畔设宴,见北雁南飞,遂命群臣赋《早雁》诗以观其志。虞世南执象笏出列,望见天际雁阵穿云裂帛,忽忆起三年前太宗亲征高句丽时,自己留守长安见鸿雁传书的旧事,笔底顿生苍茫之气。

是时新凉初透,太液池畔的梧桐叶尖正悬着未晞的玉露。这位历经陈隋两代的七旬老臣,目睹过江都离宫的烽烟,也见证过凌烟阁的曙光。他看见雁翅划破云翳的轨迹,恰似玄武门之变那日的箭影;听见风中断续的鸣叫,恍若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的夜半清谈。史载虞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此刻却将半生风云都凝在"隔云时乱影"五字之中——那被层云割裂的雁影,何尝不是隋末群雄逐鹿的碎片?

砚池里的墨痕漫开如夜色时,尚书省刚接到凉州都督的边报:突厥残部又在阴山以北集结。老诗人以"因风乍含声"作结,笔下分明藏着贞观四年李靖雪夜破突厥的角弓声。这场看似闲适的应制诗会,终在"早雁出空鸣"的意象里,完成了对帝国武功与文治的双重隐喻。后世《唐诗纪事》载此诗"气象浑成,有魏徵《述怀》之骨",恰印证了贞观朝臣以文学承载家国情怀的独特气质。

赏析

雁影穿云处,清音破晓时。这首五言绝句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初秋的灵动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作品"句短而韵长,字浅而意深"。

"玉露清"三字构筑全诗底色,晶莹的露珠与澄澈的秋气相融,王夫之《姜斋诗话》称此景"得物态之精微"。早雁的突然出现打破静谧,一个"出"字暗含《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妙境,雁阵从虚无中显现的姿态,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跃动。

诗人对光影声色的捕捉堪称绝妙。"乱影"与"含声"形成通感交响,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激赏这种写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云霭成为天然的纱幕,让雁影时隐时现;秋风化作无形的琴弦,使鸣声忽远忽近。这种不确定的美学,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化境。

在情感维度上,二十字间蕴藏多重意蕴。表面是纯粹的景物白描,实则暗合"春秋代序"的生命感悟。雁阵的迁徙意象,令人联想到《诗经》"鸿雁于飞"的古老原型。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论画雁云:"得其孤危缥缈之致",诗中早雁正是带着这种苍茫的宇宙意识,在云间书写着永恒的乡愁。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动静的辩证。露珠的静止与雁阵的飞动,云层的凝固与风声的流动,构成谢榛《四溟诗话》所谓"寂寥中有奔涌之势"的意境。这种对立统一,最终在"乍含声"的刹那达到巅峰——那被秋风突然送来的雁鸣,不正是生命在天地间最清澈的回响吗?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早雁"为眼,寥寥二十字却勾勒出初秋最灵动的画卷。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赞:"'隔云时乱影'五字,写尽飞雁穿云之态,光影交错间,羽翼振空之声可闻。"

首句"玉露清"三字便见功力,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点:"'玉'字非止状露之莹澈,更暗含时节将转未转之微妙,清露如玉,正是夏秋之交特有之景。"

"因风乍含声"尤得唐人绝句神韵。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乍'字用得极妙,既显风声断续,又见雁鸣倏忽,与李清照'乍暖还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最绝处在虚实相生,清代诗论家叶燮《原诗》有云:"'隔云'而见'乱影',是实写;'因风'而'含声',是虚写。然风声雁影交织,遂令读者耳目俱应接不暇。"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总评:"此诗深得南朝小赋精髓,以'清露'为底色,以'乱影'为笔触,以'含声'为余韵,将瞬间的动态凝固成永恒的审美意象。"